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切片
7.39K subscribers
511 photos
4 videos
19 files
416 links
Download Telegram
伟大的公司,只需要 11 个人

(阅读前点击右上角订阅,我将为你持续提供笔记服务)

AI 绘图软件 Midjourney 算是这波 AIGC 浪潮中的佼佼者。最近我一直在看这家公司的成长故事,11 个全职员工,0 融资,一年时间积累了 1000 多万用户和一亿美金的营收。

我参与锤子创业的时候,非常喜欢大开大合,希望规模化最大,但从锤子到极客时间,再到墨问西东,我的想法转变了,规模并不重要,小公司也可以做大事。

Midjourney 成立于 2021 年,创始人 David Holz 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在此之前,他还以 CTO 的身份联合创办了 VR 领域的公司 Leap Motion,主要研究手势跟踪技术。

我们先说说这个故事。

创立之初,Leap Motion 备受关注,三年内迅速拿到了 4000 多万美元的融资,团队心高气傲,想做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产品。后来苹果公司提出想收购 Leap Motion。但 Holz 觉得对方出价太低,并且,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已经没有什么创新力了,他不愿意为那些人工作,他想自己创造一家具有创新力的新公司。

2013年,Leap Motion 相继发布了几款自己的产品,包括 PC 和 VR 方面的,但都不温不火,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市场反馈不好,增长无法达到预期,Leap Motion 自然也就拿不到新的融资。但没钱难办事。他们自己造血的能力不够,养活团队、继续研发新产品又需要钱。于是,公司忍痛裁员,优秀的员工相继流失,似乎进入了下行通道。

Holz 和另外一位创始人带着团队继续折腾,这也是创业的常态,把事情做对需要一个过程。Leap Motion 复盘了公司早期的失误,调整策略,继续探索未来人和计算机的互动模式。

但从市场反馈看,他们业务起色不大。直到 2019 年,被另外一家同行业的公司低价收购。

第一个故事结束了,新的传奇拉开了帷幕。

之后 Holz 创立了 Midjourney。这次,他不融资,不追求团队规模,更关注公司盈利能力,这些经营理念,应该都是他对第一段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的回应。

我参与锤子科技创业,自己独立创建极客时间这个产品和品牌,到现在出来做墨问西东和墨问便签,有很多想法都能从 Midjourney 上找到共鸣。也许未来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类似 Midjourney。

因为什么呢?

1、创业团队人少而精才是正解。人少,并不意味着做的事情小。Midjourney 用 11 个员工一年以内做到了 1300 万用户,年营收 1 亿美元。我也在创业,时常告诉自己,资源有限是好事。资源有限,会不断倒逼团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经营 Leap Motion 时,Holz 大概率被资本裹挟过。别人投资你,肯定需要考虑退出的事,而退出,大概率都要依靠 IPO。但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过于关注结果,过于关注增长,都会让团队丧失初心,动作变形。有实力的话,可以不拿融资,一开始也不需要招那么多人,慢慢来。这也是一种新的、符合常识的创业方式。

3、Leap Motion 创业过程中,Holz 积累了很多信任和欣赏他的人脉。当 Midjourney 需要一万个 GPU 时,有朋友慷慨解囊。所以,手艺、影响力和人脉,都很重要。不要厚此薄彼。

4、Holz 说自己离开 Leap Motion 创办 Midjourney,是为了换一个环境,因为他不想继续待在一个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大公司,希望自己在未来 10 年可以做很酷的项目并且享受乐趣。而小的团队,更能专注在他想要做的事情上,毕竟他们没有销售的压力,也没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想法。大家只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5、不依赖融资,就需要团队较早考虑盈利。之前的很多创业团队,一上来都会先做用户增长,等差不多了再做收入。但 Midjourney 没有钱,他们在设计产品时,第一步就是思考怎么才能挣钱。这年头,不要以创业,我融了多少钱为荣。

6、Midjourney 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订阅制,按月或者按年付费,一共三档:基础、标准、高级。现在已经没有免费版本。产品的收费模式,越简单越好。

7、不要追求从 0 开始创新。Midjourney 的模型,最早是基于 CLIP 及 Diffusion 的开源模型,抓公开数据训练,然后迅速上线 Open Beta 版本,占领用户心智。不要有洁癖,快速借鉴别人的经验是一种能力。

8、Midjourney 只有 11 个全职员工。但你知道吗?他们还有 60 多位兼职 Discord 运营。对于一些可以标准化,没有壁垒的工作,用兼职的方式搞定是一个思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9、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并敢于取舍。Midjourney 到现在都没有独立 App,也没有网站,和用户的所有交互都在 Discord 上。要是你,敢这样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追求完美。“从长远来看,Midjourney 将拥有自己的网站,自己的用户界面,但现在公司不需要花费时间来构建整个用户界面。”这是 Holz 的判断。

10、但是搭载在 Discord 里,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用户测试完他们才发现,90% 的人不知道怎么告诉它他们想要什么,于是加入了教学元素。后来发现很多人并不喜欢一个人画,更喜欢跟朋友一起玩,他们才意识到 Midjourney 是社交的东西,加入了社交元素。“构建产品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持开放态度。”

11、“技术的最大限制不是规模、成本或速度,而是人们如何与之互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操作系统以及搭载的各种软件,是我们现在与计算机互动的方式,但看历史,从指令到键盘,到触屏、对话框、语音,甚至手势,人与机器互动的门槛越低,能做的事情越多,生产力的解放越深入。

12、AI 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刻,而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Midjourney 做的事情是帮助人们扩展想象力,写 prompt 的指令是“/imagine”。顺着这个方向,我觉得 Midjourney 会成为一个设计领域的生产力工具。这一波 AIGC 的产品,都应该奔着生产力工具的方向去才有前途。

13、想象力实在太重要了。张一鸣之前说过一段话,“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A/B 测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是测不出用户需求的,同理心才是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同理心,做出的产品肯定没有灵魂,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光有同理心还不够,这样只能做出有用的产品。想要做出彩的产品,想象力非常重要。”

14、大模型技术不会替代人类,它是人类的延伸。

15、永远不要试图凭空设计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你只需要找到十个看似无关的体验,选择其中最酷的三个,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在细节上进行完善,让人们觉得它不错并喜欢上它,好的产品就是这样一步步做起来的。

16、工具要想活的好,活得久,永远要让自己嵌到用户的业务流程里,简单讲,要么帮他赚钱,要么帮他省钱。生成的图片商业性很强,Midjourney 才能从一众工具里脱颖而出,很简洁的 prompt 就能生成有明显科幻性的精美图片,让用户数大而且付费意愿很强的设计类用户显著提高效率。从影响创造力开始,以影响生产力立足。


2023年5月18日 上午 11:47

附图:陈晓维老师说,用AI给我的小说《像钻石一样闪耀》女主角厉小卷画的像。终于知道她长什么样了。
喜欢拍照片的,关注这个
人生四季
墨问,问就是看电影,喜欢电影创作的来
墨问名片上线,记得来找我
关于写作灵感,我自己的习惯是,写作需要伴随着大量的阅读,也就是高强度的输入,同时多做记录。我几乎每天都会写几百或一千字,记录自己的思考或读书笔记,所以才会有墨问便签这样的产品出现。输入多了,灵感自然就产生了。

其实做产品也是类似的状态,需要不停的思考和使用产品,自己的产品,别家的产品,好的产品,坏的产品,然后灵感自会涌现。

不过,做一个好产品能持续好几年,甚至十几年。写文章频率高太多了,写小说慢点,一年或几年也可以写一部长篇。

这么看来,还是写作容易些。
今日心情
人真正长大的两个节点

说的是大部分人

人对世界的认识,一方面来自经历,另一方面来自读书学习和思考。两者都不可或缺。但人什么时候能真正长大呢,或者说,人生的重大分水岭在哪?

我觉得一个是遭遇自己父母的生老病死,另一个就是子女的突然长大。当然,前者比后者还要令人感慨和难以适应。

一个人不管多大岁数,只要父母双亲健健康康的生活着,你总会有那么一些瞬间,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父母也会长久的活下去,他们就像一座横亘在你和死神之间的大山,你觉得安全可靠,无论如何,你还有港湾。等到他们离去,你会发现那道屏障消失了,你必须自己去面对世界和死亡。那种沉痛的感受,会侵扰你很久很久,最终你会意识到,你已经是自己最后的依靠了。随之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变化,彻底长大了,再也没办法依靠他人。

小孩子也是类似,那些成天环绕膝下,拉着你的手让你讲故事哄睡的宝宝,突然有一天就长大了,他们紧闭房门,贴上条幅闲人免进,外加一幅着火的油罐车海报。你会低头琢磨,这家里谁特么是闲人,这个十句话问不出一个屁的孩子,还是那个乖宝宝吗?

你开始学会放手和疏离,看着那个娃娃变成一个硬朗的少年或美丽的少女。你知道了,这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过好自己的一生,孩子应该走出他们自己的世界,父母应该守护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世,应该对自己负责。娃越长大,越独立,父母越老,越依赖。照顾好他们。
看任何一个创作平台里的创作者,其实能够长期坚持输出、思考和分享的人,真的是非常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浅尝辄止,图个新鲜。所以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机会,你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会超过非常多的人。

这个事情我从公众号时代就发现了,现在做墨问创作者工具,发现十年过去了,这个规律一点没有变。

创作行为是一种主动行为,并且初期需要付出艰难的冷启动和习惯养成过程,很不容易,这一点几乎劝退了所有当初雄心勃勃要做点改变的人。留下的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才有可能创造出点什么,收获一点什么。

为什么我们能坚持睡觉吃饭刷剧刷短视频短文和买买买?因为生理需求和多巴胺奖励的驱使。人的大脑太容易骗人了。


那为什么我们能坚持上班呢?因为不上班就没有经济收入,上面那些事都做不了,所以我们必须上班,这是个成年人的被动行为,每天早上,我们必须起床去自己不喜欢的一个空间里,看别人脸色行事,下班后继续缩进自己营造的安全屋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庸常的生活。

同样,一直过庸常的生活,也需要勇气,只是这种勇气被遮蔽起来,让人们觉得这并不是一场悲剧。

事实上,我们能完全掌控的,也就这么点事。



2023年7月26日 上午 10:04
短视频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文明

今天继续听顾衡老师的专栏,老爷子累了,休息两周,作为读者我得自觉点,赶紧查漏补缺,把剩下的几节课学完。

有人在问顾衡,说:“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那么我想请教顾衡老师:短视频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呢?

短视频能定义文明吗?不好说。得过去之后才知道,不过顾老师给了个定义:我个人同意尼尔·波兹曼的观点,就是随着传播技术的发达,结局就是政治的极端化、社区的破碎化和民众的反智化。
我在这里写作
梅西迈阿密首冠。

梅西来到迈阿密国际后,连续七场破门,一共进了10球,迈阿密国际从联赛垫底到冠军,就差一个梅西。梅西职业生涯第44个冠军,超越阿尔维斯,成为世界第一。

期待梅西续写传奇。
一个推测,在资本进入理性阶段甚至颓败的时候,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少,留下来的创业者会是有能力有资源的选手。而自由职业者会多起来,现在 IT 等相关基础设施和平台能力的高度完善,也让独立做事变得更容易了。

比如独立开发者,自媒体,各种咨询师,摄影师,画师,音乐师,保险员等等,会越来越多。

还有小工作室,俩三人搭伙为用户提供服务等等。

或者说,我们相互服务。
如何不说人话?

邓安庆: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看到嘉宾在台上谈论某部小说,用的都是术语,“现代性……遮蔽……人性的深度……对历史深渊的回望……”,我心想:“太可怕了,他读小说的真实感受就是这些硬邦邦的概念结合么?就像是一只鲜活的猫被扣在盆子里,而这个人摸着盆子的塑料表面,说着对猫的感受。” ​​​

所以轮到我自己来讲的话,希望是直接摸着猫的身子来给大家分享那种真实的感受。

邓老师说到人心里了


2023年8月23日 下午 7:24
用 Windows 的朋友们看到了没?
腾讯大模型可以申请内测了 https://mp.weixin.qq.com/s/vL6kUc2W9sk081-CRBBD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