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Population-Compared-2-3.jpg
740.5 KB
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数量比较的可视化展示
一幅好图胜过一篇长文,无论你的日常工作和数据有没有关系,数据可视化都很值得学习。看到好的事例也忍不住分享,这幅图非常形象的比较了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数量关系。想看数据来源和更详细的内容可以阅读原文。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the-population-of-china-compared-with-the-rest-of-the-world/
一幅好图胜过一篇长文,无论你的日常工作和数据有没有关系,数据可视化都很值得学习。看到好的事例也忍不住分享,这幅图非常形象的比较了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数量关系。想看数据来源和更详细的内容可以阅读原文。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the-population-of-china-compared-with-the-rest-of-the-world/
#工具推荐 那些在深度工作时值得收听的音乐
Isaac Smith 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推荐了在深度工作时值得收听的音乐,我以为所谓深度工作适合收听的音乐更多的是给自己一个开始工作的信号,至于哪些音乐适合作为背景音也因人而异。
这里我先推荐两个app,一个叫做Noizio,可以自行配置各种环境音;另一个叫做 Endel,会根据时间播放不同的音乐,类似于氛围音乐。
如果你正在使用 Apple music,可以直接搜到不少氛围音乐歌单。当然,Isaac Smith 也在文章中分享了两个他自己制作的 Apple music 歌单,上午收听「Start here」,下午收听 「Stank Face Goodness」 。我听了三天觉得非常赞,尤其是下午场歌单。
此外,他也根据不同的场景又推荐了几张适合写作和阅读时候听的专辑,分别是Tycho 的 「DIVE」 ;SLEEPING AT LAST 的 「MANY BEAUTIFUL THINGS」 以及 UTAH 的 「UTAH + FRIENDS INSTRUMENTALS」。
有趣的是在这篇博客中,他提到自己真正可以称得上深度工作的时间每天大致只有三个小时,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一个小时,有点过分真实了。
因为收到了是否有其它平台歌单链接的询问,所以我也在 Spotify 进行了迁移 「Start Here」;「Stank Face Goodnes」
以及,说到音乐,Daft Punk 竟然(还是)解散了,他们的电子音乐专辑真的是无限经典和超前,强推亿次。
Isaac Smith 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推荐了在深度工作时值得收听的音乐,我以为所谓深度工作适合收听的音乐更多的是给自己一个开始工作的信号,至于哪些音乐适合作为背景音也因人而异。
这里我先推荐两个app,一个叫做Noizio,可以自行配置各种环境音;另一个叫做 Endel,会根据时间播放不同的音乐,类似于氛围音乐。
如果你正在使用 Apple music,可以直接搜到不少氛围音乐歌单。当然,Isaac Smith 也在文章中分享了两个他自己制作的 Apple music 歌单,上午收听「Start here」,下午收听 「Stank Face Goodness」 。我听了三天觉得非常赞,尤其是下午场歌单。
此外,他也根据不同的场景又推荐了几张适合写作和阅读时候听的专辑,分别是Tycho 的 「DIVE」 ;SLEEPING AT LAST 的 「MANY BEAUTIFUL THINGS」 以及 UTAH 的 「UTAH + FRIENDS INSTRUMENTALS」。
有趣的是在这篇博客中,他提到自己真正可以称得上深度工作的时间每天大致只有三个小时,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一个小时,有点过分真实了。
因为收到了是否有其它平台歌单链接的询问,所以我也在 Spotify 进行了迁移 「Start Here」;「Stank Face Goodnes」
以及,说到音乐,Daft Punk 竟然(还是)解散了,他们的电子音乐专辑真的是无限经典和超前,强推亿次。
The Sweet Setup
Music for Deep Work – The Sweet Setup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working tunes to keep you focused and in the flow.
「麦驰来了」是熊言熊语播客的一个「养成系读博」子栏目,从在读博士麦驰的角度出发聊读研读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
深受大家喜爱的养成系读博系列节目的客座主播麦驰,又带着她「哈哈哈哈」的笑声回来了。每次和麦驰录节目都是一件比较放松的事情,可以抵消剪辑节目的痛苦。
本期节目主播互相分享了最近一段时间感受最深的事,麦驰分享了她过年期间简单的幸福,而我则从三个朋友那里看到三种不同的生活。由此,我们聊到了读博期间彼此都深有感触的孤独感以及各自的应对方法。
此外因为今年考研刚刚出成绩,我们又仔细聊了聊各自面试的经历和感受,也给出了一点研究生面试的建议。
https://podcast.kaopubear.top/episodes/s1e29
深受大家喜爱的养成系读博系列节目的客座主播麦驰,又带着她「哈哈哈哈」的笑声回来了。每次和麦驰录节目都是一件比较放松的事情,可以抵消剪辑节目的痛苦。
本期节目主播互相分享了最近一段时间感受最深的事,麦驰分享了她过年期间简单的幸福,而我则从三个朋友那里看到三种不同的生活。由此,我们聊到了读博期间彼此都深有感触的孤独感以及各自的应对方法。
此外因为今年考研刚刚出成绩,我们又仔细聊了聊各自面试的经历和感受,也给出了一点研究生面试的建议。
https://podcast.kaopubear.top/episodes/s1e29
熊言熊语
麦驰来了|简单的幸福和心酸的面试
和麦驰放松的聊聊天
熊言熊语最重要的听友,2020年3月23日我们正式上线了第一期节目,即将迎来播客开播一周年。感谢陪伴🙏
目前一周年特别节目的企划正在准备中,主题是「时间知道答案」,这个企划的一部分需要大家一起来参与,上次我们组织的乱七八糟互送礼物活动整理出的节目效果挺不错,所以继续欢迎大家声音出镜。
准备了3个问题:
1. 分享一个过去一年自己的改变,可以是心态可以是实际,可以是生活也可以是学习
2. 分享一个过去一年你喜欢上的物品(软硬件书等等没有限制)或者人,以及你们之间的简单故事
3. 熊言熊语哪一期节目启发or帮助or惹怒了你,如果推荐我们的播客你会说什么,如果吐槽我们的播客你会说什么
以上3个问题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微信群或者TG 发送语音直接给我就可以。截止到3月17日。
另一个更简单的参与方式就是 ask me anything ,可以问我任何(可以播出的)问题,我会在节目中回答
目前一周年特别节目的企划正在准备中,主题是「时间知道答案」,这个企划的一部分需要大家一起来参与,上次我们组织的乱七八糟互送礼物活动整理出的节目效果挺不错,所以继续欢迎大家声音出镜。
准备了3个问题:
1. 分享一个过去一年自己的改变,可以是心态可以是实际,可以是生活也可以是学习
2. 分享一个过去一年你喜欢上的物品(软硬件书等等没有限制)或者人,以及你们之间的简单故事
3. 熊言熊语哪一期节目启发or帮助or惹怒了你,如果推荐我们的播客你会说什么,如果吐槽我们的播客你会说什么
以上3个问题大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微信群或者TG 发送语音直接给我就可以。截止到3月17日。
另一个更简单的参与方式就是 ask me anything ,可以问我任何(可以播出的)问题,我会在节目中回答
挺久没有在公开的平台分享东西,这个状态怎么说呢,就是整个人都「不在线」,比如:
1.我在RoamResearch开始内测的时候注册了两个graph,一个主用一个辅助。作为极早期用户如果正常用就可以一直白嫖。
可是,就在昨天,我鬼使神差地想给辅助graph重命名然后做一个公开的个人wiki开放(多棒)。
因为RR目前不支持改名,我放狗一搜官推提示可以备份删除再新建设置正确名字(聪明)。
emm,亲测此方法并不适用于内测graph,可以删除但是再新建就需要做光荣的付费用户了(卒)。
2. 今早照例拿出咖啡和牛奶做早点,因为是三顿半的咖啡粉+袋装奶,每次只需要剪一个小口子然后快速挤出牛奶就不用再搅拌处理,很省时间(多棒)。
结果今天我发现两者很难融合,观感上肉眼可见非常粘稠,于是专门又搅拌一下,心想怕不是牛奶过期?尝了一口,果然很酸(聪明)。
emm,然后非常生气地去冰箱检查剩下几袋的生产日期,结果发现少了一袋长得很像的袋装酸奶(卒)。
不仅人不在线,脑子也没有。
1.我在RoamResearch开始内测的时候注册了两个graph,一个主用一个辅助。作为极早期用户如果正常用就可以一直白嫖。
可是,就在昨天,我鬼使神差地想给辅助graph重命名然后做一个公开的个人wiki开放(多棒)。
因为RR目前不支持改名,我放狗一搜官推提示可以备份删除再新建设置正确名字(聪明)。
emm,亲测此方法并不适用于内测graph,可以删除但是再新建就需要做光荣的付费用户了(卒)。
2. 今早照例拿出咖啡和牛奶做早点,因为是三顿半的咖啡粉+袋装奶,每次只需要剪一个小口子然后快速挤出牛奶就不用再搅拌处理,很省时间(多棒)。
结果今天我发现两者很难融合,观感上肉眼可见非常粘稠,于是专门又搅拌一下,心想怕不是牛奶过期?尝了一口,果然很酸(聪明)。
emm,然后非常生气地去冰箱检查剩下几袋的生产日期,结果发现少了一袋长得很像的袋装酸奶(卒)。
不仅人不在线,脑子也没有。
👍1
#工具推荐 来点艺术细胞
自己小学加初中一共学了9年美术,中考前犹豫选择考央美附中还是走文化课。印象中那时专业课老师和家里人谈了一次,学美术最大的影响就真的是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雪上加霜」,那时候高中一年的花销就要三万多。后来就走了文化课的路,高考读研又稀里糊涂到博士,现在同期的几个朋友有的已经在北京有了自己的画室。感慨这算是过往接近30年为数不多的几个会走上人生分岔路的选择。
再推荐点东西。
蒋勋写的一本书《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很不错的美术科普书,他还有一本书叫做《美的沉思》也推荐),推荐一个APP DailyArt(每天一副画配合简短介绍),跟书一起还可以推荐一个网站,卢浮宫官网 https://collections.louvre.fr/ 的开放数据库有超多高清美术作品的详细介绍并且可以免费下载。
自己小学加初中一共学了9年美术,中考前犹豫选择考央美附中还是走文化课。印象中那时专业课老师和家里人谈了一次,学美术最大的影响就真的是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雪上加霜」,那时候高中一年的花销就要三万多。后来就走了文化课的路,高考读研又稀里糊涂到博士,现在同期的几个朋友有的已经在北京有了自己的画室。感慨这算是过往接近30年为数不多的几个会走上人生分岔路的选择。
再推荐点东西。
蒋勋写的一本书《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很不错的美术科普书,他还有一本书叫做《美的沉思》也推荐),推荐一个APP DailyArt(每天一副画配合简短介绍),跟书一起还可以推荐一个网站,卢浮宫官网 https://collections.louvre.fr/ 的开放数据库有超多高清美术作品的详细介绍并且可以免费下载。
Douban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豆瓣)
图书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介绍、书评、论坛及推荐
看了一眼微博全都是棉花。时间线只有这条读起来能增加一些关于棉花全球产量和现状知识。至于其它的,emm,清醒一点吧,情绪是最容易被操控的。当然,这条微博的评论也别看,看看正文就行了。https://m.weibo.cn/status/4618360845503584
m.weibo.cn
微博
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微博带你欣赏世界上每一个精彩瞬间,了解每一个幕后故事。分享你想表达的,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你的心声!
#日常思考 上午转发了一条讨论棉花产量的消息,我想表达的本意是:发生事情别先被情绪带着走,多看看事实和数据。比如,如果都不用新疆的棉花到底对新疆以及我们国内的相关行业有多大影响,再比如会不会因为市场缺失而导致新疆大量失业进而导致其它不稳定。
不过转发消息的时候如果认真一些就要做好溯源。晚上我的线上好友山哥 @不隔山 就发来了一个来自美国农业部的链接 提醒我那条微博的准确性。链接里提到棉花产量2020年中国并非第一而是低于印度,排第二;进口中国世界第一,所以看来生产加工应该也是第一。
我也多搜了一下,发现不同的统计来源和时间点,这个产量的比较略有出入。比如越南一个棉制品相关企业发布的文章中提到中国棉花产量是世界第一;世界粮农组织官方数据库中,只能查询到2020年之前的籽棉产量,显示15-19年的平均产量中国第一印度第二。百度了一下「摘下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经加工后去掉棉籽的棉花叫皮棉,通常说的棉花产量,一般都是指皮棉产量。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 10:3,即每10吨籽棉可加工成3吨皮棉」。所以这里还得考虑一个生产技术相关的问题。
随后山哥又发来了印度纺织部的统计数据,数据是19年的,印度的统计结果也是中国的产量第一他们第二。不过有趣的一点是,在种植面积上,印度远超中国和美国,他们自己占了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种植面积,但是生产力却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中国的生产力在棉花上竟然还比美国高一些,这或许能从侧面说明国内在棉花种植上机械化的程度应该并不低。
那么2020年中国的棉花种植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山哥又及时分享了国家统计局关于2020年棉花产量的公告,里面提到:全国棉花播种面积3169.9千公顷(4754.8万亩),比2019年减少169.4千公顷(254.1万亩),下降5.1%。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864.5公斤/公顷(124.3公斤/亩),比2019年增加100.9公斤/公顷(6.7公斤/亩),增长5.7%。全国棉花总产量591.0万吨,比2019年增加2.1万吨,增长0.4%。其中新疆棉花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 87.3%。
当然,如果有空可以把以上几个数据交叉验证一下是不是彼此吻合,以及是不是如百度百科说的「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10:3」。但是,真困了。
不过转发消息的时候如果认真一些就要做好溯源。晚上我的线上好友山哥 @不隔山 就发来了一个来自美国农业部的链接 提醒我那条微博的准确性。链接里提到棉花产量2020年中国并非第一而是低于印度,排第二;进口中国世界第一,所以看来生产加工应该也是第一。
我也多搜了一下,发现不同的统计来源和时间点,这个产量的比较略有出入。比如越南一个棉制品相关企业发布的文章中提到中国棉花产量是世界第一;世界粮农组织官方数据库中,只能查询到2020年之前的籽棉产量,显示15-19年的平均产量中国第一印度第二。百度了一下「摘下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经加工后去掉棉籽的棉花叫皮棉,通常说的棉花产量,一般都是指皮棉产量。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 10:3,即每10吨籽棉可加工成3吨皮棉」。所以这里还得考虑一个生产技术相关的问题。
随后山哥又发来了印度纺织部的统计数据,数据是19年的,印度的统计结果也是中国的产量第一他们第二。不过有趣的一点是,在种植面积上,印度远超中国和美国,他们自己占了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种植面积,但是生产力却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中国的生产力在棉花上竟然还比美国高一些,这或许能从侧面说明国内在棉花种植上机械化的程度应该并不低。
那么2020年中国的棉花种植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山哥又及时分享了国家统计局关于2020年棉花产量的公告,里面提到:全国棉花播种面积3169.9千公顷(4754.8万亩),比2019年减少169.4千公顷(254.1万亩),下降5.1%。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864.5公斤/公顷(124.3公斤/亩),比2019年增加100.9公斤/公顷(6.7公斤/亩),增长5.7%。全国棉花总产量591.0万吨,比2019年增加2.1万吨,增长0.4%。其中新疆棉花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 87.3%。
当然,如果有空可以把以上几个数据交叉验证一下是不是彼此吻合,以及是不是如百度百科说的「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10:3」。但是,真困了。
那些真实用的东西,真戳痛点的功能,各大厂商也就敢在今天玩儿梗的时候发布一下,KOL们也就敢在今天抖一个机灵。
今天之后,伙计们就只能继续给icon加点补丁,费尽心思让炸弹可以在屏幕上爆炸。真不戳🤸♂️
今天之后,伙计们就只能继续给icon加点补丁,费尽心思让炸弹可以在屏幕上爆炸。真不戳🤸♂️
#日常思考 最近被一个问题困扰,忍不住想问问大家: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算得上是一个人的作品?
看到过一种说法是只有能写入简历的东西才算的上是作品,才是值得做的事情,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是学生,那应该就是署名使劲靠前的文章,如果是工作,那就应该是核心参与的大项目。我身边认识不少这样的朋友,平日十分低调,但是仔细一了解,人人都能写出好几页的简历,要么是N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要么是开发了N个软件。再看自己,感觉整天慌慌张张匆匆忙忙的弱爆了。
我自己理解的作品要么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形式(逻辑)呈现,比如写了一本书,开发了一个软件;要么是可以经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把一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事情坚持做了三年五年。
所以,在你的领域或者行业,什么东西才能被称作是一个自己的作品,才是值得做的呢?
看到过一种说法是只有能写入简历的东西才算的上是作品,才是值得做的事情,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是学生,那应该就是署名使劲靠前的文章,如果是工作,那就应该是核心参与的大项目。我身边认识不少这样的朋友,平日十分低调,但是仔细一了解,人人都能写出好几页的简历,要么是N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要么是开发了N个软件。再看自己,感觉整天慌慌张张匆匆忙忙的弱爆了。
我自己理解的作品要么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形式(逻辑)呈现,比如写了一本书,开发了一个软件;要么是可以经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把一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事情坚持做了三年五年。
所以,在你的领域或者行业,什么东西才能被称作是一个自己的作品,才是值得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