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切片
7.39K subscribers
511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16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前辈告诉我,创业有三个地方比较爽:第一,会少开很多会,90% 的垃圾会议,你不想开,没人会开。第二,做事不需要向傻逼解释。第三,爱谁谁。如果还能盈利,那就是完美状态。
1
很多人的认知就是个跟随,别人去大厂,我也去,别人直播火了,我也直播。跟随是没有用的,如果总是去跟随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屁股或者后脚跟,还能看到啥?

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就是因为站得不够高,看不到更好的东西。

总想着长点能耐,去大厂,或者去大厂,挣点钱。大厂有那么好么?大厂那么好挣钱么,都不一定。

做产品也是,跟随成不了好产品。

2
类似湖畔大学这样的机构取消了挺好,毕竟很多企业家去了之后,回来就把公司做没了。比如开课吧。

至于成功的,本来就很成功。

非常不喜欢参加企业家抱团的组织,基本上回来一通改革,公司就停滞半年。[旺柴]

自己创业就好好自己干,一堆人凑一块能干啥,能给你修自行车啊。不理解。估计是我认知不到位:)

3
都应该学学贾樟柯,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持续地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一点一点,是持续地行走、读书、思考,让我变小。

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人保留体面。
有些东西知道了就回不去了

我们经常听人说,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并不是丢了钥匙回不了家,或者赋了个红码出不了门,这是自己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再也无法忍受旧世界的体验。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你看,旧世界往往就是个落花流水的结果,谁愿意回去呢。

什么是新世界?不是上火星,也不是把成功的火车开到月球上去,而是你学了一点新东西,掌握了一个新技能,有了一种新体验,进而欲罢不能,彻底沦陷,至此再也回不去了。

用另一种修辞描述这件事,就叫开悟。开悟不是在山顶上傻傻坐三十年后才行的,而是一件时时刻刻都可以实现的事,如果幸运,可以每天都有开悟,开悟之后,就回不去了。

Vim

我最早编程的时候,用 EditPlus 写 Perl 和 C,写完之后传到服务器编译执行,有一次我的师兄站在我电脑旁边看我完成了上传、编译和执行的全过程,像看一个怪物一样对我说,你这是干啥哩?然后给我推荐了 Vim 这个神器。等我掌握了 Vim 的使用方法和十几个快捷键之后,每次编程双手上下翻飞,再也没有上传的事,连编译执行都不用离开 Vim,我彻底喜欢上了这个编辑器,一直用到现在。
后来我还写过 Vim 8.0,姗姗来迟,这样的文章。我还写过 VimScript。
再也回不到用 EditPlus 写东西的世界。

中西文空格
看我文章比较多的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我在中文和西文、数字之间会多加一个空格,这是我在锤子科技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也是锤科设计排版的一个基本规范。我记得有一次发布会,有个特别紧急的事情,有个兄弟手指头哆哩哆嗦写完正文,也没忘了在中西文之间补上空格,然后才发出去。
当然,现在不用这么麻烦了,微信输入法和百度输入法等,都可以支持打字的时候自动加中西文之间的空格。
后来我把这个延展了一下,形成了自己的最简排版风格。

1、屏幕阅读行首不要缩进。不要缩进。不要缩进。 
2、中西文之间增加一个空格,比如 Hello World,你会发现文章会有很舒服的空间感,而不是挤在一起。 
3、段落之间多增加一个回车换行,会让内容表达非常清晰有条理,读起来不累。

然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杂乱无序的排版里。

Mac

2008 年我第一次使用 Macbook Pro 编程,那时候操作系统的代号是 Mac OS X 10.6 Snow Leopard。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开始使用 Mac OS X——写给 Mac 新人”,这篇文章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们开始叫我 Mac 君。

我知道了一个操作系统里可以没有开始菜单,没有卸载方式,不想用删了就好了。切换任务用四个指头一划拉就行了,也没有 C 盘 D 盘。

我在文章里写道:Mac OS X 本身是 Unix 内核的,所以有 Linux/Unix 使用经验的用户上手会非常快,也会感觉很顺畅。没有相关经验的同学也不用伤心,看完这篇文章,你们一样会快得让自己不好意思。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用 Windows 办过公写过代码。Mac,于我而言打开了一个最大的新世界,甚至我的公众号和写作历程,都来自于此……

我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回不去”,来到大城市再也不想回小镇工作,拍了胶片之后再也没法回到单一的数码世界,等等。

每次开悟,每次回不去,都是因为有一扇新的窗或者门打开了,这说明了,我们一直在进化。

而进化,大部分时候,都是好事。


你有什么回不去的么?(打开了表情回复。试试)
华为辟谣陈春花,吹牛得有个限度,对不对?

其实华为不少所谓管理流程专家出来讲课忽悠别人的也不少。被坑的企业为了不显示自己傻叉也不会说啥。

毕竟,没叫兽,公司也可能完蛋的,叫兽们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要说我们做极客时间有一点点成就,可和这些东西一点关系没有。尽管前司比较迷恋管理和流程,哈哈。
昨晚和冯大辉老师远程做了一期播客,得剪出来听听效果,我俩都觉得没有聊的那么兴奋。聊的过程中才发现,我们认识居然十几年了。七年前我写书的时候,还写过这么一段话:

> 我自己的 MacTalk 是在 2012 年 12 月中旬开通的,如果统计一下,这个号可能是被冯老师推荐得最多的一个公众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常常陷入深思,可能是写得太好了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幸好,我没有辜负冯老师的期望,这个号已经从 2012 年坚持写到了 2015 年,在可见的未来,相信还会坚持下去。小道消息和 MacTalk,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许会做一些更大的事情吧。

那时他在丁香园,我在锤子科技,七年过去了,他创建了无码科技,我用五年时间打造了极客时间这个系列产品,随后创建了墨问西东,有了自己的创业公司,说起来,这段话更像是预言了未来。那个时间点,我无论如何想不到自己现在的这个状态,估计他也没想到。

七年前,无码科技、极客时间、墨问西东,都还没有出现。

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正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成败,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去追求理想时你就明白,你很可能不会成功。最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7 月马上进入月中,说起来宣布创业差不多三个多月的时间了,真快,马上就四个月,是时候 review 一下。

在这三个月里,我做了一家公司,写了很多内容,设计了一款产品,拍了无数照片,做了音视频的尝试。

其他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商务项目,我自己所有的资源,都给到了公司,开始为客户提供商业咨询、内容策划、软硬件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等工作。说起来有点小骄傲,公司虽然刚刚创建,合作的客户都很优秀,还有不少互联网巨头。

知识星球的内容服务和企业的商业合作,保证了我们的现金流,创业以来我们都在花自己挣来的钱,包括日常支出和员工的工资社保公积金,而不是消耗投资款。

产品研发层面,是个长期的事情,事实上现在我想做的东西和 3 月份的设想已经不一样了。目前第一个版本的设计稿基本完成,研发进展了四分之一的样子,就看做出来是什么样子。

创业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站到了这个位置,就可以领略不同的风光,见到别样的人和事。(增加了表情回复,右键试试)
上半年终于多出了太多自己的时间,我在知识星球写了 14 万字,也为公司赚了两百万,读了很多书,尤其拍照片的数量增多了,平时随身带相机,另外会留出专门的时间拍摄,这可太幸福了。本质上,人们的时间都是被自己或他人制造的问题浪费掉了,我现在感受到了自由的时间。(120 胶片,长按点赞)
新的公众号,可以留言了:https://mp.weixin.qq.com/s/ynYOU2MEBpZ6lMKtSHTA4g
昨天看到一则坊间传闻,一个技术高管和大牛,不知道是因为投资亏损还是赌博的原因,到处和朋友同事借钱,最终资金还是出了问题,事情曝光。

事情的真相,可能只有直接关联的人才会知道,不过当事人今年确实和我们同事借过钱,几万块,好在没借。这件事对我触动比较大是因为传闻中的当事人是我们之前签约作者,TA 和编辑打磨之后的课程,质量相当过硬,算是极客时间的头部课程,收入也非常可观,加上 TA 之前的大厂经历和职位,身价应该不菲。

这就让我很困惑,我和二爷说,一个人已经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去想加杠杆儿赚更多的钱,要那么多钱干嘛?买自行车吗?就很难让人理解。

二爷说,我也很难理解,毕竟没赚过那么多钱。

投资这种事情可大可小,但加杠杆这件事就很可怕,借钱算是加杠杆的一种,不管是借机构的钱还是个人的钱,都是杠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但即便赔光,如果你是是输掉了安全金之外的财富,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并且也没祸害他人,借钱就不一样了,害人害己,危害极大。

至于赌博,这是挖掘人性之恶的游戏,绝不能碰。

我自己和几个朋友都因为投资的事情亏过钱,大家一起聊天,说,钱是花不完的,但投资能投完。后来发现吴军老师在他的《见识》里说过同样的话,钱是花不完的,但是可以迅速投(投资、投机)光。

> 美国19世纪的大文豪马克·吐温,一辈子挣了巨额的稿费,都被他糟蹋光了。马克·吐温的钱不是挥霍掉的,而是他乱投资投掉的。当然你可能会说马克·吐温还不够富有,更有钱的人是不会很快变成穷光蛋的。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大家族在一两代人之间就破产了。这种事例没有一个是因为乱买东西把钱花光,这些自制力很多大家族的后人还是有的,他们破产无一例外是因为投资不当。

大文豪和家族富二代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前两天读了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很有共鸣,叫做「我们是如何失去时间和钱的」,他的解释更容易让人理解:

> 人们实际上很难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花掉一大笔钱。一个品味普通的人,很难在花了超过几万美元时还没有“哇,我花了很多钱”的感觉。而如果你开始交易衍生品,你可以在眨眼之间就损失100万美元(你想损失多少就损失多少,这是真的)。
>
> 在大多数人心中,把钱用在奢侈品上会发出警报。但做投资,却不会。因为奢侈品似乎是关于自我放纵的,除非你是富二代或中彩票得到的钱,否则,你已经被彻底训练过——你知道,自我放纵会引发麻烦。
>
> 而投资,则可以避开这些警报。你不是在花钱;你只是把它们从一种资产转移到了另一种资产。这就是为什么,试图向你推销昂贵东西的人会说"这是一项投资"。

他还谈到,关于时间也是类似的浪费方式,很多努力和勤奋的人,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

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刷两小时短视频,不仅会疲劳,还会产生负罪感:啊,我白白浪费了两小时,但是,如果你做工作做了两小时的无用功,不仅没有愧疚感,反而会很充实,拍拍自己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还是很勤奋滴。

很多人看起来很忙,其实都是损耗和空转,这种时间的消耗,要么是为了别人的错误埋单,要么是自我麻痹。比如一个公司业务上的决策错误,会导致团队空转甚至倒退几个月,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充实啊,干了好多活啊,这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失去时间最危险的方式,不是花了时间去玩,而是花了时间去做假的工作。

珍惜自己的时间和钱,跳出这个怪圈,你就会发现,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思的事情。

要努力避免「快速赚更多钱」的诱惑,和勤奋工作的陷阱。这应该是一生的修行,也是一种可以提升的能力。
虽然徕卡号称它的三叉式的上片轴是世界上最容易上片的,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把胶片往里一推就万事大吉了,用徕卡如果没拍过空卷,你就等于没用过徕卡,看着冲出来的透亮的底片,你千万要想得开,徕卡的卷片机构确实太好了,好到上卷没上卷,卷片的阻力几乎没什么差别。这大概是你体会徕卡油润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胶卷分明没挂上,卷片的感觉一样丝丝入扣,所以,如果你见到有人在那里悠闲地拿着空徕卡,卷一张按一下快门,你千万别以为他是没事干,那感觉与真实拍照没什么两样,徕卡是可以把玩的。

虽然全世界的 135 相机都是后盖全开装片的,徕卡也不改,这种特立独行,换在其它厂家,不破产才怪,徕卡没事,反而是风骨。你没看徕卡 M11 不用底板之后,徕卡迷心里说的是太方便太方便了,嘴里说的是,丢失了徕卡的味道。

现代数码世界,对焦都不劳烦你的双手双眼的日子里,什么都要亲力亲为的徕卡,为啥反而越卖越火,越卖越贵。

因为徕卡就是想改,徕卡迷们也未必答应。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我喜欢徕卡。
和邱岳聊的这一期播客,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de57e3fa15142e17251fa9 剪出来之后,比我当时的感觉要好,更紧凑,二爷还是聊了一些平时不爱说的,有可能让人觉得矫情的话,不过,好的产品经理,应该都对应了某种情怀。

谈到公司未来的走向,他说,从产品里头获得很私人的这种高兴,我觉得是跟医疗相关的这个产品(就诊问问)给我们的高兴更多一些,就是说会有用户,他们会给我们发邮件,发感谢信,说我们的产品,我们之前不是还做临床实验那个产品嘛,就是帮到了他自己的家人,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事情,我们都会好高兴,在团队里面高兴很长时间,这可能不是一个特伟大的事儿,然后讲出来有一个特别宏大的愿景,改变行业,做什么颠覆,做什么 Number One,但是就感觉能帮到一个人,我们自己就挺开心的,虽然说这个开心很有可能过于私人了。

他希望过具体的生活,而不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希望团队里的人也能富足一点,住上好房子开上不错的车,否则创业就太自私了。

很朴素的想法。其实我们做极客时间的时候,前期我自己做得那么嗨,就是获得了这种私人的快乐,有工程师用户因为使用了我们的产品,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或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就会让人特开心。

如果我能够完全持续自主的做这个产品,可能会把极客时间弄得更加感性,也会去适配更多工程师以外的人群,这需要长期有耐心。

这种成就感,别的东西很难替代。
什么时候可以考虑离职呢?第一,你确实在这公司没成长了,你每天在空转,你在消耗自己,你本是一把利剑,现在快被磨成废铜烂铁了。第二,你讨厌所在团队的人文环境,大家做一些看起来无厘头、很可笑的事情,这已经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第三,工资和实力不匹配,沟通无果,无法共鸣。
过去半年的数据表明,工程师,特别是 3 年左右的工程师招聘需求并没有明显减少。转而,产品和运营类的岗位少了很多,特别是产品。你表面看,产品是有很多的 HC,但追溯一下,这些 HC 可能是去年 12 月就开出来了,企业拖着节奏不停地在面试,证明他其实并不着急。从几家大公司的招聘需求看,产品的岗位需求确实少了很多,具体原因不详。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来源于 Dolphin 猎头公司,并不能全部代表整个市场的情况,仅供你参考和理解。

相比工程师、设计师之类的岗位,运营岗位的业务场景属性比较强。你之前是做教育的,现在做电商,有 Gap。你之前是做电商的,现在做短视频运营,也有 Gap。当然,这话也不是绝对的。话不能说满。比如你在 K12 公司做短视频运营和在消费品公司做短视频运营,经验和能力相对就容易复制。所以,对于类似的技能迁移不是那么容易的岗位,我们更要思考怎么把基本功做扎实,怎么选准一个好行业然后持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