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真是各种妖怪都有,有的自己带孩子坐高铁买了上铺非让人家让下铺给他,有的说中国得有一场文革才能变好的,感觉脑壳里不是脑子,都浆糊吧。
经常有人找我介绍人认识,或者想和一个公司合作等等,还有人邀请我参加活动或演讲什么的。我一般会问一下,你觉着这事对我或者对对方的价值是什么?这时候很多求助者就懵了,因为他压根没想过。
良好的合作方式,不该只考虑自己的诉求,更应该考虑对方的诉求。别人见你或者和你合作,会有什么样的反馈,能有什么收获和价值。
比较好的方式是,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们可能合作什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收益。等等
只有具备这种同理心,才有可能顺利的完成协作。
良好的合作方式,不该只考虑自己的诉求,更应该考虑对方的诉求。别人见你或者和你合作,会有什么样的反馈,能有什么收获和价值。
比较好的方式是,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们可能合作什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收益。等等
只有具备这种同理心,才有可能顺利的完成协作。
昨天去罗辑思维和他们三位创始人聊天,感悟是,任何别人看起来轻松搞定的事情,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精确的准备工作,没什么轻轻松松的成功。另外,少即是多,多做不如少做,以优势兵力打局部战争,确定性永远优于不确定性,都是讨论中得到的很好启发。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幼儿时期基本上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你把自己设为圆心,然后为这个中心不停的画圈,越画越大,你看到的世界也更大了。终于有一天,娃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世界的中心并不是自己。认识到这一点还能继续前行追求自己梦想的,基本上就长大成人了。
很多人都没长大。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别人就该去帮助自己,帮助我建立人脉,给我免费资源,和我一起合作,天天给我写原创文章等等,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给别人带来了什么价值?你有什么资格要求或者抱怨呢?
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方式,不该只考虑自己的诉求,也应该考虑对方的诉求,如果是求着别人合作,那在合作之前,更要仔细想想你能为对方带来什么价值。
很多人都没长大。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别人就该去帮助自己,帮助我建立人脉,给我免费资源,和我一起合作,天天给我写原创文章等等,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给别人带来了什么价值?你有什么资格要求或者抱怨呢?
良好的合作和交流方式,不该只考虑自己的诉求,也应该考虑对方的诉求,如果是求着别人合作,那在合作之前,更要仔细想想你能为对方带来什么价值。
长期来看很多程序员对未来是悲观的,比如不少程序员对未来很迷茫。短期来看他们又是非常乐观的,因为程序员们常常乐观的错误估算工期,比如把一个自己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想当然的以为一周就能做完。
在面试移动端研发人员的时候,我经常会拿出极客时间给他们讲解里面的功能,问,这个如果让你做,你能不能做,多久能完成等等。即使这个程序员技术很好,也会乐观的认为,也就花一个多月时间吧。等招进来以后,扔一个小功能过去,自己也要各种困难吭哧吭哧做好久才能完成。于是再也不提个把月做个极客时间的事了。
有次讨论我提到得到团队有上百个工程师,有人说,那么个 App 居然需要那么多人,神奇啊。说这种话的一看就特么幼稚。做个 App 就是你看到的那么些内容么,显然不是。得到一年收入超过十个亿,你算算自己公司的员工产值是多少,还觉得简单么?
一个 demo 和一个商业产品的距离,就像你离屋顶和月球那么远。
在面试移动端研发人员的时候,我经常会拿出极客时间给他们讲解里面的功能,问,这个如果让你做,你能不能做,多久能完成等等。即使这个程序员技术很好,也会乐观的认为,也就花一个多月时间吧。等招进来以后,扔一个小功能过去,自己也要各种困难吭哧吭哧做好久才能完成。于是再也不提个把月做个极客时间的事了。
有次讨论我提到得到团队有上百个工程师,有人说,那么个 App 居然需要那么多人,神奇啊。说这种话的一看就特么幼稚。做个 App 就是你看到的那么些内容么,显然不是。得到一年收入超过十个亿,你算算自己公司的员工产值是多少,还觉得简单么?
一个 demo 和一个商业产品的距离,就像你离屋顶和月球那么远。
一个付费专栏的订阅量为啥比一篇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还高?
这里面除了产品和用户的积累,最重要的因素是交付感。大部分作者的内容,直接放到产品里,是不合格的,需要不断打磨,让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获得感,掌握真正的知识。
什么是好的内容?直接把算法书里的东西搬过来,就不是好的内容。通过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找出最有效的学习果实,以口语化,场景化的方式把内容输出出来,才有可能产生交付感,给用户最大的价值。
知识的交付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聚焦到某一主题下的具体知识点(什么东西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也就是what when where);一种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抽象、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可以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给串起来的内容,这些可以概括为作者的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应该如何做,也就是 why 和 how)。
这也是我们短期内不会做付费产品的 UGC 的原因,必须得作者和编辑长期打磨,才会出现精品。也是获得用户认可的最佳途径。也是最短途径。
这里面除了产品和用户的积累,最重要的因素是交付感。大部分作者的内容,直接放到产品里,是不合格的,需要不断打磨,让用户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获得感,掌握真正的知识。
什么是好的内容?直接把算法书里的东西搬过来,就不是好的内容。通过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找出最有效的学习果实,以口语化,场景化的方式把内容输出出来,才有可能产生交付感,给用户最大的价值。
知识的交付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聚焦到某一主题下的具体知识点(什么东西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也就是what when where);一种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抽象、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可以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给串起来的内容,这些可以概括为作者的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应该如何做,也就是 why 和 how)。
这也是我们短期内不会做付费产品的 UGC 的原因,必须得作者和编辑长期打磨,才会出现精品。也是获得用户认可的最佳途径。也是最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