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言熊语
280 subscribers
66 photos
2 videos
1 file
87 links
个人主页 https://kaopubear.top
邮件通讯 https://kaopubear.zhubai.love
时常安利 偶尔吐槽
Download Telegram
#日常思考 最近被一个问题困扰,忍不住想问问大家: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人的作品?

看到过一种说法是只有能写入简历的东西才算的上是作品,才是值得做的事情,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是学生,那应该就是署名使劲靠前的文章,如果是工作,那就应该是核心参与的大项目。我身边认识不少这样的朋友,平日十分低调,但是仔细一了解,人人都能写出好几页的简历,要么是N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要么是开发了N个软件。再看自己,感觉整天慌慌张张匆匆忙忙的弱爆了。

我自己理解的作品要么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形式(逻辑)呈现,比如写了一本书,开发了一个软件;要么是可以经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把一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事情坚持做了三年五年。

所以,在你的领域或者行业,什么东西才能被称作是一个自己的作品,才是值得做的呢?
#日常思考 番茄钟的主要使用场景是提醒自己摸鱼25分钟之后应该要赶紧工作5分钟
#日常思考 1. 刚出乳茶的时候安利了身边好几个重度喝咖啡的人,我们一致感觉这个东西比咖啡劲儿大而且还挺好喝,早晨喝完一个,中午想午休的时候经常心悸😳那个时候还没开始减肥。
2. 买奶茶的人应该不会在乎是不是真的无糖吧,3分甜和7分甜实际摄入差别没有多大,关键就是别喝。
3. 这是道歉短信还是营销短信,这20块钱我是用不用😂
#日常思考 五点半突然醒来,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恐惧。睁着眼激动了五分钟难过了五分钟焦虑了五分钟。翻来覆去新的一天开始了。
#日常思考 作为一个日常和数据打交道的人,瞅了一样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几个七普主要数据。

1. 数据怎么比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主要情况的比较都是和2010年比较的,这10年中间几年其实有一个人口增加小高峰,因此用10年尺度看下来整体数据就是稳中有升低速增长。
如果改变一下比较的尺度,比如单独拿出来19年20年看结果会不会有不一样。

3. 年龄构成
和10年前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小朋友和老人的上升比例差的不少。

3. 具体城市人口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9.html
北京 21893095,上海 24870895,而整个吉林省的人口是 24073453。

4. 具体城市年龄比例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9.html
北京60岁以上的人口19.63,上海23.38,全国平均是18.7。而0-14岁,北京市11.84,上海市9.8,全国平均是17.95。

5. 作图不严谨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3.html
比如这里的统计图竟然没有横坐标。

以及,公布的数据,年龄分层仅仅是分了三层,其中15—59岁被归为了一大类。这里内部肯定还有更具体的划分,这一层的数据5年10年在拆分比较可能才更用意义,比如中位数是什么,其它国家是什么情况。

再以及,下一次普查很可能分类标准就会有变化了,比如从65岁开始划分。
#日常思考 人间迷惑行为,在上海上车二手房。得房率算下来实际50多平的房子只是所有税都加起来,再添一点点就能在老家买个50多平的房子了。
#日常思考 如果人们衷心赞成一个计划,他们会表达出来;如果人们不喜欢一个计划,他们只会默默地在心里抱怨。
#日常思考 好事别拖着,说没就没了;坏事和麻烦事稍微拖一拖,有时候也说没就没了。bug是一定要分清楚好事和坏事。
#日常思考 「要学的可太多了叭」
经过一个在金融领域工作的朋友提醒,让我了解公司的时候不要只问身边的人,可以稍微研究下财报,调研,以及市场上一些投资机构的操作。
感觉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看世界😂,对好几个公司的理解都发生了变化。
#日常思考 观察了一段时间若干「效率工具」KOL的文章和动态,有一些直观感觉和个人心得🤦‍♂️

1. KOL的绝大多数受众是来源于产出或时间焦虑的人~期望通过收集效率工具来缓解焦虑。

2. KOL会把一套话术用在不同的工具或者稍微改改公关稿再配上「XX 神器 速度收藏」的标题。

3. 效率工具(软件)介绍可以理解为一份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的期望不要过高。和手机硬件测评房产带看一样,滔滔不绝讲一个手机多牛逼的人多数用的还是iPhone,各个楼盘带看讲解的人很可能也没买房。

4. 不妨关注几个你所在领域特别厉害的人和够一够能够成为的人,有机会多看看他们在用什么工具以及是怎么用的。

5. 脱离实际生产环境和脱离个人实际工作经验的所谓工具分享文章都不太值得看。比如用「为了测试XX我用它XXX 」当标题和一上来就强调「这篇文章就是用XXX 写的」。

6. 喜欢各种软件工具就像喜欢各种器材硬件一样,都可以当做一个爱好,但是不可以因此吹嘘自己是一个XX 专家。遇到这样的傻逼,可以不揭穿但是务必远离。

7. 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安利,一定要让别人先开口。把事情做漂亮了自然就会有人问:你提到的XXXX,这个XXXX,是用什么做到的啊。
#日常思考 周一的早晨,等了十分钟还没挤进地铁🙃
#日常思考 今天又被低年级师妹问到一个问题:怎么就算入门了呢?

4年前在当中科院生物统计课程助教的时候,我第一次上课就被当时的学生问了怎么定义入门。

我发现自己实在给不出一个明确标准就给了个感性理解,没想到这个回答据说被后面几届的助教们多次引用,说明这个事情可能确实不好定义?

我当时的回答是:入门并不难,入门就是不怕。如果一个工具成为了你日常问题解决方案的常规选项或者首要选项,你可能就已经入门了。

比如同样完成50个文件的重命名,你头脑里的第一选项可能是用鼠标操作50次或者借助一个特殊软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正则表达式在命令行里写一行Bash代码。

进一步,如果你目的是入门Linux系统,可以记录自己在Windows或者macOS下一天的全部常规操作。可能包括:新建打开和编辑文件、查找替换文本、配置网络和下载数据以及开机关机挂载硬盘等等。对着你记录的内容,如果可以在Linux系统下全部用命令行操作无障碍的完成,那应该也就算入门了。

今天我再回答的时候还是想不出更好的标准,晚上回来自己使劲总结,感觉可能是: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某个难度级别的需求,同时有能力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完成这个需求的最佳实现方案。

所以各位有什么定义入门的方法么?
#日常思考 一个项目同时准备两个不同时长的答辩还挺锻炼人,一个40分钟一个5分钟。

40分钟的幻灯片大概三十多张;5分钟的大概六七张

40分钟的每层内容扩展三点依次介绍;5分钟的只放一层要做好关系图

40分钟的要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背景,方法,结果,讨论;5分钟的需要讲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40分钟的需要让评审记住你逻辑严密、思考充分、技术过硬;5分钟的让评审记住这人挺牛皮或者想试试东西

40分钟的讲完之后评审最好觉得「无话可说」;5分钟的讲完之后评审最好想「加个微信」
#日常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要让自己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如果我是他),其实也可以换过来,要学会让对方站在你的立场想问题(如果他是我)。
我们应该有两三个和自己关系很好但性格差别很大的朋友,这样当我们遇到一些感到困惑或者烦恼的事情,即便不与别人沟通也可以先尝试把自己换成你好友的身份。假设他遇到你这样的情况,他会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件事情。有两三个不同的视角就可以给自己一些启发。除了好朋友,也可以找一两个自己佩服且一定时间内通过努力有一丢丢可能和他们看齐的人,想想如果他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他可能会怎么做。
#日常思考 警惕消费主义陷阱,只看不买😂
经济拮据以来已经养成了逛便利店的爱好,全家罗森路上碰到就进去,看着一排货架的饮料,巡视一圈最近哪些类型的饮料比较火, 又有了什么新品种。然后,满意的走开。
#日常思考 读某本最近翻译为中文的笔记方法论的书有感。

明明有些工具就是从另一个工具抄来的,结果为了让自己显得名正言顺,偏要把人家原本工具背后的一套逻辑也说成是自己的理念。出来了一个方法论巴不得想尽各种办法使劲凑上些关系。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孙子偏要跳过爸爸去认爷爷当爹,这不符合伦理啊。有些话公开说有点敏感,就在这个最小范围内吐吐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