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考 观察了一段时间若干「效率工具」KOL的文章和动态,有一些直观感觉和个人心得🤦♂️
1. KOL的绝大多数受众是来源于产出或时间焦虑的人~期望通过收集效率工具来缓解焦虑。
2. KOL会把一套话术用在不同的工具或者稍微改改公关稿再配上「XX 神器 速度收藏」的标题。
3. 效率工具(软件)介绍可以理解为一份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的期望不要过高。和手机硬件测评房产带看一样,滔滔不绝讲一个手机多牛逼的人多数用的还是iPhone,各个楼盘带看讲解的人很可能也没买房。
4. 不妨关注几个你所在领域特别厉害的人和够一够能够成为的人,有机会多看看他们在用什么工具以及是怎么用的。
5. 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和脱离个人实际工作经验的所谓工具分享文章都不太值得看。比如用「为了测试XX我用它XXX 」当标题和一上来就强调「这篇文章就是用XXX 写的」。
6. 喜欢各种软件工具就像喜欢各种器材硬件一样,都可以当做一个爱好,但是不可以因此吹嘘自己是一个XX 专家。遇到这样的傻逼,可以不揭穿但是务必远离。
7. 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安利,一定要让别人先开口。把事情做漂亮了自然就会有人问:你提到的XXXX,这个XXXX,是用什么做到的啊。
1. KOL的绝大多数受众是来源于产出或时间焦虑的人~期望通过收集效率工具来缓解焦虑。
2. KOL会把一套话术用在不同的工具或者稍微改改公关稿再配上「XX 神器 速度收藏」的标题。
3. 效率工具(软件)介绍可以理解为一份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的期望不要过高。和手机硬件测评房产带看一样,滔滔不绝讲一个手机多牛逼的人多数用的还是iPhone,各个楼盘带看讲解的人很可能也没买房。
4. 不妨关注几个你所在领域特别厉害的人和够一够能够成为的人,有机会多看看他们在用什么工具以及是怎么用的。
5. 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和脱离个人实际工作经验的所谓工具分享文章都不太值得看。比如用「为了测试XX我用它XXX 」当标题和一上来就强调「这篇文章就是用XXX 写的」。
6. 喜欢各种软件工具就像喜欢各种器材硬件一样,都可以当做一个爱好,但是不可以因此吹嘘自己是一个XX 专家。遇到这样的傻逼,可以不揭穿但是务必远离。
7. 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安利,一定要让别人先开口。把事情做漂亮了自然就会有人问:你提到的XXXX,这个XXXX,是用什么做到的啊。
#日常思考 今天又被低年级师妹问到一个问题:怎么就算入门了呢?
4年前在当中科院生物统计课程助教的时候,我第一次上课就被当时的学生问了怎么定义入门。
我发现自己实在给不出一个明确标准就给了个感性理解,没想到这个回答据说被后面几届的助教们多次引用,说明这个事情可能确实不好定义?
我当时的回答是:入门并不难,入门就是不怕。如果一个工具成为了你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常规选项或者首要选项,你可能就已经入门了。
比如同样完成50个文件的重命名,你头脑里的第一选项可能是用鼠标操作50次或者借助一个特殊软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正则表达式在命令行里写一行Bash代码。
进一步,如果你目的是入门Linux系统,可以记录自己在Windows或者macOS下一天的全部常规操作。可能包括:新建打开和编辑文件、查找替换文本、配置网络和下载数据以及开机关机挂载硬盘等等。对着你记录的内容,如果可以在Linux系统下全部用命令行操作无障碍的完成,那应该也就算入门了。
今天我再回答的时候还是想不出更好的标准,晚上回来自己使劲总结,感觉可能是: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某个难度级别的需求,同时有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完成这个需求的最佳实现方案。
所以各位有什么定义入门的方法么?
4年前在当中科院生物统计课程助教的时候,我第一次上课就被当时的学生问了怎么定义入门。
我发现自己实在给不出一个明确标准就给了个感性理解,没想到这个回答据说被后面几届的助教们多次引用,说明这个事情可能确实不好定义?
我当时的回答是:入门并不难,入门就是不怕。如果一个工具成为了你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常规选项或者首要选项,你可能就已经入门了。
比如同样完成50个文件的重命名,你头脑里的第一选项可能是用鼠标操作50次或者借助一个特殊软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正则表达式在命令行里写一行Bash代码。
进一步,如果你目的是入门Linux系统,可以记录自己在Windows或者macOS下一天的全部常规操作。可能包括:新建打开和编辑文件、查找替换文本、配置网络和下载数据以及开机关机挂载硬盘等等。对着你记录的内容,如果可以在Linux系统下全部用命令行操作无障碍的完成,那应该也就算入门了。
今天我再回答的时候还是想不出更好的标准,晚上回来自己使劲总结,感觉可能是: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某个难度级别的需求,同时有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完成这个需求的最佳实现方案。
所以各位有什么定义入门的方法么?
https://mp.weixin.qq.com/s/oU2TUCxjsdPEDNgbEwiHvw 一个非常喜欢的植物学科普文关于最近科普环境变化的一点思考,就这文章,我要是分享在微博应该都会有人说我有问题。
确实,时代变了,我也变了。
确实,时代变了,我也变了。
Weixin Official Accounts Platform
时代变了,我也变了
从一篇错误百出的“科普”说起。
虽然已经好多个月了,这个频道还是没有超过一百个朋友订阅,但是这个小频道现在有点像我的自留地一样。
我很珍惜这个表达还能相对自由一点不用说话前反复自我审查的地方。
不过,我还是掌握不住流量密码啊~怎么才能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呢😂总之再次感谢已经订阅了的朋友听我碎碎念
我很珍惜这个表达还能相对自由一点不用说话前反复自我审查的地方。
不过,我还是掌握不住流量密码啊~怎么才能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呢😂总之再次感谢已经订阅了的朋友听我碎碎念
#日常思考
因为时间点不对,没能参加研究所的毕业典礼,朋友圈看大家穿着博士服每个人都笑的好开心,我只能写写东西过过瘾了。😑https://mp.weixin.qq.com/s/Pf7apGuqSxOewYXMp5ZYLQ
因为时间点不对,没能参加研究所的毕业典礼,朋友圈看大家穿着博士服每个人都笑的好开心,我只能写写东西过过瘾了。😑https://mp.weixin.qq.com/s/Pf7apGuqSxOewYXMp5ZYLQ
Weixin Official Accounts Platform
6年硕博生活的6条心得-生活成长篇
本科毕业时因为准备考研,我曾用前前后后一多年的时间整理了一本30多万字的文集,这个小册子如今还会被一些学弟学
#摘录 包装精美的屎 – 此方方有限公司: https://blog.konata.co/?p=353
读到一篇最近略有感触的文章,作者也是看到了一个豆瓣内容有感而发。以下为摘抄。
上海是一个你无法理直气壮说美食荒漠的地方,但大部分人吃得又很差。在上海吃饭不成问题的,要么自己能做饭,要么非常有钱,要么住在特定的那几个美食聚集区附近。但不是只有那些地方才是上海,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低收入人群,996连轴转无法自己做饭的社畜,每个月生活费只有小几千的学生,这些人生活的地方也是上海。
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当我在骂上海难吃的时候,是把物价包含在内的。我当然知道全国有很多地方东西都不好吃,很多地方甚至穷得肉都吃不起,美食大省就那么几个,我也呆过花钱都吃不到好吃的的地方。但上海的问题在于花钱吃屎,包装精美的屎,花大价钱还有一定概率吃屎但为了不天天吃屎还是要冒这个险。我也知道这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上海本身只是刚好符合了各种特点,我对这个地方没有怨言。
读到一篇最近略有感触的文章,作者也是看到了一个豆瓣内容有感而发。以下为摘抄。
上海是一个你无法理直气壮说美食荒漠的地方,但大部分人吃得又很差。在上海吃饭不成问题的,要么自己能做饭,要么非常有钱,要么住在特定的那几个美食聚集区附近。但不是只有那些地方才是上海,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低收入人群,996连轴转无法自己做饭的社畜,每个月生活费只有小几千的学生,这些人生活的地方也是上海。
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当我在骂上海难吃的时候,是把物价包含在内的。我当然知道全国有很多地方东西都不好吃,很多地方甚至穷得肉都吃不起,美食大省就那么几个,我也呆过花钱都吃不到好吃的的地方。但上海的问题在于花钱吃屎,包装精美的屎,花大价钱还有一定概率吃屎但为了不天天吃屎还是要冒这个险。我也知道这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上海本身只是刚好符合了各种特点,我对这个地方没有怨言。
从 MacBook Pro M1 安装编译 R 踩坑想到的
在一开始读到 R 官网说明时,我就看到了下面这句话。
That said, our current Intel releases work just fine on the new Macs as well using Rosetta 2.
但追求走在更新前线的人怎么能如此委曲求全,结果就是浪费了不少因为编译 debug 的时间。所以生产环境求稳还是真理,只要没出错就不要乱改动,修改一下奥卡姆剃刀法则就是「如无必要,请勿升级」。
以及,使用 arm64 架构的 R 配合 Bioconductor 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原因在于它们没有保持住一致的节奏。软件如此,人和人之间也差不多。三五个人一起,要想成些事,彼此就不能出现太明显的「不兼容」。
一方面,如果有人走的太快但还要依赖他人的时候,这种自我升级本身没有太大价值,多数还是需要主动调低自己的版本。
另一方面,如果多数人都升级了,为了运行速度和后续更新,版本太低的人也不会被一直兼容。就像手机系统升级一样,手机公司总得逐渐放弃一些久远的型号,至于支持几代就要看不同公司的策略。
除了关键时刻果断决策,更重要的还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升级。想起来那句话:你就是你身边最常接触五个人的平均值。https://kaopubear.top/blog/2021-07-06-macos-arm64-R-tips/
在一开始读到 R 官网说明时,我就看到了下面这句话。
That said, our current Intel releases work just fine on the new Macs as well using Rosetta 2.
但追求走在更新前线的人怎么能如此委曲求全,结果就是浪费了不少因为编译 debug 的时间。所以生产环境求稳还是真理,只要没出错就不要乱改动,修改一下奥卡姆剃刀法则就是「如无必要,请勿升级」。
以及,使用 arm64 架构的 R 配合 Bioconductor 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原因在于它们没有保持住一致的节奏。软件如此,人和人之间也差不多。三五个人一起,要想成些事,彼此就不能出现太明显的「不兼容」。
一方面,如果有人走的太快但还要依赖他人的时候,这种自我升级本身没有太大价值,多数还是需要主动调低自己的版本。
另一方面,如果多数人都升级了,为了运行速度和后续更新,版本太低的人也不会被一直兼容。就像手机系统升级一样,手机公司总得逐渐放弃一些久远的型号,至于支持几代就要看不同公司的策略。
除了关键时刻果断决策,更重要的还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升级。想起来那句话:你就是你身边最常接触五个人的平均值。https://kaopubear.top/blog/2021-07-06-macos-arm64-R-tips/
kaopubear.top
从 MacBook Pro M1 安装编译 R 踩坑想到的 | 思考问题的熊
关键时刻要稳住,以及软件之间的不兼容和人与人之间很类似。
之前写过两篇 macOS 升级系统后安装升级 R 的博客,现在回看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还是蛮混乱的。最近工作主力机切换到了 MBP M1 版本(感谢东家),再整理一点踩坑实录...
之前写过两篇 macOS 升级系统后安装升级 R 的博客,现在回看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还是蛮混乱的。最近工作主力机切换到了 MBP M1 版本(感谢东家),再整理一点踩坑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