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言熊语
296 subscribers
46 photos
4 videos
1 file
97 links
kaopubear
Download Telegram
#日常思考 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说对某件事情有解释权,其实约等于表达这件事情我说了算「我有权不解释」
大周末的这口令
允许但不提倡。可以但没必要。这两句话就很值得琢磨😂
Forwarded from Solidot
Sci-Hub 诞生十周年,将恢复上传新论文

2021-09-05 20:54 #科学

有科学海盗湾之称的论文共享网站 Sci-Hub 诞生十周年,网站创始人 Alexandra Elbakyan 表示将上传 2,337,229 篇新论文来庆祝这一纪念日。在这之前,Sci-Hub 今年 7 月 为了遵守印度法庭的命令而同意停止接收新的论文。Elbakyan 之所以决定遵守命令是因为她有可能赢得诉讼,遵守命令或许能增加赢得诉讼的几率,她希望印度法庭能支持对科学的自由访问。她现在表示论文上传的限制已经过期了。Sci-Hub 诞生于 2011 年,目前提供的论文超过 8500 万篇。网友四个月前还发起了拯救 Sci-Hub 和开放科学的行动。
#记录 昨天完成了工作后第一次面向客户的项目汇报。一个感受是不要预设甲方是恶魔,第二个感受是自己都很难自圆其说的结果不要呈现,第三个感受是不要强调项目中的问题更加无需和客户呈现自己解决了多少困难。
#日常思考 有一句谚语是:不要包饺子喂猪。
听起来挺粗俗,其实非常值得反复背诵,可以理解成:我们应该和他人站在同一个高度解决问题。(但是不需要在同一个高度思考和理解问题)
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让别人接受他们认知以外的东西很难,尤其那些涉及到审美认知和理解等等非标准化答案的内容。
如果对方和你不在一层,你必须要把自己放到对方同一个纬度。不一定要交付一个自己看来90分的东西,可能给一个60分的东西在对方眼里反而是90分。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是站在那一面的,要小心自己是猪~
究其本质,学术进步跟现代社会的可持续性是有矛盾的。作为职业,你得有持续的输入输出去养活团队,但作为研究成果经常面对的是长期输入零输出或运气好了有输出。只有后者需要你的科研能力,前者需要的其实是现代企业制度,从国家写本子拿钱,招学生买设备做项目,结果出来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然后用这个成果证明能力后继续写本子拿钱,完成“成功引导成功”的闭环逻辑。与之对应的企业逻辑就是从投资人那里拿到天使轮,然后招团队推出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盈利,上市后投资人退出从股市债市募资继续推出新产品,完成逻辑闭环。不同的是,学术界不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学术论文,这就导致学术界可以通过圈子化来保证即使科研能力不足或断档也可以有持续的成果输出,也就是进行基本上无害的研究或者说俗称的灌水。所以事实上也不能说基本上无害的研究一定是浪费资源,更多是学术界从业人员维持生存的一种策略,说不定哪天来个天赋异禀的学生就能做出很好且有用的结果。如果想追求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且都很重要,那需要运气,但现代社会搭出的这套法律市场体系规则其实是在尽力弱化运气的影响来提高整体稳定性。https://yufree.cn/cn/2021/09/20/mostly-harmless/
休息两天读完了这本一百多页的小书。很有感触也很有收获。

Spencer Johnson(他也是谁动了我的奶酪那本书的作者)真的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他把所有的问题具象到这个参加徒步的年轻人身上,然后通过两天的徒步活动安排同行的7个人和他对话,逐一对所有问题给出答案。只要读者能把自己带入到这个年轻人身上,读起来就非常流畅。

以及,这是一本2007年出版的书,印刷14年之后我用几块钱买了回来,然后又一次体会到了一点点读纸质书的快乐,

再以及,iOS 15的内置OCR功能实在是太好用了。
外国人写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习惯给出一个问题的具体解决路径,会明确的告诉你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这样一来可复制性就要更强些。而我们自己的文化更看重悟性,我给你讲一个事情一定不能讲明白咯,10分的内容最多给你讲3分,剩下的7分你能领会到多少全看你我的缘分。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出真大师,但是对悟性不高的普通人就没那么友好了。
#记录 工作了3个月以后抽空回研究所答了个辩~
因为有两个中科院在北京的研究员所以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结果,线上就热闹了,父母携姨夫姥姥及若干家属同步观摩了答辩的全过程😂
经历了紧张复杂以及非常充实的2021年之后,我将在2022年继续更新这个Telegram频道,随便更新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小心思。从学生变成打工人的这半年已经完成一个基本的身份转换,所以可以回来继续瞎逼逼了。另一个决定是我讲关掉和频道绑定的群组,几十个人的群最活跃的是各种垃圾账号🌚有话我们就在评论里见呗。
高效提问小技巧:别问「是否」直接问「如何」,能一次问清楚的事情就别问两次了啊。
打工人生的第一家公司最近密集的开了几个年会,和具体工作无关的两个感受是:做事就专注做事,不要动太多感情,所谓情深不寿;人容易高开低走,不过一旦高开了就只能尽力高走,做事就做事,做人还是要低调,所谓强极则辱。
用微信读书之后,我才理解了什么叫无限。免费无限卡=有限无限卡。
建议以后各种APP一注册就都叫用户免费付费会员。
这个事情的问题在于,会员体系里如此明确的名词已经失去了实际含义。只要微信读书愿意,明天它就可以推出高级付费无限卡,同时让付费无限卡=基本无限卡。
姜文:无限?什么叫无限?你给老子翻译翻译什么TMD叫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