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切片
7.39K subscribers
511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16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新的公众号,可以留言了:https://mp.weixin.qq.com/s/ynYOU2MEBpZ6lMKtSHTA4g
昨天看到一则坊间传闻,一个技术高管和大牛,不知道是因为投资亏损还是赌博的原因,到处和朋友同事借钱,最终资金还是出了问题,事情曝光。

事情的真相,可能只有直接关联的人才会知道,不过当事人今年确实和我们同事借过钱,几万块,好在没借。这件事对我触动比较大是因为传闻中的当事人是我们之前签约作者,TA 和编辑打磨之后的课程,质量相当过硬,算是极客时间的头部课程,收入也非常可观,加上 TA 之前的大厂经历和职位,身价应该不菲。

这就让我很困惑,我和二爷说,一个人已经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去想加杠杆儿赚更多的钱,要那么多钱干嘛?买自行车吗?就很难让人理解。

二爷说,我也很难理解,毕竟没赚过那么多钱。

投资这种事情可大可小,但加杠杆这件事就很可怕,借钱算是加杠杆的一种,不管是借机构的钱还是个人的钱,都是杠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即便赔光,如果你是是输掉了安全金之外的财富,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并且也没祸害他人,借钱就不一样了,害人害己,危害极大。

至于赌博,这是挖掘人性之恶的游戏,绝不能碰。

我自己和几个朋友都因为投资的事情亏过钱,大家一起聊天,说,钱是花不完的,但投资能投完。后来发现吴军老师在他的《见识》里说过同样的话,钱是花不完的,但是可以迅速投(投资、投机)光。

> 美国19世纪的大文豪马克·吐温,一辈子挣了巨额的稿费,都被他糟蹋光了。马克·吐温的钱不是挥霍掉的,而是他乱投资投掉的。当然你可能会说马克·吐温还不够富有,更有钱的人是不会很快变成穷光蛋的。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大家族在一两代人之间就破产了。这种事例没有一个是因为乱买东西把钱花光,这些自制力很多大家族的后人还是有的,他们破产无一例外是因为投资不当。

大文豪和家族富二代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前两天读了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很有共鸣,叫做「我们是如何失去时间和钱的」,他的解释更容易让人理解:

> 人们实际上很难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花掉一大笔钱。一个品味普通的人,很难在花了超过几万美元时还没有“哇,我花了很多钱”的感觉。而如果你开始交易衍生品,你可以在眨眼之间就损失100万美元(你想损失多少就损失多少,这是真的)。
>
> 在大多数人心中,把钱用在奢侈品上会发出警报。但做投资,却不会。因为奢侈品似乎是关于自我放纵的,除非你是富二代或中彩票得到的钱,否则,你已经被彻底训练过——你知道,自我放纵会引发麻烦。
>
> 而投资,则可以避开这些警报。你不是在花钱;你只是把它们从一种资产转移到了另一种资产。这就是为什么,试图向你推销昂贵东西的人会说"这是一项投资"。

他还谈到,关于时间也是类似的浪费方式,很多努力和勤奋的人,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

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刷两小时短视频,不仅会疲劳,还会产生负罪感:啊,我白白浪费了两小时,但是,如果你做工作做了两小时的无用功,不仅没有愧疚感,反而会很充实,拍拍自己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还是很勤奋滴。

很多人看起来很忙,其实都是损耗和空转,这种时间的消耗,要么是为了别人的错误埋单,要么是自我麻痹。比如一个公司业务上的决策错误,会导致团队空转甚至倒退几个月,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充实啊,干了好多活啊,这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失去时间最危险的方式,不是花了时间去玩,而是花了时间去做假的工作。

珍惜自己的时间和钱,跳出这个怪圈,你就会发现,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思的事情。

要努力避免「快速赚更多钱」的诱惑,和勤奋工作的陷阱。这应该是一生的修行,也是一种可以提升的能力。
虽然徕卡号称它的三叉式的上片轴是世界上最容易上片的,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把胶片往里一推就万事大吉了,用徕卡如果没拍过空卷,你就等于没用过徕卡,看着冲出来的透亮的底片,你千万要想得开,徕卡的卷片机构确实太好了,好到上卷没上卷,卷片的阻力几乎没什么差别。这大概是你体会徕卡油润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胶卷分明没挂上,卷片的感觉一样丝丝入扣,所以,如果你见到有人在那里悠闲地拿着空徕卡,卷一张按一下快门,你千万别以为他是没事干,那感觉与真实拍照没什么两样,徕卡是可以把玩的。

虽然全世界的 135 相机都是后盖全开装片的,徕卡也不改,这种特立独行,换在其它厂家,不破产才怪,徕卡没事,反而是风骨。你没看徕卡 M11 不用底板之后,徕卡迷心里说的是太方便太方便了,嘴里说的是,丢失了徕卡的味道。

现代数码世界,对焦都不劳烦你的双手双眼的日子里,什么都要亲力亲为的徕卡,为啥反而越卖越火,越卖越贵。

因为徕卡就是想改,徕卡迷们也未必答应。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我喜欢徕卡。
和邱岳聊的这一期播客,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de57e3fa15142e17251fa9 剪出来之后,比我当时的感觉要好,更紧凑,二爷还是聊了一些平时不爱说的,有可能让人觉得矫情的话,不过,好的产品经理,应该都对应了某种情怀。

谈到公司未来的走向,他说,从产品里头获得很私人的这种高兴,我觉得是跟医疗相关的这个产品(就诊问问)给我们的高兴更多一些,就是说会有用户,他们会给我们发邮件,发感谢信,说我们的产品,我们之前不是还做临床实验那个产品嘛,就是帮到了他自己的家人,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事情,我们都会好高兴,在团队里面高兴很长时间,这可能不是一个特伟大的事儿,然后讲出来有一个特别宏大的愿景,改变行业,做什么颠覆,做什么 Number One,但是就感觉能帮到一个人,我们自己就挺开心的,虽然说这个开心很有可能过于私人了。

他希望过具体的生活,而不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希望团队里的人也能富足一点,住上好房子开上不错的车,否则创业就太自私了。

很朴素的想法。其实我们做极客时间的时候,前期我自己做得那么嗨,就是获得了这种私人的快乐,有工程师用户因为使用了我们的产品,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或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就会让人特开心。

如果我能够完全持续自主的做这个产品,可能会把极客时间弄得更加感性,也会去适配更多工程师以外的人群,这需要长期有耐心。

这种成就感,别的东西很难替代。
什么时候可以考虑离职呢?第一,你确实在这公司没成长了,你每天在空转,你在消耗自己,你本是一把利剑,现在快被磨成废铜烂铁了。第二,你讨厌所在团队的人文环境,大家做一些看起来无厘头、很可笑的事情,这已经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第三,工资和实力不匹配,沟通无果,无法共鸣。
过去半年的数据表明,工程师,特别是 3 年左右的工程师招聘需求并没有明显减少。转而,产品和运营类的岗位少了很多,特别是产品。你表面看,产品是有很多的 HC,但追溯一下,这些 HC 可能是去年 12 月就开出来了,企业拖着节奏不停地在面试,证明他其实并不着急。从几家大公司的招聘需求看,产品的岗位需求确实少了很多,具体原因不详。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来源于 Dolphin 猎头公司,并不能全部代表整个市场的情况,仅供你参考和理解。

相比工程师、设计师之类的岗位,运营岗位的业务场景属性比较强。你之前是做教育的,现在做电商,有 Gap。你之前是做电商的,现在做短视频运营,也有 Gap。当然,这话也不是绝对的。话不能说满。比如你在 K12 公司做短视频运营和在消费品公司做短视频运营,经验和能力相对就容易复制。所以,对于类似的技能迁移不是那么容易的岗位,我们更要思考怎么把基本功做扎实,怎么选准一个好行业然后持续深耕。
元宇宙相关的岗位正在缩减。研究机构 Revelio Labs 的数据显示,今年 4 至 6 月,招聘启事中包含“元宇宙”的职位数量下降了 81%。将时间线拉得更长,可以看到这类岗位在去年 Facebook 改名后,出现上升,今年 4 月前更是爆发式增长,但很快又呈同样的速度下跌。
与此同时,Meta 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季度销售下滑。科技行业整体都显得没什么精神,过去四周,旧金山与奥斯汀的招聘数量下降了 8.4%。这是否意味着所谓“元宇宙”就是一时炒作?也不尽然,彭博社引用了一个有趣的数据,虽然全职工作数量下滑,虚拟世界相关的自由职业机会,比如 3D 建模、捏脸师,却快速扩张,增加了四倍多。 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avesliterature/issues/issue-1280777?utm_campaign=Issue&utm_content=view_in_browser&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小鸟文学+Newsletter
没有深入研究或直接参与,别靠直觉评论其他领域的东西。说不知道挺好,不丢人。

比如摄影不如绘画,电视不如电影啥的。你可以说顶级绘画作品更卖钱,毕竟照片最贵的 500 多万刀,画好几亿刀。但你说绘画主观,摄影只是客观记录,一看就没咋正经拍过照片。
8 月底,我准备把知识星球涨到 999。同时集中精力做产品。

4 月 7 号宣布创业,发布知识星球,到现在,不多不少,刚好 4 个月。数了下,我们一共更新了 27 篇创业手记,37 篇从书中学,17 篇和高人聊,151 个在事上练的案例。除此之外,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问题,我们 11 位不同领域的嘉宾,都逐一做了详尽的解答。数了下,一共有 320 个问题。

坦率地说,看到这些数字时,我心头为之一震,这么多内容,不太可能啊,有悖直觉。所以,还是那句话,人往往会高估短期的变化,而又低估长期的变化。星球的名字叫“让时间为你证明”,是的,你只管埋头播种、除草、施肥,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规划星球时,团队写了两句话,我觉得在这个时间点,还有必要再和你重复下。第一句话,“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它说的是做事的心态。与其焦虑地空想,与其羡慕别人的成绩,不如脚踏实地耕耘,把愿望付诸点滴行动。

确实,今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难。前两天,星球里还有同学和我聊天,他说他已经被裁两次了,虽然拿到了点补偿金,但根据他的能力,他暂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很沮丧。

这位同学我比较了解,之前还和我短暂共过事。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不等我说话,他就给我发了一个便签,他把自己的短板一个个地写了下来,并针对性列出了解决方案。

这就是实干家。路在脚下,实干兴邦。说再多的道理,谈再多的情怀,如果不实干,那都没有意义。瞭望理想之后,记得,退回来,铿锵结网。

第二句话,“从书中学,和高人聊,在事上练”,定义的是结网的方法。这句话是我从王兴的饭否上看到的,他还有一段说明:

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读书、交流、思考、传播上。我需要确保对外界的认知具备较好的前瞻性,建立对过去、未来的认知框架。看书有利于建立宏观的框架,但是书的问题是滞后,所以你要跟各方面的专家去交流,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专家。读书和交流是两种输入方式。有输入后还得要处理,思考就是处理,然后输出,我的主要输出就是输出想法。这个输出可能是面对面、一对一的,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

这几年,我也是沿着这套框架实践的。看有意思的书,和厉害的人聊天,做具体的事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如果说要找捷径,这应该就是了。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怎么结网?从书中学,和高人聊,在事上练。

现在你打开星球,几个模块里我们都有了丰富且多元的内容,我们的内容生产流程逐渐成熟,用户的反馈也都很好,基于这些,我们才有涨价的信心。涨价,一部分原因是商业上的考量,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希望这次活动之后,团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交付上。

从 6 月开始,我们还逐步增加了私享会等内容,通过在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来为用户交付具体的内容。比如 7 月小盖分享了过去 8 年他的工作总结,8 月我会和大家聊聊写作,9 月二爷会聊聊阅读,10 月大师会聊聊工程师的职业规划,11 月另外一位朋友郭亮会聊聊他这些年做 App 的思考。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也在落地中。比如,线下的聚会,写作陪练,专题学习等。

年初,在创业手记里,我说:不管大还是小,快还是慢,我们都应该做一家令人尊重的公司。做人也是。这话,知易行难,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把一篇篇文章写好,一次次服务做好,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端着了,是个玩笑话。8 月 31 日,我们正式涨价到 999 元。现在购买,还是 299 元,感兴趣的同学,欢迎加入。目录我放文章里了。

https://mp.weixin.qq.com/s/eUweJ4Xrx2HBZhO8AegtVg
这次三亚滞留这么多人,应该是旅行的人多了。

看到朋友圈里的旅行照片也变多了,就知道人们的生活开始恢复了一点点正常。人们为什么喜欢旅行?因为每次旅程都像是解谜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并不知道一次旅行,确定要发生的事情,这和每天上班下班略有区别。工作中我们总是用计划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计划越敷贴,效率越高。旅行不是,总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旅行归来,所有的不确定变成了过去式,变成了体验,这成为生活的时间线上的一个凸起,平静水面的一朵浪花,这足以让人们重新充满能量,砥砺前行。

这可能就是旅行的意义,如同一次写作,一场摄影,出发之前,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拍到什么,写作和摄影,就是解开谜团,揭晓答案的过程。

希望每个旅客,都能找回自己的家。
繁体版的书(译作)总是比简体版快一些,最近在尝试读竖体的繁体书,感觉很不习惯,这是因为长期阅读的方式导致还是竖体不合适阅读呢。

老书不都是竖体的么
20220812-L9995958.jpg
3.4 MB
阿里云盘的 Mac 版本,自动更新之后,无法启动,得强制 kill 之后才能启动。

这个 Mac 版本整体性能感觉有点慢,但比 百度网盘 的设计好多了,百度网盘感觉就是 windows 版本搬过来一样,史前设计风格。

今天还和二爷讨论,难道一个产品的成功真的跟用户体验和功能做得好不好没什么关系?

百度搜索和网盘类似的,一直在吃先发优势,真神。
经常有种感觉,已经翻出去的童靴们,比还在国内的人,更加关注这个国家的民生和政策。挺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我移民了 A 国,那我肯定更关注 A 国家的事情。是不是这样比较正常一点。
拿到了王朔的新作品《起初·纪年》,时隔十五年,王朔又出新作品,这件事让人难以置信。

关于写作,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一本书作家,他们凭借一本书成名,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作品了。还有些作家,明明才气逼人,他们即便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创作态度极差,躺着抠脚丫子写出来的文字,也是才气纵横、朴实无华,但这些人也是写了几部作品,就停笔不更。比如阿城、王朔、李海鹏等等。

是钱挣够了?没有写作能量了?还是才气就像储值罐里的硬币,用完了,就没了。

后来我想,一个人写了一些好作品,突然不写了,原因应该挺多的,简单归因不合理。写作,和其他领域的营生,在某种程度上很像,参差百态,有的人业余,有的人短性,有的人长情。即便是作家,也是各有各的样。比如说阿城,他的文字虽然炉火纯青,但写作只是他的爱好,他去了美国之后,应该是找到了更有趣更值得他投入精力的事情,自然就不写了。

我以为王朔也是这样,没想到朔爷偷摸花了十五年,写了四卷,一共一百四十万字,真的是鸿篇巨著,等读完再给大家讲讲。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家,一直输出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他们没这个责任和义务。做为读者,咱们只能是逮住一部,看一部,赚一部,珍惜一部。
不知道是淘宝还是商家自己的操作问题,买了个产品,并没有要求赠品,然后系统或商家会非常傻叉的先把赠品发过来,但物流信息显示的是商品的物流信息。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你从几个快递里翻出了一沓口罩,但并没有你要买的商品,但系统显示商品已经签收了。然后你需要和快递和客服沟通半天,最后你从垃圾堆里捡回那个快递塑料袋,和快递小哥一对,发现这个单子,送的就是口罩。

这种事情我碰到好几回了,每次看到赠品都会对商家说,我不要他妈的赠品,直接发货吧。但有事,不显示有赠品,赠品也会不期而至。
最近我淘了一些繁体书看,这些书的做工真是非常好,像一本艺术品,纸张和印刷排版都一级棒,摸着就开心。很多书,大陆要么出的晚,要么不出,所以我现在繁体书也读的津津有味。前些年尝试过读繁体书,每次都读不下来,今年反而可以读得摇头晃脑,你说这是为啥呢?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呀。

唯一的解释就是时间的力量。

人的很多选择也是类似,阅历和认知到了,才会做那样的选择,就像我离开安逸的用友软件园,放弃了股权,跳入激烈的互联网行业,现在看起来,好像是个转折点,但真实情况是,在那个时间点,自己的认知到了,抵消了对未知的胆怯,再不想过“被闷住”的生活,然后顺势出来了。

这次创业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就像夜航西飞里说的那句话:

>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看来叫人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很多人觉得依赖,觉得恐惧,觉得丧,其实就是能力不到,认知也不到。

认知这个词,被人们用烂了,但这个词是个好词。比如我,如果认知到位,我早加入完美世界了,我 35 岁就可以做自己的产品了,甚至更早就独立创业了。

为什么没有,不就是认知不到位嘛。

有时候遇到很颓的大人小孩,就会有朋友让我去更对方聊聊:你不是能说会写嘛。

我说我不是心理医生,我没这个义务。另外,改变别人是很难的,得去影响他们。

比如加入我们知识星球的用户,他们为什么加入进来,可能是因为我之前的行为也好、演讲也好、文章也好,影响到你了。另外,最重要的是,你们是愿意改变自己生活的人,这是关键。

不要试图去改变或说服别人。很难。

最好的方式是改变自己,也最容易。

如何改变呢?学习和创作是最好的方式。比如我现在还能踏实的阅读竖版的繁体书,读英文小说。这都是改变。

阅读,和高人聊,写作、摄影、创作音视频、绘画、编程……都是很好的方式。

其实就是小盖总结的三句话,从书中学,和高人聊,在事上练,而已。
出个差回来,又是健康码弹窗,又是打电话,又是社区排查。麻烦得要命,不出差吧,挣不着钱。这东西就是经济的微观缩影。
成都地震了嘛?这是关起来摇一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