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切片
7.37K subscribers
511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20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我在「也许有帮助」一文中提到,读「闲书」看起来是最没用的,其实恰恰相反。你只是不知道它们在你的那个生命的重要节点帮你做出了选择而已。

有用户问,怎么知道哪本书帮你做了正确的选择呢。其实选择不在于书,而在于自己。你身边的东西会塑造和影响你的思想、认知、技能、眼界,这些综合的东西,最终帮助你做出了当时你看起来正确的选择。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因素。

我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其实是正确的选择大于努力。错误的选择,基本和是否努力没有关系了。生活和工作中,选择无处不在,每次选择之前,我们的未来是无限的,一旦选了,无限就变成了一个点,这些点,最终构成了我们的生命轨迹。

最近在公司半年会上分享了一个观点,要做一件小事跟做一件大事付出的努力差不多,大而美的特点:又稳又快。破局需要每个人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做企业,做产品,好的选择是大而美,或者小而美。不过,做公司做企业,做一件小事跟做一件大事付出的努力没有想象中的差距那么大。一旦公司发展成几百人的规模,其实没什么机会做小了,各种力量都会推动着你向前走,要么做成大而美,要么失败。你没法退回到小而美的状态了。回不去了。

这里面其实就有各种选择,比如,做垂直还是大众,用户需求是伪需求还是刚需,市场规模和产业链是什么状况,我们处在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需求是低频还是高频,是一亿流量用户模式还是一百万付费用户模式等等,做的时候要考虑清楚商业模式。

选择和识别需求,是最难的,所以说,正确的选择和决策,重要性远远大于努力。

需求不来自用户调研,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微妙的系统,最后的反应只是一个结果,中间转了多少次弯你根本没法知道,甚至真话假话你根本没法知道,用户自己有时候也没法知道。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猜和试。

比如,识别到女朋友可能生气了,咋办?通过旁敲侧击各种方式猜、问和试。找到真实需求,满足了。咔,女朋友就高兴了。你女朋友从来不告诉你,为啥生气。和用户差不多。所以,有了初步的需求定位,需要尽快做最小化可行性测试,通过快速迭代产品,获取真实的用户需求。

什么时候需求就对了呢?用户为此付出了真金白银,或者用户为此付出了自己的注意力、时间等其他因素,并且,离开了,还会回来,并且,是规模化的。

识别需求有很多因素:比如时间、空间、政治、人们的认知、教育程度、宗教还有国家形势等等一系列要素,某一个不对,你的需求就不成立。最终你会找到或发现一个时间窗口,这个时间窗口可能是非常大,也可能是非常小,也可能转瞬即逝。如果创业的时间正好赶上这个窗口,那你成功概率就比较大,如果没赶上,可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做这个事情,还有可能做不成。

最近两天一直在思考产品和业务相关的问题,从某个角度去看,我们做得还不错,给用户创造了价值,也为企业赚了钱,目前正蒸蒸日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如何做到更大更好呢?从产品层面上说,我觉得并没有达到要求。一些真正的撬动增长的点,还有用户心理,我们并没有完全把握。这些都需要深度思考,最终形成一系列选择。

创意和决定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大量的项目和产品线都会交织进行,需要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确保重要和紧急的项目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有时团队会像个杂耍演员,在复杂的环境中把多种因素抛向空中,将它们反复排列,直至形成最佳组合,同时确保每个因素小球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倏忽轰然落地…

是不是最佳选择?不知道,团队自己说了不算,要看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才知道。

所以,选择很重要,正确的选择最重要,我们能够做对大部分重要的选择,最最重要。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
最近重读了一些纳瓦尔·拉维康特(Naval Ravikant)写的东西,观点直接并有意思,值得反复学习理解,比如关于特殊知识的阐述:

特殊知识就是不可以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如果能通过训练获得同样效果,那其他人也能获得,进而取代你。
在真正的好奇心和热情驱使下,将能发现特殊知识,而不是盲目追求热点。
创造特殊知识的过程,对你而言,感觉像玩,对别人来说像是工作。特殊知识将是高技术含量和创造性的,不可能被外包和自动化(比如洞察力)。

他很看好技术和媒体,说编程和写作是无需许可就能获得的杠杆。它是新富豪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创建软件和媒体,它们能在你睡眠的时候仍然为你干活。

纳瓦尔是硅谷天使投资人,曾投资过包括推特和优步在内的100多家创业公司。他也是个深度思考,曾在一天之内,连续发了40条推文,讲述“如何不靠运气致富”,后来这些文字被不断转发和翻译,**文末推荐一本书,汇总了他很多发表的内容和思考。**拉维康特也是一个贪婪的读书人,他的读书建议也很独特:

1、不要因为没读完整本书而感到内疚。在拉维康特看来,小说之外的书,书的价值通常会平均分散到各个章节和部分,就算没读完,你已获得你想要的那部分价值了。这和学习极客时间的专栏效果类似。

2、可以同时读很多本书,人有情绪,想法也不固定,根据自己的状态,或者学习,或者看画册,或者读小说,顺势而为就很好。不要对抗情绪。

3、重要的、喜欢的、有价值的书,定时重读,会有不同的感受。间隔重复学习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4、交叉读书。它指的是,同时读不同类型的书,这样读者就可以在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之间产生连接。如果你同时在读一本现代历史的书、一本讲博弈论的书和一本营销方面的书,博弈论可以加深你对冷战的理解,营销可以解释如何操纵民众,而那本历史书,可能会加深你对博弈论和营销的理解。

5、建议你读完这篇文章,立刻打开最近想读的一本书阅读,不要放到阅读清单,那里面的书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做产品也是类似,想到好的特性,立刻尝试迭代,否则我们会忘了为什么好。

6、没必要按照顺序读。如果你怀疑某本书质量不高,就看看目录,选一个章节阅读,试试运气。把一本书视为一个博客,博客里的300个帖子,你可能会读其中两到三篇,读一本书也是这样。

最后再推荐一下《纳瓦尔宝典-财富和幸福指南》这本书,英文名字叫做《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A Guide to Wealth and Happiness》,没记错的话,这本书是公开发行的,free,搜一下可以找到中译本。

有没有不靠运气致富的方式呢,书里说有,你看看就知道有没有了。

周末阅读,总是让人开心一点点。
佛祖在一号线。奇书共读
关注我,最近会做比较多的直播。
四周年的一个产品设计,五门课程学一年
最近在看的《人口浪潮》,其实我现在有点为我们这一代 70 后的独生子担忧,这种担忧并不是固化在个人身上,95 后和 00 后这一代独生子成长起来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老龄化趋势严重,独生子女负担过重,生育意愿降低,会导致经济出现更大的问题。另外,独生子女的性格,确实多样性上会差一些。真不知道这一代人会遇到什么。

一个社会结构,人口开始减少,就是衰退的开始,很多人说人口红利消失,都以为是劳动力少了,其实在商品时代,早就是供应大于需求,缺的不是生产,而是消费。在商品社会,财富取决于人们彼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口变少,其实财富总量就会变少。

也就是说,多生娃,才能维持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力。

国家为什么出双减政策,想来也是基于此考虑的。天天上补习班,竞争过于激烈,养娃成本过高,即便放开生育政策,人们养娃的意愿也是持续走低的。
回到此文开头提到的中国现代电影史的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便是商业电影。从武侠大片《英雄》《十面埋伏》和《无极》到消费至上的《小时代》系列,又到怪兽大片《美人鱼》和《捉妖记》甚至主旋律电影和动作电影的混合物《战狼2》,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好像完全违背了第五代和第六代最初的电影理念。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被商业电影的巨大力量控制。当中国电影产业奔向市场化,全面拥抱主流电影的类型、制作模式和明星制度时,贾樟柯和他的合作者还是把眼光放到一个中间的位置--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废墟和复兴之间。这个中间位置是边缘人士的天地——舞者、流浪者、妓女、民工和小偷。当看透过去中国电影经常出现的人物的虚假性,贾樟柯试图创造一种新的电影世界而且除了真实性,贾樟柯愈来愈想通过人物创造一种电影的新可能性。#贾樟柯
起伏跌宕,这课太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