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切片
7.38K subscribers
511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18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Newton应用是我最喜欢的跨平台电子邮件 App,支持全平台。

请从 www.newtonhq.com 并使用我的优惠券代码 OJXXGPFV 获得 20% 订购折扣。
现在年轻人之所以感觉竞争激烈,是因为一个经济体要经历市场驱动→领导力驱 动→创新驱动的 3 个阶段。市场驱动阶段需求强烈供给不足,供给方很容易做生意, 而领导力驱动就比较难,创新驱动是最难的。中国现在所处的是市场驱动阶段基本结 束的阶段,所以大家会觉得竞争激烈了。市场驱动就是坐向上的扶梯往上走,领导力 驱动就是走楼梯向上走,创新驱动就是坐向下的扶梯往上走,只要往上走就还有机会, 最难的是到顶层了,就只能跳楼了。

王慧文 #产品
推荐一下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每年的致股东信,极有价值,二十几年的股东信差不多概括了亚马逊的发展历程和战略转型,英文好的可以去读《Invent and Wander: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eff Bezo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Walter Isaacson》这本书,如果你只想读这些股东信,可以看这里:贝索斯致股东信中英文全集汇总和拆解:http://t.cn/A6cQjYWl (密码:mubu ,感谢遥行提供)。

其实你读我的文章,不管是原创,还是推广,有一点增量信息,也就够了
学学这个高级货
现在看很多别人的文章,不同的时间,都是那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反复讲,其实没啥意思,看 5 分钟就知道自己也写过,无非是认知到了,自然输出。所以我以后避免讲道理,即便是一些思考,对很多人很可能没什么价值,当然,对另一些人,可能有点价值。比如我学习了王慧文的清华产品课,就觉得很有价值。

说回到滑板,按道理来说,滑板是年轻人的运动,但我也不老,我喜欢新东西。我觉得身体还年轻,于是,学什么都不晚,有个鸡汤写得挺好,我们过的每一天,都是往后余生里最年轻的一天。

喜欢就买,说走就走,想到什么,就去做好了。注意安全就好。

我有个表弟,极度厌恶风险,博士毕业后一直呆在体制内,觉得安全,有能力,还能晋升,也挺好。我喜欢一点风险和刺激,这一点我的上一辈性格差异巨大,他们不希望我做任何危险一点的东西,我却总喜欢尝试一些自己没经历的东西。爬树游泳滑冰轮滑,差不多都是自己偷着学得,野路子,杂而不精,也就写作、摄影和打羽毛球,能好一牛牛?不过,时间还长,我们还有足够长的时间体验不同的人生。

上周把王慧文的清华产品课读完,老王比我还小几岁,但人生经历大开大合,对业务、产品、人性的理解极为深刻,我准备下周再重读一边,消化一下。他和张小龙的角度又不相同,张小龙是艺术家,独孤求败的姿态,他经常对我们说,这个市场太小了,没法做。我们一看,明明是千万级日活的生意,但是和微信的 10 亿日活相比,确实很小。没法比。张小龙对人性洞若观火,从细微到深刻,差不多做到了产品的最高境界,商业就算是水到渠成。王慧文和王兴则是战略家和将军,连续创业,连续打仗,人堆里爬出来的那种,终成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他们是打过大仗的人,思考都有可取之处。

后面准备再学习一些类似的内容,然后再实践。看这些比我更厉害的人的输出,让人觉得自愧弗如。一方面,我觉得名校对人的早期经历影响还挺大的,另外,我自己确实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什么都慢一拍。比如我不是做技术的料我做了很多年程序员才知道。技术做了十几年,也没啥成就,极客时间做了三年,看起来比做技术强多了。写作给我带来的好处,似乎也比技术更多些?

人就是这样,不同阶段,能明白不同的事情,这就是时间、空间、运气和能力的综合效果。

世界纷繁而至,我想,「现在想明白了,就是现在想明白了,就挺好」。很多人会在某个时间点觉得恍然大悟,然并卵,因为他们会说,如果我能年轻 10 岁,我就……

没人能回到过去,没那事。所以这些人要么没想明白,要么是缺乏做事和做人的能力。
另一个硬核课程,芯片是未来
通过反面论证来分析问题,提倡放弃——或至少是挑战自己最喜欢的观念,以实现更新换代。

一件事情如果不值得做,那就不值得把它做好。
人的路径是愚昧之巅 —— 绝望之谷 —— 开悟之坡(大师境界),循环往复。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到开悟之坡呢,因为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在愚昧之巅,没人告诉他,你这样很蠢,都以为自己很优秀的。管理者或者合伙人有这种职责,不过,也得使用得当才行。真实的反馈,非常重要。

但人们都能看到别人站在愚昧之巅,很有意思。所以有信服的人给你反馈,很重要。

另外,要时时自省,自己是不是又站上了愚昧之巅啊。
张艺谋:我觉得导演的艺术生命有多长,全世界的导演自己说都没有用。你无论说我多么老骥伏枥、我多么雄心壮志,还有多少想法,当没有人给你投资拍电影的时候,你就是空谈了,所以你就参加研讨会吧!坐着当评委吧。

所以这就是行业中的现实,全世界均是如此。很现实,这就是一个导演最后面临的。

和创业过程差别挺大。一次创业做好,可以做一辈子。

创造东西总是充满乐趣
一个产品能活 5 年,就挺不错了。10 年后还在「活」在线上,有人用有利润,说明这是个有生命力的产品。
当年工作和创业的时候,有人说爱分享爱写公众号的,做不好产品。

我就是要证明一下,这几件事,我都能做好。
我在「也许有帮助」一文中提到,读「闲书」看起来是最没用的,其实恰恰相反。你只是不知道它们在你的那个生命的重要节点帮你做出了选择而已。

有用户问,怎么知道哪本书帮你做了正确的选择呢。其实选择不在于书,而在于自己。你身边的东西会塑造和影响你的思想、认知、技能、眼界,这些综合的东西,最终帮助你做出了当时你看起来正确的选择。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因素。

我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其实是正确的选择大于努力。错误的选择,基本和是否努力没有关系了。生活和工作中,选择无处不在,每次选择之前,我们的未来是无限的,一旦选了,无限就变成了一个点,这些点,最终构成了我们的生命轨迹。

最近在公司半年会上分享了一个观点,要做一件小事跟做一件大事付出的努力差不多,大而美的特点:又稳又快。破局需要每个人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做企业,做产品,好的选择是大而美,或者小而美。不过,做公司做企业,做一件小事跟做一件大事付出的努力没有想象中的差距那么大。一旦公司发展成几百人的规模,其实没什么机会做小了,各种力量都会推动着你向前走,要么做成大而美,要么失败。你没法退回到小而美的状态了。回不去了。

这里面其实就有各种选择,比如,做垂直还是大众,用户需求是伪需求还是刚需,市场规模和产业链是什么状况,我们处在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需求是低频还是高频,是一亿流量用户模式还是一百万付费用户模式等等,做的时候要考虑清楚商业模式。

选择和识别需求,是最难的,所以说,正确的选择和决策,重要性远远大于努力。

需求不来自用户调研,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微妙的系统,最后的反应只是一个结果,中间转了多少次弯你根本没法知道,甚至真话假话你根本没法知道,用户自己有时候也没法知道。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猜和试。

比如,识别到女朋友可能生气了,咋办?通过旁敲侧击各种方式猜、问和试。找到真实需求,满足了。咔,女朋友就高兴了。你女朋友从来不告诉你,为啥生气。和用户差不多。所以,有了初步的需求定位,需要尽快做最小化可行性测试,通过快速迭代产品,获取真实的用户需求。

什么时候需求就对了呢?用户为此付出了真金白银,或者用户为此付出了自己的注意力、时间等其他因素,并且,离开了,还会回来,并且,是规模化的。

识别需求有很多因素:比如时间、空间、政治、人们的认知、教育程度、宗教还有国家形势等等一系列要素,某一个不对,你的需求就不成立。最终你会找到或发现一个时间窗口,这个时间窗口可能是非常大,也可能是非常小,也可能转瞬即逝。如果创业的时间正好赶上这个窗口,那你成功概率就比较大,如果没赶上,可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做这个事情,还有可能做不成。

最近两天一直在思考产品和业务相关的问题,从某个角度去看,我们做得还不错,给用户创造了价值,也为企业赚了钱,目前正蒸蒸日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何做到更大更好呢?从产品层面上说,我觉得并没有达到要求。一些真正的撬动增长的点,还有用户心理,我们并没有完全把握。这些都需要深度思考,最终形成一系列选择。

创意和决定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大量的项目和产品线都会交织进行,需要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确保重要和紧急的项目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有时团队会像个杂耍演员,在复杂的环境中把多种因素抛向空中,将它们反复排列,直至形成最佳组合,同时确保每个因素小球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倏忽轰然落地…

是不是最佳选择?不知道,团队自己说了不算,要看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才知道。

所以,选择很重要,正确的选择最重要,我们能够做对大部分重要的选择,最最重要。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