时间的切片
7.39K subscribers
511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16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读一些好的信息源,不仅能够读到内容和体系,还可以窥探作者的想法,读的多了,你就不会被某一种论调裹挟,说简单点,不会被骗,也不容易变傻。

1

一代宗师开启了叶问这个 IP,其实并不是电影上映开始的,王家卫说准备拍李小龙的师父叶问,其他导演就在王家卫筹备电影的时候把叶问的电影拍出来。对此王家卫的看法是:

大家都有不同的工作节奏。正如我昨晚所说,如果想做有独创性的作品,自然需要时间,不是单纯的复制。其实我们公开《一代宗师》这部影片之后,出现了很多比我们拍得快得多的关于叶问的影片。(那些导演)比我高效。但我不介意。我不会觉得不快,因为有电影讲述这个人物的故事,让观众认识叶问和他的理念,这是一件好事。

《王家卫访谈录》
每次 AI 发布新特性,都是互联网里的人说其他行业被这个颠覆那个崩盘。

什么广告啊,设计啊,影视啊,我观察了一年,影响最大的是翻译(需要真是变少了)。

广告行业,大部分从业者都只是用来做些辅助创意设计,真正成稿,还得专业人士来。设计师是互联网行业里的普遍职业工种,你让 AI 给我做个墨问便签的设计交互?一点戏没有,做个封面海报,也得设计师修修改改才能用。前一阵子小盖要搞个数字人,给我又是录音又是录像,最后的成品我看了听了,喂了很多我的播客和墨问语音的语料,说话还是像个机器人,这事也就作罢了。

至于影视,就更专业了,认识一些行业内的人,还没听说谁是因为 AI 失业的,没人投资拍电影了,没人进电影院了,才是这个行业人群失业的最大原因。AI 同样是工具,至于新发布的 Sora……既没有公开测试,也没有内测申请渠道,这时候居然有人都在某些渠道里卖课了,这他妈神。

还有啥行业被颠覆了?

最终牛人还是牛人。并且人越牛,AI 才牛。

一如既往,世界属于牛人。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8Qmo2WCuHj8MXKXQdeWNp

今天早上在卖桃者说的读者群里进行了挺长时间的探讨,我觉得这部分比较有价值,分享一下。

1、让内容超脱于工具之上。很多人总是喜欢玩工具,要这个特性,有那个偏好。在这里写,能不能把以前剪藏的笔记导过来啊,等等。就像摄影,徕卡哈苏各种镜头如数家珍,照片没拍几张,钱都花没了。我的建议是,笔记产生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旧日笔记使命已经完成了,待在原来的地方就挺好。需要的话,我会去看望和求助以前的知识库,但我会一直向前走,一直创作新的内容。不会怀旧,也不会追逐一个十全十美的笔记工具。无论多么花俏的功能,都比不了我自己创作内容的快乐和价值。
做了墨问小程序之后,一直在墨问写作,免费的付费的,不知道这个 tg 频道咋用了。荒废了一阵子。后来想,干脆做个墨问外链,把一些好内容贴过来不是很香么,阅读也方便,我也省的麻烦了。今日推荐,小盖的一些想法: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0__sQujg3HfxfFyZE2svR
五哥十九号上线第二个专栏,验证产品思路可行后复制给八老师在二十七号开出来第三个付费专栏。十几天获得了 73511.4 元的订阅费。

早读,跟着文盲学写作: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uIElYubqQ4u01O6y-G8sf
赖明珠和林少华都是村上春树的译者,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村上的五本赖明珠简体中文译本,这下村上的读者终于多了一个新的选择。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EpO7A3YCVKb9OyJGNvDdd
看到有新用户问,墨问改变了什么?我想,我们改变了一小部分用户创造和消费内容的方式。也许我们在创造一种新的社区。

墨问两周年记: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Vj01NM8GF-uvhn49viZ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