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切片
7.36K subscribers
512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24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巴菲特其中的 842 亿是在 50 岁之后赚到的,其中的 815 亿则是在 65 岁后赚到的——他从可以去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开始,赚到了这么多。

//朋友们,我们还有机会 [旺柴]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SVuWVAtd_Q-8jxtOdrCK1
NotebookLM 可以根据你的资料库生成中文播客了。这个实用性非常强了,对于学习一堆资料来说,先听个通俗易懂的对谈,相当于老师讲课了。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p_V41OWdkAKaOWdmUcGEv
墨问正式推出 OpenAPI 和社区版 mcp 服务: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mSBfDyFlLFDoeVeWXb7Ss
社区版 墨问笔记助手插件上线谷歌应用商店,搜索墨问即可
AI 吞噬信息,也在吞掉工作机会

[语音开始]
最近墨问把 AI 语音笔记的后端引擎升级了一个新版本。这个功能我用的也比较多,无论是公开还是私密的墨问笔记,我都会用 AI 语音创作,甚至录完之后很少修改,直接可以发布。

用户可以直接看文本,听我口述也可以。我做这种即兴分享,基本是一次录制成型,有时逻辑表达会不太清楚,或者会做一些补充,大模型能够很好地理解我的意思,并且用更流畅的语言将我的意思真实表达出来。我感觉这个 AI 语音后端引擎升级后,变得更加聪明,也更懂我了。

早晨我发了一篇“卖桃者说”,讲的是 AI 正在吞噬一切,实际上它正在吃掉当前世界上所有的数据,用户还在不停地向它投喂新的数据。大模型也在连接一切,通过 MCP,这个我之前也讲过。当然,我在“卖桃者说”里又详细讲了一下我对 MCP 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感觉大模型应该也在吞噬我们的工作。

最近在墨问社区里,我看到很多用户在找工作或者被裁。这么密集的失业和裁员消息,上一次还是 2023 年,当时很多人在墨问写失业日记。现在我感觉有一种卷土重来的趋势。不过,大厂还是在招聘,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包括 AI 公司也在招聘。其他行业怎么样呢?没有数据,不太清楚。

这两年周末,我一直在北京周边徒步,上周去了怀柔雁栖湖附近的栈道徒步,走到村里跟大爷大妈聊天,他们说今年来这边玩的人少了很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收入也少了。村民一方面得售卖自家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还得外出接一些活儿,才能维持家用,正常生活。他们还问我城里的工作情况怎么样,

这也是某种切片的观察。

前天我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叫《每个人都该想想失业了怎么办》,有人说这是在散播焦虑。在我来看是正视现实。

如果我们还在职,需要看看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向好还是向坏,自己是在核心部门还是边缘部门等等。如果面临裁员,那公司是否有能力提供补偿金,自己能拿多少补偿金。如果已经待业,或者正在做自由职业,也需要梳理一下自己的家底,比如财务状况,有没有负债,有没有积蓄,现有积蓄能支撑自己多久,有没有买保险,除了之前工作相关的技能,是否还有其他赚钱的一技之长,工作技能是否可以平移等等。

在 AI 大模型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确实越来越大。做产品也是如此,新产品层出不穷,能留住用户的有几个?

我们也需要动起来,墨问从诞生到现在做了很多功能,一直没做推广。昨天我们启动了墨问大使计划,首批邀请了 15 位深度参与墨问成长的用户作为墨问大使。今年下半年,我们也会做一系列的市场活动,包括和大厂的合作。

确实,大家都需要动起来,主动积极地去拥抱变化,拥抱这个世界。不管未来怎么样,人始终是要向前走的,时间不会停留。

希望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语音结束]



2025年6月19日
听播客发现王朔和陈丹青这俩老爷子比我能刷短视频多了,这俩都是五零后,可爱看短视频了。

以前觉得这种严肃文化人不爱看呢,比我能看。可能时间太多了?我还得创业赚钱拍照片徒步拍视频 😂
墨问半年又增加了一系列 Pro 会员功能,谁用谁香 😄

https://note.mowen.cn/note/vip?inviteCode=V-RAOQDPY9MQ

朋友们抓紧,等上了更多 AI 功能就该涨价了
周末一个传统企业做 IT 的朋友问我 MCP 怎么玩,我和他介绍了一下墨问 MCP 和 OpenAPI 的设计和用法,很奇怪传统企业这么先锋了吗?

他说,别提了,现在到处 AI 提效,我们得天天琢磨怎么体现这玩意,AI 编程工具没用几回,天天得统计 AI 代码采用率,AI 为业务带来哪些增量,你的价值在哪……AI 带来的损耗比提效可大多了,tnnd。

他这么吐槽。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心想,好在我永远不需要在这种企业工作了……
让 AI 工具帮助你做 RSS 的事儿。想自动化总结X的信息流?只需用上Comet浏览器

在X上面关注了很多人,但很头疼的事情是,信息实在太多了,并且X的信息密度不高,虽然follow了很多人,但大部分帖子我都没有去看。直到我用到了Comet,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https://note.mowen.cn/detail/C4Ad2vqEM2bLIz4-qDe8I
如果我是互联网大厂主导产品的高管,有两个产品我一定要做,一个是 AI 浏览器,另一个就是 AI IDE 编程工具。

在大模型彻底“下沉”到应用层的 2025 年,浏览器和编程工具这两个看似古老的入口,正在被重新发明。

浏览器握有用户全部网页、标签、搜索、购物、支付的实时行为数据。对大模型而言,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长上下文”——能让 AI 既理解人,也能替人执行操作。要让 Agent 去网页里点按钮、填表格、下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它“长”在浏览器里。Dia、Comet 等,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编程工具在 AI 时代被彻底泛化,不再是软件工程师的专属工具,有的 AI 编程工具在强化程序员的能力,比如 Copilot 和 Cursor,有的是编程 Agent,帮助普通人实现产品梦想,比如 Lovable、http://Bolt.new,还有做命令行的,比如 Claude Code、Gemini CLI 等等,产品线非常丰富。

最近阿里巴巴刚刚发布了 Agentic 编程平台 Qoder,这款产品有什么不一样呢?在我来看,最重要的就两点:对巨大代码工程的理解能力增强,代码生成的准确率提升。对,Qoder 还提供了个Quest Mode,你可以把 Qoder 当做全栈工程师用。

也可以直接调用墨问的 MCP,分析结果直接入墨问。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Si0_aKoXen095-wHCOVGr
昨天和一个 X(推特) 上创作者交流,我说你这十几万的订阅,怎么评论这么少呢,是不是做了限制,关注你的才能评论?

他说,我的限制更严格,只有我关注的才能留言评论,这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留言对作者和读者的困扰。

也就是这样:
这样几乎可以屏蔽所有噪音,因为自己的关注已经是非常严格的筛选了。但是这种做法也会挡住正常的交流,比如你的关注者们。

我最近几年的评论区基本都是对所有人开放,并且对评论不加干涉。这样,当你的内容被平台推荐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内容就会被更多陌生人遇到,负面评价就会多起来。

负面评价不都是坏事,就事论事没有任何问题,但另一部分负面评价可以判定为冒犯和垃圾信息,包括恶意揣测,以前这样的信息我也懒得管。最近推荐越来越多,我稍微研究了一下,这种在评论区大放厥词的用户,看 ta 主页,既没有粉丝,也没有内容,可能就是个不作个人形象经营的 nobody 或匿名者,基本上是来评论区找存在感的。

我现在的处理方式会严厉一点,删除 ta 的评论,然后拉黑了事。存在感,给不了一点。

这是一种小小的惩罚。

墨问目前这种情况很少,但也不是没有,到一定程度,评论权限也会做限制的,选择权交给墨主们就好。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x8m7AXuuOyAcqJqkEl1fP
上半年我写过一篇快手推荐大模型的文章,没想到特受欢迎,系统还推荐了,很多用户留言让我继续讲讲快手。还有用户问我,是不是快手这家公司,只做了推荐大模型和视频生成大模型,其他的一概不碰?看来还真有不少信息差。

其实在今年六月底,快手就开源了多模态大模型 Keye-VL。我们团队当时也做过测试,发现它对短视频内容的理解能力确实不同凡响。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成规模的互联网公司都在 AI 领域重兵集结,投入了大量资源。

先说说 Keye-VL 1.5 模型: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EddJOgW0vkbUBJB5Wnsm0

这两天我们 CTO 发现,快手悄悄发布了 Keye-VL 的 1.5 版本。目前模型权重已经开源。注意,参数只有 8B,适合中小企业低成本部署使用。

和市面上常见多模态大模型不同,Kwai Keye 不是一味追求通用性,而是更侧重短视频场景。根据权威的基准测试集 Video-MME 的数据, Keye-VL-1.5-8B 在短视频的数据集中,超过了 GPT-4o 以及同等规模参数的其他模型,表现还是相当不错。
做个测评,下面是一段快手上的短视频,输入给 Keye-VL-1.5 后,提问:大狗咬小狗的耳朵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