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要容易,作者小盖
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总是会遇到一些烂人烂事。我的解法很简单:多读书,立大志,以一些更厉害的人为榜样,不为烂事和烂人所纠缠。某种意义上说,清高的不屑于和一些人为伍,不屑于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记得这句话是不是我原创,很早之前发的朋友圈)。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见识少了,他遇到的烂事就会多起来。
很早之前,听过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康熙年间,在京城做大官的张英收到家人的一封求助信。张英以为是遇到了什么天大的事儿。看完信才知道,原来是安徽老家的邻居要翻建新房,两家因为宅基地的边界定义产生了纠纷,闹个不停。
张家老宅和邻居的院子之间有条小巷子,邻居说往回倒腾 30 年,那条巷子也是他们家的。这次盖房子,邻居想扩充下地皮,把巷子囊入院中。张家人一听,火冒三丈,这巷子本身就没有归属,当时留出这么一条道,全是为了行人方便,邻居纯属睁眼说瞎话,蛮不讲理。
邻居也是委屈,明明祖辈上都说巷子是自己的,当年自己是好心给让了出来。这张家怎么就是不认呢?欺负人没种,是吧?就这样,一来一回,两家起了冲突,大打出手,还闹到了县衙。县衙一看,两家都有后台,都不是好惹的主。况且,这种事也说不清楚,只能和和稀泥,不敢轻易评判是非。
唉,县令老头一顿操作猛如虎,张家人定睛一看却是原地杵。张家人实在是怄不过这口气,便把事情的原委写信告诉了张英,让当大官的他给评评理,撑撑腰。没曾想到,张英却给家人写了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后面两句很出名。当年中苏关系恶化,毛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时就引用了它。
看了回信后,张家后辈豁然开朗,不再计较,主动退让了三尺。邻居听说了张英写的诗,懊悔不已,一迭连声的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跟着退让了三尺。六尺巷就此得名。
这故事耐人寻味。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它讲的是互相礼让的道理。现在再琢磨,我认为核心是张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不会再被这种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困扰。人见了世面,立了大志,心胸自然会宽阔起来,这样便能容下更多的委屈、无奈和浑浊。
是啊,浑浊,浑浊是生活的常态。
我喜欢看《遥远的救世主》。书里有这么一个桥段。有一次,男主丁元英正坐在公园长椅上忘情地看着女朋友芮小丹翩翩起舞,你侬我侬。没想到,旁边一位没礼貌的女士弓起身子,有意无意地使劲往出挤,硬是把丁元英从椅子上挤了出去,以让她朋友也能坐下来。
遇到这种事,丁元英看都没看,便起身躲到了一边,继续欣赏女朋友跳舞。这段有意思,你想想,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办?这位女士没礼貌,和她理论下?或者,很生气,嘟囔几句?丁元英不会这么干。他非常清楚自己此时此刻的目标就是欣赏心爱的女人跳舞,其他的都不重要。如果这时候,他再花心思计较芝麻绿豆般的小事,那岂不是影响了氛围?
丁元英是软弱吗?不是的。这些破事对于他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他非常清楚,甚至早就算过了 ROI,与其纠缠这些小事浪费时间,影响心情,还不如直接忽略。这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见过世面之后的豁达、从容和优雅。
当然,说这些,我知道他也不会听的。就像当年,我也不听别人的一样,固执的人,总得栽些跟头才能觉醒。这篇文章,我不想板着脸说教,也没那资格。我全是说给自己听的。
不和烂人烂事纠缠,这种能力,是我一辈子的修行。
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总是会遇到一些烂人烂事。我的解法很简单:多读书,立大志,以一些更厉害的人为榜样,不为烂事和烂人所纠缠。某种意义上说,清高的不屑于和一些人为伍,不屑于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记得这句话是不是我原创,很早之前发的朋友圈)。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见识少了,他遇到的烂事就会多起来。
很早之前,听过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康熙年间,在京城做大官的张英收到家人的一封求助信。张英以为是遇到了什么天大的事儿。看完信才知道,原来是安徽老家的邻居要翻建新房,两家因为宅基地的边界定义产生了纠纷,闹个不停。
张家老宅和邻居的院子之间有条小巷子,邻居说往回倒腾 30 年,那条巷子也是他们家的。这次盖房子,邻居想扩充下地皮,把巷子囊入院中。张家人一听,火冒三丈,这巷子本身就没有归属,当时留出这么一条道,全是为了行人方便,邻居纯属睁眼说瞎话,蛮不讲理。
邻居也是委屈,明明祖辈上都说巷子是自己的,当年自己是好心给让了出来。这张家怎么就是不认呢?欺负人没种,是吧?就这样,一来一回,两家起了冲突,大打出手,还闹到了县衙。县衙一看,两家都有后台,都不是好惹的主。况且,这种事也说不清楚,只能和和稀泥,不敢轻易评判是非。
唉,县令老头一顿操作猛如虎,张家人定睛一看却是原地杵。张家人实在是怄不过这口气,便把事情的原委写信告诉了张英,让当大官的他给评评理,撑撑腰。没曾想到,张英却给家人写了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后面两句很出名。当年中苏关系恶化,毛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时就引用了它。
看了回信后,张家后辈豁然开朗,不再计较,主动退让了三尺。邻居听说了张英写的诗,懊悔不已,一迭连声的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跟着退让了三尺。六尺巷就此得名。
这故事耐人寻味。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它讲的是互相礼让的道理。现在再琢磨,我认为核心是张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不会再被这种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困扰。人见了世面,立了大志,心胸自然会宽阔起来,这样便能容下更多的委屈、无奈和浑浊。
是啊,浑浊,浑浊是生活的常态。
我喜欢看《遥远的救世主》。书里有这么一个桥段。有一次,男主丁元英正坐在公园长椅上忘情地看着女朋友芮小丹翩翩起舞,你侬我侬。没想到,旁边一位没礼貌的女士弓起身子,有意无意地使劲往出挤,硬是把丁元英从椅子上挤了出去,以让她朋友也能坐下来。
遇到这种事,丁元英看都没看,便起身躲到了一边,继续欣赏女朋友跳舞。这段有意思,你想想,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办?这位女士没礼貌,和她理论下?或者,很生气,嘟囔几句?丁元英不会这么干。他非常清楚自己此时此刻的目标就是欣赏心爱的女人跳舞,其他的都不重要。如果这时候,他再花心思计较芝麻绿豆般的小事,那岂不是影响了氛围?
丁元英是软弱吗?不是的。这些破事对于他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他非常清楚,甚至早就算过了 ROI,与其纠缠这些小事浪费时间,影响心情,还不如直接忽略。这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见过世面之后的豁达、从容和优雅。
当然,说这些,我知道他也不会听的。就像当年,我也不听别人的一样,固执的人,总得栽些跟头才能觉醒。这篇文章,我不想板着脸说教,也没那资格。我全是说给自己听的。
不和烂人烂事纠缠,这种能力,是我一辈子的修行。
周末看了一本书,叫《讣告》,是读库的大会员套餐里送的书。这本书如果不是订阅了读库的年度会员,可能会错过,很难想象我会遇到一本叫《讣告》的书,就这个名字,六哥还专门在一期视频里解释过,因为有些读者觉得不吉利。
事实上,这本书是《经济学人》出的胶囊传记,用两页纸讲完一个人的一生。无论贫贱富贵,童叟无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1995 年创立了讣告专栏,用一篇短文记录某个人的一生。《讣告》精选了其中的 201 篇,这本书里除了《经济学人》认为对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收录很多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公认恶人的讣告,而且写得更有意思。其中还包括一些小人物,还有一只会150个单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鹦鹉。
每个生命,每只在喧嚣中挥动翅膀的麻雀,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读完以后觉得很感慨,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么多人离去,即便是伟大的人,也不止 201 个吧,有多少人完全没有记录和痕迹,就离开了这个孕育生命的星球呢?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建功立业,改造“郭嘉”,总想留下点啥。慢慢变老一点,残酷的世界开始褪去温柔的幕布,显山露水,怪兽呲出獠牙怒吼,我们发现,改变自己比改变“郭嘉”容易,1800 年过去了,人家“郭嘉”还能当通假字,你行吗?
曹操说,他不行。
刚工作的时候有个小伙伴心高气傲,说有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要在墓志铭里刻上我这辈子所有做过的大事。问我怎么看?
我说,你写了那么多 bug,都刻上去可能需要一亩墓碑。
我没这个妄念。
人们总想留下点什么。其实拉长时间看,人最终什么都留不下,因为地球也会消亡,最终的尽头就是铁岭。铁岭的尽头呢,就是无。
想被人记住,是一种妄念。
真正的智者是什么样子呢,比如乔布斯,这个 IT 伟人的墓在 Alta Mesa Memorial Park,没有墓碑,人们并不知道他埋葬在哪里。那次去硅谷,我们根据 Youtube 上的视频找到了大致的地点,那里绿草如茵,地上有星星点点的花瓣点缀,旁边有挺立的松柏和满地黄叶,长风从身边划过,空气香甜。乔布斯的墓就在这茵茵绿草之下。没有墓碑,没有名字,更没有墓志铭,让人唏嘘感慨。在那个瞬间,你很难想象,这里埋葬着这个时代最伟大的 IT 英雄。他的身边,是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David Packard,也是年轻乔布斯的导师。
创造一个环境,创作作品,提供价值,让用户喜欢,让员工开心,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这就够了。
贾樟柯说,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地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一点一点,是持续地行走、读书、思考,让我变小。
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我保留体面。
事实上,这本书是《经济学人》出的胶囊传记,用两页纸讲完一个人的一生。无论贫贱富贵,童叟无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1995 年创立了讣告专栏,用一篇短文记录某个人的一生。《讣告》精选了其中的 201 篇,这本书里除了《经济学人》认为对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也收录很多了很多臭名昭著的、公认恶人的讣告,而且写得更有意思。其中还包括一些小人物,还有一只会150个单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鹦鹉。
每个生命,每只在喧嚣中挥动翅膀的麻雀,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
读完以后觉得很感慨,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么多人离去,即便是伟大的人,也不止 201 个吧,有多少人完全没有记录和痕迹,就离开了这个孕育生命的星球呢?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建功立业,改造“郭嘉”,总想留下点啥。慢慢变老一点,残酷的世界开始褪去温柔的幕布,显山露水,怪兽呲出獠牙怒吼,我们发现,改变自己比改变“郭嘉”容易,1800 年过去了,人家“郭嘉”还能当通假字,你行吗?
曹操说,他不行。
刚工作的时候有个小伙伴心高气傲,说有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要在墓志铭里刻上我这辈子所有做过的大事。问我怎么看?
我说,你写了那么多 bug,都刻上去可能需要一亩墓碑。
我没这个妄念。
人们总想留下点什么。其实拉长时间看,人最终什么都留不下,因为地球也会消亡,最终的尽头就是铁岭。铁岭的尽头呢,就是无。
想被人记住,是一种妄念。
真正的智者是什么样子呢,比如乔布斯,这个 IT 伟人的墓在 Alta Mesa Memorial Park,没有墓碑,人们并不知道他埋葬在哪里。那次去硅谷,我们根据 Youtube 上的视频找到了大致的地点,那里绿草如茵,地上有星星点点的花瓣点缀,旁边有挺立的松柏和满地黄叶,长风从身边划过,空气香甜。乔布斯的墓就在这茵茵绿草之下。没有墓碑,没有名字,更没有墓志铭,让人唏嘘感慨。在那个瞬间,你很难想象,这里埋葬着这个时代最伟大的 IT 英雄。他的身边,是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之一,David Packard,也是年轻乔布斯的导师。
创造一个环境,创作作品,提供价值,让用户喜欢,让员工开心,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这就够了。
贾樟柯说,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地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一点一点,是持续地行走、读书、思考,让我变小。
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我保留体面。
疫情在假期里也没啥好转,我看了一则统计数据,最近疫情波及 23 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座城市,其中有 33 座城市处于部分或者全部“静态管理”,超过 6500 万居民受到影响。一些防疫政策也受到争议,比如四川泸定地震发生时,一些居民被阻止逃离住所和小区,消防通道也被封锁;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静态管理”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就医难、采购物资难、防控措施不够精准等,当地政府在发布会上向市民道歉;
国务院批评多地过度防疫、层层加码,包括河南的商丘、三门峡、开封,河北的邯郸市邱县,江苏的苏州,浙江的台州、湖州市德清县,宁夏的吴忠市盐池县。此前,河北、辽宁、青海等地也被国务院批评过度防疫、违反防疫“九不准”;烘焙品牌“巴黎贝甜”在上海封控期间让无法返回住处的工人前往培训中心过渡住宿,烤制面包自食自用,后向周边急缺食物的居民平价出售,但被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违反食品安全法,罚款 58.5 万,引发争议。
咱也得正视问题不是。
国务院批评多地过度防疫、层层加码,包括河南的商丘、三门峡、开封,河北的邯郸市邱县,江苏的苏州,浙江的台州、湖州市德清县,宁夏的吴忠市盐池县。此前,河北、辽宁、青海等地也被国务院批评过度防疫、违反防疫“九不准”;烘焙品牌“巴黎贝甜”在上海封控期间让无法返回住处的工人前往培训中心过渡住宿,烤制面包自食自用,后向周边急缺食物的居民平价出售,但被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违反食品安全法,罚款 58.5 万,引发争议。
咱也得正视问题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