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切片
7.37K subscribers
511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19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作家阿尔贝·加缪说的: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我要说,把好的内容传递给终端用户,就是极客时间的职责,至于哪个会火,哪个最有价值,这个需要用户说了才算。

比如这篇文章,我很喜欢,阅读量一般,也是个例子。

https://mp.weixin.qq.com/s/Jw-8RbWy979KkY8o5Cgg4Q
看到许式伟很久的一篇文章,和雷军的沟通和总结,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人欲即天欲。理清楚股权结构。
只投资一个人。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人说了算。
保持精英团队。初始团队每个人都是关键。严格把控加入的关口。
投资熟人、投资熟悉的领域。
我做的是战略投资,不只是投钱,也提供资源。
少就是多。一个企业做的事情越少越专越好。
我不急着要你考虑赚钱,我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考虑给谁交待。满足用户需求,让更多人离不开你,才是你们第一目标。
投资做的是诚信。吃亏就是占便宜。如果你总想着占人家便宜,下次谁还找你投资?
我要投Google、Apple的1%,那也赚了。我做的就是那1%。
我认为新一波的创业潮已经来临。这拨创业公司的特点在于:快速占领、颠覆传统。
我做的事情都是颠覆。让行业重新洗牌。

那时候是 2010 年,雷军还没有开始做小米。
http://gk.link/a/102Uy 许式伟的架构课上线了。应景。不管你是否是团队里的架构师,对任何一位程序员来说,具备架构思维都会成为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南京李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些存货,无论如何,这个世界应该有这样的声音存在。
你好,我是蔡元楠。目前是 Google Brain 的软件工程师。

在接下来的 4 个月时间里,我会与你一起探索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世界。http://gk.link/a/102Z5
对一个创业企业来说,赚取对于用户和市场的认知永远是第一位的,赚钱只是赚取认知的自然结果。以极其有限的资源,凭着一个个非致命的失败,以尽可能快的周期,赚取尽可能多的认知,将更新的认知迅速转化为新的产品,拿新的产品与用户和市场对话,赚取新的认知……

一个健康的创业公司一定在普通的财务账本之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账本,记录着公司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不易看到的资产。

这段话摘录自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其实说的人类的创业史,一个弱小的团队,从母体落草到危机四伏的世界,不仅实物匮乏,而且随时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最终人类创业成功了。

其实大部分创业团队能活下来,都是极其类似的过程,很少说落地就强大,或者含着金钥匙的创业团队最终大杀四方,成就一番霸业。有也是别人的团队,落不到自己的身上。

如果我们想创业,肯定是先具备了一些认知,无论是对产品、用户、市场,内心觉得做这事肯定能成,或者有可能成,然后找点资源,团队、钱、技术,尽可能快的周期投放到市场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看看是否有用户买单。这个过程就会刷新我们的认知,我们可能赚到了钱,但更重要的是赚到了认知,然后用这些新的认知迅速转化和迭代,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心态,和用户市场对话,周而复始。

并且,你一定会犯错误,如果这些错误是非致命的,那这个团队就可能存活下来,还有机会赚认知和钱。如果是致命错误,那你连机会都没有了。这就像个人成长,物理的致命错误,人没了。沾染了不可逆的恶习,基本上也没法挽回。只有那些「非致命」的错误,才能帮你赚认知,继续向前走。

所有总有人说试错,你得看是什么错,如果这个错误是致命的,试完之后这一局结束了,你可能都没有玩下一局的机会。
Forwarded from JK C
巴黎圣母院旁边的鸽子
写作第一要素,省略掉不必要的词句。

论写作的书大多废话连篇。小说作家,包括如今的这一帮,都不太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不理解好在哪里,坏在何处。我想,书越薄,废话就越少。

这个废话理论有个值得一提的例外,那就是小威廉·斯特伦克和 E.B.怀特合著的《风格的要素》。这本书几乎没有,或者根本没有废话。(这本书比我的书薄多了,只有八十五页。)我现在就告诉你,每个有心从事写作的人都该读读《风格的要素》。其中一章题为《写作原则》,里面的第十七条是“略掉不必要的词句”。在这本书里,我将尽力做到这一条。

节选自《写作这回事》。大部分写作者的毛病都是,废话太多。
四月重磅,计算机组成原理图文音频专栏上线。编程不练内功,人到中年一场空。刚上线已经破千订阅了。
http://gk.link/a/1034b
奋起千钧棒,澄清万里埃
以后会好的

我们看美剧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些人遭遇了难过的事,另一个人会握着她的手说,everything will be fine,但你是观众嘛,你当然知道越往后发展越不 OK 了。生活中也是一样,当我们对自己说:以后会好的,然后什么都不做,那往往会有更糟糕的结果出现。就像那句玩笑话:

年纪轻轻,不要以为这样生活就触底了,日子长着呢,你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做产品也是如此,发布了一个专栏销量不好,如果不去复盘找原因,而是对自己说,下一个可能会好的吧。那八成下一个也很糟糕。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少女马蒂尔达满脸鲜血地问里昂: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里昂的回答是:总是如此。
极客时间 iPad 版已经上线。

从今往后
东篱下的野菊注定要
活过魏晋
比任何朝代都永恒
Whatever it takes
这段文字来自二爷的博客,冒菜。可惜这货没续费,博客网站没了

做产品、运营、开发或者销售、市场、服务时,是对事情负责。而带团队,除了为事情负责之外,还要对团队的效率负责,对人负责。一个人是无法很难通过积累对事情负责的经验学会为团队效率负责的。所以要模仿、尝试、反省、改进。

这样的提升通常是被动的环境改变为先,个人成长紧随其后。这个「紧随其后」,时间窗口极短,转瞬即逝。那些没能快速成长适应的,终会被淘汰。适应的,就能抓住机会,完成「跃迁」。

机会总是跟危险结伴而行的,越好的机会,挑战也越多,也就越难以把握。

大部分人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在机会面前缺乏自驱的成长。
我看很多人已经开始休假了,而优秀的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今天要完成的工作包括推荐一个视频课,新产品的写作和音频录制等。先推荐视频课《玩转 Spring 全家桶》:http://gk.link/a/1029t

这门课程是极客时间订阅最多的视频课,17000+,也可以看出 Java 攻城狮数量之众。我开了超级团,立减 30。课程由丁雪丰主讲,详述 Spring、Spring Boot 和 Spring Cloud 技术应用,目前已经开始讲 Cloud 和 Cloud Native 部分了。最后课程还会带你用相关技术搭建一个线上咖啡馆项目,通过实战把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推荐给 MacTalk 中所有 Java 开发者。
假日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