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言熊语
300 subscribers
46 photos
4 videos
1 file
97 links
kaopubear
Download Telegram
感受一下魔都基层居委干部的政治觉悟吧💆🏻‍♂️💆🏻‍♂️,小区上榜5次抗原也是好几个中队长。大家要求公开🐏的楼号避免以后拿快递倒垃圾因为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潜在交叉接触,居委领导脑子想的是敌对分子和党派斗争😂真是把人气笑了。
Forwarded from 蛋挞报
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在频道分享,只是当时对直接转发英文文章这件事还不太确定。最近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反馈,看到大家喜欢频道分享的英文资料,我觉得很开心。

今天分享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统计学和概率知识。作者在文中总结了七个常见误区,并且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为什么这些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读完后会发现,作者喊话的对象是那些负责在课堂教授基础统计课程的教师们,而喊话的目的在于推动统计教育的变革。尽管如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适合推荐给所有渴望提升自己的读者。

这七个容易引起误解的统计学话题分别是:
1. Cause and Effect
2.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Practical Importance
3. Low Power vs. No Effect
4. Biases in Survey
5. Probable Coincidences
6. Confusion of The Inverse (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7. Average vs. Normal

阅读这篇文章并不需要读者具备过硬的统计学背景,只需要一点耐心和一段可以用来思考的空闲时间。如果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并且想要进一步自学统计方面的知识,那我再推荐一本很耐读的统计学经典教材:

Statistics by David A. Freedman

#教育 #统计 #公民常识
看看新闻,第一眼就明白什么是「行业寒冬」了
一张信息量非常大的截图。本来想吐槽没拿备份硬盘回家。结果暴露了自己居家办公的时间,常用的几个软件和正在访问的网站。
楼栋的一楼是一个自家开的理发店💈,主要都是小区和隔壁小区里的邻居。
疫情开始隔离之前,理发店的老板是我去年10月搬了新家之后唯一认识的邻居。
我们以每个月一次的频率保持稳定交流,每次剪头发20块钱,洗头的话加5块。
几个月时间,我逐渐知道了她女儿正在上高中,在跳健美操,还有我们楼栋其他几户基本信息。
隔离一个多月之后,我曾经在楼栋群里发过微信问她,因为一直是阴楼是否可以给理发,随即就有几户附和。但是老板明确拒绝了,说现在疫情尚不稳定,如果后面好起来会优先我们自己楼。
我就觉得这个老板很有原则。
今天她突然加了我的微信,让我晚上有空且愿意的话就下楼理一下头发,我当然毫不犹豫的就去了。
全程两个人都带着口罩,剪头发的过程中,她和我说理发师最看不得别人头发长。最近做核酸看到我两次,当时看到我头发太长了就有想剪头发的冲动。
今天我做志愿者给楼栋分物资,她又看到我的头发,实在忍不了,就想着单独问我一下。
我又觉得这个老板挺有人情。
最后,没有洗头发,我坚持给25,她坚持要20。
嗯,我没有再继续坚持,给了20。
今天想到一个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问题的问题。
如果你目前工作的这家公司还不错,你有计划工作两到三年,但是一年后你有50%的概率会被离职,未来一年应该重心放在以下哪个问题上呢?
1 如何努力工作让自己一年后不被离职。
2 如何在一年里努力多做点想做的事情。
3 其它一些更重要的问题,比如…
#日常思考 去年6月份毕业7月1日开始上班,现在回看一年过去了,简单说这班上的还可以,但这一年自己说话写字的欲望都降到了最低。
我可以给一种解释是感觉自己每天为资本家贡献8-10个小时之后完全没了精气神,但是又清楚这其实就是一个借口。
我还没想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只是明白这对于我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一定要问一个原因,我想有可能是我这一年把工作这件事儿本身看的有点重,心态上累了。
上周六尝试重新录了一期播客,拖到现在还下不去手剪辑。
#打工人记录 入职一年以来,加同事微信最多的契机就是得知对方马上离职了,加一下微信表示感谢然后㊗️越来越好
#播客 「爷爷你关注的主播更新了系列」2020年3月,熊言熊语播客正式和大家见面,2021年3月,我们计划在第30期节目中更新一周年特辑,但是如你看到的,我们的节目暂停在了29期,如今已经是2022年的7月。
本期节目,你将在2022年听到过往多期节目的嘉宾和我们播客的好友对于自己过去一年(2020年)的回顾,它就像一颗时间胶囊。也许别人曾经的困惑喜悦恰巧是此时你的困惑喜悦。
就让我们用过去的声音和过去告别,本期节目将是熊言熊语第一季的最后一集,我们第二季见。
https://podcast.kaopubear.top/episodes/s1e30
#记录 经历过三月到六月的上海,再看这两天的朋友圈,除了个体表达痛苦以外围观他人的痛苦以外,每个人都应该看到在微信生态里写公众号发朋友圈其实都是没有任何其它用处的吧。
除非触碰到基本盘,比如富士康因为疫情影响了产能,苹果因为影响了产能进一步行动迁移了供应链;比如,对这个环境的失望和恐惧导致人们拒绝生育,不给别人留下软肋,进而人口出生率持续快速下跌。
我为什么被拦住了我也不晓得
三十九度能在家里找到一个角落晒太阳还是挺幸福的
看到朋友圈里博士同学们转发文章愤慨批评我国专家的,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在批评专家还是我国专家。

所有国内现在能被听到的专家声音,本身就都是在针对政策作解读,反过来想指导政策的马上就能不是专家。

今天晚上给老家姨夫打电话,六十多岁的人刚阳过。

他问我你们这些搞科研的整天在搞些啥,我说在解读政策,他说了一句:科学可不能受政治影响啊
很久没有更新这个频道了,我感觉自己现有很严重的精神洁癖和表达洁癖。或者说一直就有,只是现在越来越严重。

一两千字的长文写作,现在有十几个 to write list 还有十几个半成品,我每天看着这些就非常头疼。想到需要再查很多资料,需要编辑需要排版就更不想动了。

从读研读博再到现在工作,总想把事情做得好一点(自以为),似乎总会让一些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所谓先完成再完美这句话我就没有真的尝试成功过,而且也没有想清楚该如何落实。

也许一个可以再试试的方法是从高频(日更)更新博客/公众号开始?

忘掉文章的结构,忘掉文章的完整,忘掉排版的细节,写不完的东西想办法快速结尾也要发出去。

总之就是让自己接受我今天只能写到这了只能发出这些了这件事。

这,能行吗。🙁
不在效率工具圈子很久,刚刚刷少数派看到老麦发了一篇「钉钉收购我来 wolai 的背后逻辑」才知道这个软件被钉钉收了。还是忍不住说几句自己的观感。

无论那些行业逻辑、商业逻辑还是创业逻辑,无论是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角度,无论这些东西听起来多么合理。

作为个人用户,我想说大家既不要投资人视角也不要创业者视角,还是多为自己想想吧。

我在少数派最早被大家知道是因为很多年前写了一篇彼时用「Evernote」记笔记的个人方法论开始,后来因为各种机缘混了个「资深印象大使」的名头。再后来布幕出来之后借着人流安利了一波幕布,因为实在不老少人从我这里注册,又混了个「幕布布道师」的名头。

那时,我还对这个小圈子充满了热情和兴趣,又过了很久,语雀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产品背靠蚂蚁应该靠谱点,再加上一开始的知识库功能刚好满足我的需求,我就在自己的专业圈子开始安利,还在上面建了好几个访问量不小的专业相关知识库,让很多专业相关的小伙伴开始用语雀。

后来wolai出来,有很多小伙伴问我怎么样,我当时抱着中立的态度推荐试用,过了一段时间我对它家每日更新的说明日志感到困惑,写了文章之后就开始被一些人diss。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我基本就不再写这类效率工具相关的文章也对国内各类型的新东西不感兴趣。

一是觉得自己的方法论已经成形,实在写不出什么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新认知的内容,二是发现了一个大的bug:经过好多年好多产品的亲身见证,我发现国内公司无论是大厂还是(有心做大的)创业公司,2C的这类知识管理产品基本上就不能推荐。

说的暴论一些:推荐约等于坑人。

笔记工具,尤其是在线笔记工具,除去少部分尝鲜用户,最重要的是稳定。

用户需要稳定,一方面需要产品做到服务和功能的稳定,另一方面更要做到发展和策略的稳定。

但这两个稳定,在我们目前商业环境下,我的体感是都极难。Evernote完全剥离后的印象笔记,被字节收购的幕布,有靠山支撑的语雀,再加上被钉钉收购的wolai,这四个样本基本已经代表了国内目前这类产品所有类型的公司。

想要做大做强又不想被收购还想要继续盈利,基本思路就得是印象笔记这种,vip会员到vvvvvip会员,从没广告再到会员广告。留下忠实用户懵逼。

产品逐渐有起色(这里先不聊所谓抄袭原罪)的创业团队想做大做强,在国内全靠2C做付费生意真是很难。创始团队最成功的结果就是把东西卖了,自己全身而退。

结局就是幕布这种早早彻底进入维护模式,实际产品能力并入收购方,创始人风风光光的财务自由或者开始新征程,留下一个连续创业者的光辉形象,忠实用户继续懵逼。

出生在大厂,全力产研总行了吧?

结果语雀这种大佬带队一众精兵强将,干了一段时间还是要面对营收压力和创业公司挑战,然后就是频繁改版和频繁求变,继续让忠实用户懵逼。

到了今天,都是阿里系的,还因为内部各种原因没办法近水楼台被钉钉带走。

wolai 两三年前Notion那波浪潮下拿到融资,已经算是当时国内同类新产品里最光鲜亮丽的一个,熬过这三年还是突破不了这个局。创始人退出(企查查可查),产品能力接入钉钉,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概率不远的将来也是……算了,说多了又招骂。

所以,最近一两年,但凡还有人问我知识管理类工具,我是真不敢推荐国内的产品,他是无心问的还好,要真是诚心提问,到头来约等于坑人。

我就简简单单老老实实说自己一直在用的 Workflowy,Obsidian 和 Notion。

workflowy 这个大纲笔记爷爷辈产品这么多年多克制和稳定不妨自行了解;Obsidian 和 Notion 到目前也没给你来几个改头换面的创新改版,某天打开软件连主页都不认识。

这三个产品的规模和团队以及盈利水平都不一样,但至少都能做到所谓「稳定」。

以及,我唯一还在坚持用的国内创业公司的产品是 flomo。

不是因为少楠在产品圈子的影响力,也不是受教于那套配合flomo的知识方法论,而是因为创始人保证能让这个产品最低限度稳定运行个六七年。

如果真这样,我就能持续再付费六七年。

最后,推荐所有使用在线云笔记类产品的小伙伴,如果你想用的工具不支持「全量且可读」格式的导出(一次性导出所有内容且可以直接打开看),尝尝鲜就行。

借用老麦文章里的一句原话:面对收购消息,大部分我来 wolai 用户还是会担心产品服务的延续性。

其实,与其担心产品服务,一个真实用户为什么不想想如何让自己的笔记数据就真实留在自己手里呢?关键是这也不难,体验也不会降级。
2023年,我把自己框住了,很多事情想做但是在脑子里推演几番最后都是一个自己打败了另一个自己。
这半年我开始越来越害怕公开表达,我甚至觉得自己病了。
感谢这个频道的三百位小伙伴,我选择暂时关掉评论功能,暂停交流先在这里尝试重新找回表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