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 #Life #硬件图赏 #Blog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一次自己 DIY 鼠标垫的尝试
🖱 自制罗技鼠标垫“增大套”—— Logitech G PowerPlay Plus Edition
🔗:Blog
近年来随着显示器分辨率越来越高,高 DPI 鼠标也越来越多。但作者尝试过多次都无法习惯高 DPI,还是喜欢低 DPI 那种个人觉得比较“稳”的感觉
由于喜欢无线连接和充电,作者购入罗技 G PowerPlay 无线充电鼠标垫配合鼠标使用,但因为自己喜爱低 DPI,因此需要给已有的鼠标垫做一个增大
最后作者选了几种材质进行打样,过程中也遇到了金属无法无线充电的问题,最终用 PC 塑料板做底板解决了这个问题,获得了自己想要大小的无线充电鼠标垫
👀 很喜欢阅读大家动手自己做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除了这个鼠标垫,作者还对自制便携屏颇有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的博客自行阅读
🧑🏻💻 读者的话
平常就看自留地的文章,终于有机会可以投稿我自己 DIY 的一款罗技 PowerPlay 无线充电鼠标垫增大套,它解决了困扰我 4 年不能好好使用大鼠标垫的痛点
* 如果各位读者想在投稿时和我沟通交流,请阅读 投稿须知 并开启自己的「转发消息」设置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一次自己 DIY 鼠标垫的尝试
🖱 自制罗技鼠标垫“增大套”—— Logitech G PowerPlay Plus Edition
🔗:Blog
近年来随着显示器分辨率越来越高,高 DPI 鼠标也越来越多。但作者尝试过多次都无法习惯高 DPI,还是喜欢低 DPI 那种个人觉得比较“稳”的感觉
由于喜欢无线连接和充电,作者购入罗技 G PowerPlay 无线充电鼠标垫配合鼠标使用,但因为自己喜爱低 DPI,因此需要给已有的鼠标垫做一个增大
最后作者选了几种材质进行打样,过程中也遇到了金属无法无线充电的问题,最终用 PC 塑料板做底板解决了这个问题,获得了自己想要大小的无线充电鼠标垫
👀 很喜欢阅读大家动手自己做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除了这个鼠标垫,作者还对自制便携屏颇有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他的博客自行阅读
🧑🏻💻 读者的话
平常就看自留地的文章,终于有机会可以投稿我自己 DIY 的一款罗技 PowerPlay 无线充电鼠标垫增大套,它解决了困扰我 4 年不能好好使用大鼠标垫的痛点
* 如果各位读者想在投稿时和我沟通交流,请阅读 投稿须知 并开启自己的「转发消息」设置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6❤2🍾2👌1
#DIY #Displays #硬件图赏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 DIY 便携高刷显示屏的成果
🖥 「HRF Mark III」4K 120Hz 第三版高刷便携屏展示
🔗:16 寸 | 17.3 寸
📝 文章概述
- 外形参数
- 兼容面板
- 实拍图片
👀 如今想要找一个 21 英寸或 23 英寸的显示屏,选择已经大打折扣,更不用提更小尺寸的便携屏幕。作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钻研多年,终于在近期完成了全新的迭代升级
💡 无论从外壳材质、设计到屏幕素质,作者都尽可能做到最好,最后得到了这些没有怎么妥协的 4K 高刷便携屏幕,让我们恭喜他!
🧑🏻💻 作者的话
折腾 4K 高刷便携屏都快 2 年了,我自己觉得目前现在这个结构设计不管从美观度还是实用性上看,都趋近于完美了。
一般来说,只有很少数的高端笔记本才会有 4K 120Hz 的版本提供,一般笔记本配的面板都比较一言难尽,如果要 4K 又要 120Hz,那必然是得自己拆换面板,不但麻烦,更重要的是会失去保修,所以我觉得搞块参数拉满的便携屏就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
如果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找我交流。目前除了暂时不能提供成品图纸以外,如果有网友也想自己设计外壳,我可以提供免费的帮助,任何关于目前我这套便携屏的细节尺寸,都可以提供,帮助你完成你自己的设计。
📘 关联阅读:DIY iMac 风格显示器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 DIY 便携高刷显示屏的成果
🖥 「HRF Mark III」4K 120Hz 第三版高刷便携屏展示
🔗:16 寸 | 17.3 寸
📝 文章概述
- 外形参数
- 兼容面板
- 实拍图片
👀 如今想要找一个 21 英寸或 23 英寸的显示屏,选择已经大打折扣,更不用提更小尺寸的便携屏幕。作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钻研多年,终于在近期完成了全新的迭代升级
💡 无论从外壳材质、设计到屏幕素质,作者都尽可能做到最好,最后得到了这些没有怎么妥协的 4K 高刷便携屏幕,让我们恭喜他!
🧑🏻💻 作者的话
折腾 4K 高刷便携屏都快 2 年了,我自己觉得目前现在这个结构设计不管从美观度还是实用性上看,都趋近于完美了。
一般来说,只有很少数的高端笔记本才会有 4K 120Hz 的版本提供,一般笔记本配的面板都比较一言难尽,如果要 4K 又要 120Hz,那必然是得自己拆换面板,不但麻烦,更重要的是会失去保修,所以我觉得搞块参数拉满的便携屏就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
如果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找我交流。目前除了暂时不能提供成品图纸以外,如果有网友也想自己设计外壳,我可以提供免费的帮助,任何关于目前我这套便携屏的细节尺寸,都可以提供,帮助你完成你自己的设计。
📘 关联阅读:DIY iMac 风格显示器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2❤4
#Mac #Blog #GitHub情报 #硬件图赏 #DIY
💻 MicroMac:用树莓派自制售价不到 5 英镑的 Macintosh
🔗:Blog
📝 文章概述
- pico-mac 项目是什么
- 设计原则与早期 Macintosh 参数初探
- Mac 模拟器:umac
- 软件、硬件模拟设计
- 实际表现
🧑🏻💻 作者 Matt Evans 在看到树莓派 RP2040 MCU 后,突发奇想让它成为一个微型电脑。那么装什么系统呢?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初代 Macintosh 128KB 运行的系统
🔧 作者为了验证可行性,一方面了解了初代 Macintosh 的参数信息,另一方面制作了一个 Mac 128K 模拟器 umac。于是软件、硬件都准备就绪,在编写相关驱动后,作者就拥有了运行在树莓派上、可以外接显示器键鼠的 MicroMac
👀 看到作者一步步通过研究接近答案,最终做出了硬件,让我感到很过瘾,这就是 DIY 的魅力所在吧。虽然受限于内存和系统,MacPaint 无法正常运行,但他还是得到了可以随时运行 MacDraw 的便携 Macintosh
📘 关联阅读:
1️⃣ 84-24:重回 128K 内存的麦金塔时代
2️⃣ mac40th:Happy 40th Birthday, Macintosh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MicroMac:用树莓派自制售价不到 5 英镑的 Macintosh
🔗:Blog
📝 文章概述
- pico-mac 项目是什么
- 设计原则与早期 Macintosh 参数初探
- Mac 模拟器:umac
- 软件、硬件模拟设计
- 实际表现
🧑🏻💻 作者 Matt Evans 在看到树莓派 RP2040 MCU 后,突发奇想让它成为一个微型电脑。那么装什么系统呢?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初代 Macintosh 128KB 运行的系统
🔧 作者为了验证可行性,一方面了解了初代 Macintosh 的参数信息,另一方面制作了一个 Mac 128K 模拟器 umac。于是软件、硬件都准备就绪,在编写相关驱动后,作者就拥有了运行在树莓派上、可以外接显示器键鼠的 MicroMac
👀 看到作者一步步通过研究接近答案,最终做出了硬件,让我感到很过瘾,这就是 DIY 的魅力所在吧。虽然受限于内存和系统,MacPaint 无法正常运行,但他还是得到了可以随时运行 MacDraw 的便携 Macintosh
📘 关联阅读:
1️⃣ 84-24:重回 128K 内存的麦金塔时代
2️⃣ mac40th:Happy 40th Birthday, Macintosh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21
#APPLE #buybuybuy #硬件图赏
📩 接群友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购入并初次使用 Vision Pro 的感受
👓 我的 Vision Pro 首日体验
💡 总结
顶级工业设计,感受不到任何延迟,眼球追踪交互非常牛逼丝滑,显示和沉浸效果震撼,但小问题较多,应用较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昂贵的玩具
🧑🏻💻 体验要点
① 官网下单大部分人遮光罩尺寸是 33W,但是 33W 的问题是视野比较小,沉浸感会有些许影响。换 21W 能增大视野和沉浸感,但眉骨和颚骨受力更大,戴着更累,如何选择看个人情况。
② 国区就是一坨屎,里面什么咪咕视频腾讯视频都是在给你喂屎。上手第一件事情请切美区打开 Apple TV+,里面的资源才是 Vision Pr o的正确打开方式。尤其是 Immersive Video,真的仿佛置身于拍摄环境中,如果未来有机会普及,沉浸式电影我认为会掀起一场影视工业革命。抛开沉浸式视频,单纯从 3D 电影和 2D 的电视剧来说,Vision Pro 的效果也是远远甩了所有影院无论是杜比还是 IMAX 几条街的。
③ 设备有适应期,一开始头晕恶心是正常的。 我刚开始戴了一个小时干眼头晕恶心都有休息了好几次,后面吃了个饭洗了个澡连续戴了3小时也没有很大问题。
④ 电源很重,续航也只有 2 小时。可能并不是特别适合在户外使用,最好还是一直固定地点插电用。
⑤ 尝试了 Mac 拓展桌面办公,不知道用了什么黑科技无线画面传输几乎没有延迟而且很清晰,但是就是想要操作就还是得原设备的键盘鼠标,和沉浸背景稍微有点冲突(你能完全盲打那就最适合你)。 但是能够想象在办公室戴上 Vision Pro 和 AirPods Pro,降噪一开,沉浸一开,专注程度和写代码效率蹭蹭上涨。
⑥ 在 AR 场景中,外置摄像头的清晰度不足,尤其是暗光环境下噪点很多几乎不可用。就是戴上眼睛之后世界变模糊了的感觉。 也不要想透过它来观看任何屏幕,都是糊的,想看就老老实实用拓展桌面。
👀 一些补充
① 疲劳程度和你的使用姿势非常相关,如果你用的默认头带端正坐着用,等于整个重量是压在你眉骨上,你转头和眼球向上看都要带着整个头显一起动,我可能半小时就累了。但是如果你是半躺着在沙发上或者床上用,重量就会比较均匀的分布在脸上,这样我能用 2 小时,不会很难受。
② 更新 Vision OS 2后,照片 2D 转 3D 的效果非常牛逼,我用单反拍的照片转了 3D 的之后真的非常身临其境,强烈推荐体验一下。
③ 眼动追踪基本每天都要重新设置一次,否则容易对不上焦,我猜是因为眼球的对焦状态和疲劳程度都不一样。
④ 使用默认头带的情况下:
如果端正坐着,重量的落点会在眉骨上,你向四周看的时候等于你眉毛那块肌肉要带着一整个头显的重量运动,可能半小时就觉得累的不行了。
换成半躺之后,重量分布会稍微均匀一点,脸颊会承担一部分重量,对我来说开始疲劳的时间从半小时提高到了2小时。
再尝试了官方的那个双圈头带,戴上后眉骨就感受不到重量了,重量被头顶和脸颊分摊了,无论是端坐还是半躺着都不感觉累了。实际最长时长还没做测试,但是体感上对重量的感知比默认头带小的多的多。
💬 感谢群友关于 Vision Pro 的体验分享,作为 Apple 的又一款次世代产品,它拥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和不足,因而上手后需要一个双向的适应过程。希望这则分享对你的选购有所帮助,也欢迎聊聊你的头显初体验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接群友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购入并初次使用 Vision Pro 的感受
👓 我的 Vision Pro 首日体验
💡 总结
顶级工业设计,感受不到任何延迟,眼球追踪交互非常牛逼丝滑,显示和沉浸效果震撼,但小问题较多,应用较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昂贵的玩具
🧑🏻💻 体验要点
① 官网下单大部分人遮光罩尺寸是 33W,但是 33W 的问题是视野比较小,沉浸感会有些许影响。换 21W 能增大视野和沉浸感,但眉骨和颚骨受力更大,戴着更累,如何选择看个人情况。
② 国区就是一坨屎,里面什么咪咕视频腾讯视频都是在给你喂屎。上手第一件事情请切美区打开 Apple TV+,里面的资源才是 Vision Pr o的正确打开方式。尤其是 Immersive Video,真的仿佛置身于拍摄环境中,如果未来有机会普及,沉浸式电影我认为会掀起一场影视工业革命。抛开沉浸式视频,单纯从 3D 电影和 2D 的电视剧来说,Vision Pro 的效果也是远远甩了所有影院无论是杜比还是 IMAX 几条街的。
③ 设备有适应期,一开始头晕恶心是正常的。 我刚开始戴了一个小时干眼头晕恶心都有休息了好几次,后面吃了个饭洗了个澡连续戴了3小时也没有很大问题。
④ 电源很重,续航也只有 2 小时。可能并不是特别适合在户外使用,最好还是一直固定地点插电用。
⑤ 尝试了 Mac 拓展桌面办公,不知道用了什么黑科技无线画面传输几乎没有延迟而且很清晰,但是就是想要操作就还是得原设备的键盘鼠标,和沉浸背景稍微有点冲突(你能完全盲打那就最适合你)。 但是能够想象在办公室戴上 Vision Pro 和 AirPods Pro,降噪一开,沉浸一开,专注程度和写代码效率蹭蹭上涨。
⑥ 在 AR 场景中,外置摄像头的清晰度不足,尤其是暗光环境下噪点很多几乎不可用。就是戴上眼睛之后世界变模糊了的感觉。 也不要想透过它来观看任何屏幕,都是糊的,想看就老老实实用拓展桌面。
👀 一些补充
① 疲劳程度和你的使用姿势非常相关,如果你用的默认头带端正坐着用,等于整个重量是压在你眉骨上,你转头和眼球向上看都要带着整个头显一起动,我可能半小时就累了。但是如果你是半躺着在沙发上或者床上用,重量就会比较均匀的分布在脸上,这样我能用 2 小时,不会很难受。
② 更新 Vision OS 2后,照片 2D 转 3D 的效果非常牛逼,我用单反拍的照片转了 3D 的之后真的非常身临其境,强烈推荐体验一下。
③ 眼动追踪基本每天都要重新设置一次,否则容易对不上焦,我猜是因为眼球的对焦状态和疲劳程度都不一样。
④ 使用默认头带的情况下:
如果端正坐着,重量的落点会在眉骨上,你向四周看的时候等于你眉毛那块肌肉要带着一整个头显的重量运动,可能半小时就觉得累的不行了。
换成半躺之后,重量分布会稍微均匀一点,脸颊会承担一部分重量,对我来说开始疲劳的时间从半小时提高到了2小时。
再尝试了官方的那个双圈头带,戴上后眉骨就感受不到重量了,重量被头顶和脸颊分摊了,无论是端坐还是半躺着都不感觉累了。实际最长时长还没做测试,但是体感上对重量的感知比默认头带小的多的多。
💬 感谢群友关于 Vision Pro 的体验分享,作为 Apple 的又一款次世代产品,它拥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和不足,因而上手后需要一个双向的适应过程。希望这则分享对你的选购有所帮助,也欢迎聊聊你的头显初体验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24❤6🆒2💊1
#APPLE #硬件图赏 #碎碎念
👓 聊聊我的直营店 Vision Pro 体验
Apple Vision Pro 刚开放直营店体验的时候,许多 Apple Store 人满为患,于是就没有去凑这个热闹。近期热度下降,我就去体验了一把。先上结论:新鲜感十足,但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 大致流程
① 在 Apple Store 应用进行预约
② 按时到店签到,并分配体验店员
③ 测试头部尺寸、眼镜参数(如果有的话)
④ 和店员互相认识、交流
⑤ 拿到自己的定制头显,并开始体验
🧑🏻💻 详细聊聊
开始讲故事了奥,有点长
我按照预约时间和朋友们准时到达 Apple Store,但是由于卡点,目前店里可供体验的头显设备都有人使用,只能等等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自己来的店只支持在木质桌子上体验,没有带沙发的 Demo Zones 体验专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想要取下展示区的头显,奈何被固定死拿不下来;还有人问店员能否无预约体验,被拒绝。我感到有些许失望,或许有人专门来体验头显,却又不知道需要预约,只能离开
而后轮到我体验了,朋友们比我还激动。在店员的引导下我取下我的眼镜送去测参数,并进行了一个头围的测量。测试眼镜参数的机器是「黑白拼色」,长得有点像咖啡机
我的专属头显是在楼上组装的,从拿到参数到把机器送下来只有短短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店员开始和我聊天、简单介绍自己,并询问我正在使用哪些 Apple 产品。之后我们学习了头显常用的三个手势
第一次看到 Vision Pro,还是被这块发着光的大玻璃深深震撼。店员开始向我介绍头显各个部位,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设计元素:譬如 Apple Watch 的表带、表冠。这是铝合金工业设计的集大成之作
介绍完毕机器后,店员引导我开始佩戴,机器附带的是双圈头带。店员表示相比于单圈,双圈的佩戴体验更好、重量能够较为均匀分布在头部
戴上去的第一感觉就是压颧骨,重死了。于是我紧了紧头带,但并没有好到哪去。另外,鼻子的地方确实漏光,还是自己的鼻子不够挺吧,苹果应该为东亚人专门设计遮光罩
而后我看到屏幕亮起,引导你进行佩戴、调整,熟悉的 Apple Logo 出现,我进入了「空间计算时代」。Demo 系统默认开机下是可以看到外界的 AR 模式,我能明显感觉到,系统图标和字体很清晰、蔡司镜片参数没问题;但是看向外界的视野很模糊,颗粒感很强,让我感到有些失望
下面店员开始引导我体验软件和功能(通过 iPad 可以看到我的视野)。首先是照片 App,我第一次体验了头显下面的交互:滑动、拖拽、缩放。把照片放大竖在眼前确实很震撼,全景照片更是如此,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分辨率不够,导致看上去颗粒感非常强
3D 视频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用手机拍的空间视频在头显里看起来是这么立体。但同样因为细节不够丰富,在某些时刻让我想到了动画,或感到「恐怖谷效应」
接着店员带我体验了几款国产流媒体视频 App,它们共同的问题还是分辨率不够(显示只有 1080P)。交互和体验方式都是新鲜的,但内容物料依然让人提不起劲。此外,Demo 系统还出现了点击视频出现两个框框,以及黑屏无法播放最后重启的 BUG
旋转表冠,我就进入了 VR 模式,非常沉浸。有多种场景可以选择:月球、优胜美地和其他自然风光,这些场景都是实时变化、能够提供环境音的,让我大受震撼。有人看向我时,视野中会隐隐约约出现面庞,有些吓人
临近尾声的是恐龙交互和犀牛视频,不得不说 Apple 出品的物料比之前看到的所有视频都好上了不少。清晰度上来之后,人在体验过程中会更加沉浸,不至于因为大果粒而感到十分出戏
摘下头显,我和店员交流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整体情绪很高涨。店员将我的头显尺寸和眼镜处方发送到我的邮箱,将来我购买时可以直接使用它们
总体来讲,这次的体验过程还是十分丝滑、让我满意的。而 Apple Vision Pro 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完美,摘下来的一刻,我满脑子都是:如释重负
👀 主观体验
啰嗦了这么多,主要是记录下一些细节,以免我忘了它们。谢谢店员和朋友们陪我一起体验头显,无与伦比的一次经历!下面简单聊聊体验和想法
• 佩戴引导动画还是做得那么好,如果你是 Apple 老用户,上手起来应该很简单
• 头显交互很神奇,眼动追踪很灵敏,用手操作乐趣无穷
• UI 重新设计,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我常常忘了关闭键在什么地方
• 沉浸式 VR 非常好,很适合 I 人打造自己的专属空间
• 受环境光影响,AR 模式下捕捉眼前信息时常模糊
• 佩戴压迫感较强,鼻子漏光,不建议长时间坐着佩戴
• 物料不够精致,无论是照片样张,还是国内流媒体视频,都存在分辨率不够而出现大颗粒的情况
• Demo 系统受限较多,无法体验自己的账户、Apple TV+ 以及 Mac 投屏,建议还是自己买一个或使用别人的头显进一步体验
直营店体验就是大致让你了解到新机器的交互、内容是什么样子的,无法满足十分详细、垂直的体验需求。在你去之前一定要有这样的预期,否则大概率会感到失望
💡 自己应该不会购入这一代头显,主要原因就是佩戴感不太好。对于内容物料我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一旦可以登录自己的美区账号,高清视频就会源源不断,开发者们也在努力打造更多生态内容
👏 对我来讲,Apple Vision Pro 和生产力没什么关系,它就是专属个人的沉浸式大屏娱乐设备。一旦重量变轻,我很乐意戴上它进行沉浸式娱乐
📘 关联阅读:我的 Vision Pro 首日体验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聊聊我的直营店 Vision Pro 体验
Apple Vision Pro 刚开放直营店体验的时候,许多 Apple Store 人满为患,于是就没有去凑这个热闹。近期热度下降,我就去体验了一把。先上结论:新鲜感十足,但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 大致流程
① 在 Apple Store 应用进行预约
② 按时到店签到,并分配体验店员
③ 测试头部尺寸、眼镜参数(如果有的话)
④ 和店员互相认识、交流
⑤ 拿到自己的定制头显,并开始体验
🧑🏻💻 详细聊聊
开始讲故事了奥,有点长
我按照预约时间和朋友们准时到达 Apple Store,但是由于卡点,目前店里可供体验的头显设备都有人使用,只能等等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观察到自己来的店只支持在木质桌子上体验,没有带沙发的 Demo Zones 体验专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想要取下展示区的头显,奈何被固定死拿不下来;还有人问店员能否无预约体验,被拒绝。我感到有些许失望,或许有人专门来体验头显,却又不知道需要预约,只能离开
而后轮到我体验了,朋友们比我还激动。在店员的引导下我取下我的眼镜送去测参数,并进行了一个头围的测量。测试眼镜参数的机器是「黑白拼色」,长得有点像咖啡机
我的专属头显是在楼上组装的,从拿到参数到把机器送下来只有短短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店员开始和我聊天、简单介绍自己,并询问我正在使用哪些 Apple 产品。之后我们学习了头显常用的三个手势
第一次看到 Vision Pro,还是被这块发着光的大玻璃深深震撼。店员开始向我介绍头显各个部位,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设计元素:譬如 Apple Watch 的表带、表冠。这是铝合金工业设计的集大成之作
介绍完毕机器后,店员引导我开始佩戴,机器附带的是双圈头带。店员表示相比于单圈,双圈的佩戴体验更好、重量能够较为均匀分布在头部
戴上去的第一感觉就是压颧骨,重死了。于是我紧了紧头带,但并没有好到哪去。另外,鼻子的地方确实漏光,还是自己的鼻子不够挺吧,苹果应该为东亚人专门设计遮光罩
而后我看到屏幕亮起,引导你进行佩戴、调整,熟悉的 Apple Logo 出现,我进入了「空间计算时代」。Demo 系统默认开机下是可以看到外界的 AR 模式,我能明显感觉到,系统图标和字体很清晰、蔡司镜片参数没问题;但是看向外界的视野很模糊,颗粒感很强,让我感到有些失望
下面店员开始引导我体验软件和功能(通过 iPad 可以看到我的视野)。首先是照片 App,我第一次体验了头显下面的交互:滑动、拖拽、缩放。把照片放大竖在眼前确实很震撼,全景照片更是如此,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分辨率不够,导致看上去颗粒感非常强
3D 视频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用手机拍的空间视频在头显里看起来是这么立体。但同样因为细节不够丰富,在某些时刻让我想到了动画,或感到「恐怖谷效应」
接着店员带我体验了几款国产流媒体视频 App,它们共同的问题还是分辨率不够(显示只有 1080P)。交互和体验方式都是新鲜的,但内容物料依然让人提不起劲。此外,Demo 系统还出现了点击视频出现两个框框,以及黑屏无法播放最后重启的 BUG
旋转表冠,我就进入了 VR 模式,非常沉浸。有多种场景可以选择:月球、优胜美地和其他自然风光,这些场景都是实时变化、能够提供环境音的,让我大受震撼。有人看向我时,视野中会隐隐约约出现面庞,有些吓人
临近尾声的是恐龙交互和犀牛视频,不得不说 Apple 出品的物料比之前看到的所有视频都好上了不少。清晰度上来之后,人在体验过程中会更加沉浸,不至于因为大果粒而感到十分出戏
摘下头显,我和店员交流了一些自己的感受,整体情绪很高涨。店员将我的头显尺寸和眼镜处方发送到我的邮箱,将来我购买时可以直接使用它们
总体来讲,这次的体验过程还是十分丝滑、让我满意的。而 Apple Vision Pro 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完美,摘下来的一刻,我满脑子都是:如释重负
👀 主观体验
啰嗦了这么多,主要是记录下一些细节,以免我忘了它们。谢谢店员和朋友们陪我一起体验头显,无与伦比的一次经历!下面简单聊聊体验和想法
• 佩戴引导动画还是做得那么好,如果你是 Apple 老用户,上手起来应该很简单
• 头显交互很神奇,眼动追踪很灵敏,用手操作乐趣无穷
• UI 重新设计,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我常常忘了关闭键在什么地方
• 沉浸式 VR 非常好,很适合 I 人打造自己的专属空间
• 受环境光影响,AR 模式下捕捉眼前信息时常模糊
• 佩戴压迫感较强,鼻子漏光,不建议长时间坐着佩戴
• 物料不够精致,无论是照片样张,还是国内流媒体视频,都存在分辨率不够而出现大颗粒的情况
• Demo 系统受限较多,无法体验自己的账户、Apple TV+ 以及 Mac 投屏,建议还是自己买一个或使用别人的头显进一步体验
直营店体验就是大致让你了解到新机器的交互、内容是什么样子的,无法满足十分详细、垂直的体验需求。在你去之前一定要有这样的预期,否则大概率会感到失望
💡 自己应该不会购入这一代头显,主要原因就是佩戴感不太好。对于内容物料我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一旦可以登录自己的美区账号,高清视频就会源源不断,开发者们也在努力打造更多生态内容
👏 对我来讲,Apple Vision Pro 和生产力没什么关系,它就是专属个人的沉浸式大屏娱乐设备。一旦重量变轻,我很乐意戴上它进行沉浸式娱乐
📘 关联阅读:我的 Vision Pro 首日体验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3❤6😘2
#buybuybuy #硬件图赏 #Keyboards
⌨️ Logitech Combo Touch 开箱:我把 Apple 巧控键盘换掉了?
全新 iPad 系列键盘 Combo Touch vs Magic Keyboard,还有 Keys-to-go 2(蓝牙键盘)的体验评测。
🔗:Blog
我用 iPad Pro 第二代 + 巧控键盘两年多,今年换了 iPad Air M2 11 寸,顺便将外置键盘换成 Logitech Combo Touch,为什么?
直接列点真实体验差异:
1. 重量更轻、连接体验相似:Combo Touch 一样是用 Apple Smart Connector 技术,不需额外充电,直接接上就能用,稳定度高;Combo Touch 490g,比巧控键盘轻了约 110 公克。
2. 键盘功能:Combo Touch 除了触控板更大、更好操作,最重要的是把 MacBook 上的第一排功能键拿回来了!(巧控键盘没有)能直接调整亮度、音量,以及勿扰模式,省得我一直去下拉控制中心。
3. 可拆式设计 + 全面包覆保护:Combo Touch 的键盘可以一秒拆除,且包覆的保护壳(这两点巧控键盘都没有)。写字时可拆下键盘放在桌上,不怕刮到背面。相比之下,Apple 原厂巧控键盘在悬臂上很难写字,拿掉键盘放桌上又不放心。
4. 打字稳定度:这点则是 Magic Keyboard 胜出。向我外出参加讲座,把 Combo Touch 放在大腿上打字,iPad 会不太稳定,桌面就没这问题。
※ 另外也 Logitech 今年还推出了新品 Keys-to-go 2 蓝牙键盘,比我外出旅行用的 MX Keys Mini 轻了一半(只有 222 克),实际体验如何呢?我放在文章内了。
💬 你外出旅行,会带哪一款键盘呢?为什么?
頻道:@NewlearnerChannel
⌨️ Logitech Combo Touch 开箱:我把 Apple 巧控键盘换掉了?
全新 iPad 系列键盘 Combo Touch vs Magic Keyboard,还有 Keys-to-go 2(蓝牙键盘)的体验评测。
🔗:Blog
我用 iPad Pro 第二代 + 巧控键盘两年多,今年换了 iPad Air M2 11 寸,顺便将外置键盘换成 Logitech Combo Touch,为什么?
直接列点真实体验差异:
1. 重量更轻、连接体验相似:Combo Touch 一样是用 Apple Smart Connector 技术,不需额外充电,直接接上就能用,稳定度高;Combo Touch 490g,比巧控键盘轻了约 110 公克。
2. 键盘功能:Combo Touch 除了触控板更大、更好操作,最重要的是把 MacBook 上的第一排功能键拿回来了!(巧控键盘没有)能直接调整亮度、音量,以及勿扰模式,省得我一直去下拉控制中心。
3. 可拆式设计 + 全面包覆保护:Combo Touch 的键盘可以一秒拆除,且包覆的保护壳(这两点巧控键盘都没有)。写字时可拆下键盘放在桌上,不怕刮到背面。相比之下,Apple 原厂巧控键盘在悬臂上很难写字,拿掉键盘放桌上又不放心。
4. 打字稳定度:这点则是 Magic Keyboard 胜出。向我外出参加讲座,把 Combo Touch 放在大腿上打字,iPad 会不太稳定,桌面就没这问题。
※ 另外也 Logitech 今年还推出了新品 Keys-to-go 2 蓝牙键盘,比我外出旅行用的 MX Keys Mini 轻了一半(只有 222 克),实际体验如何呢?我放在文章内了。
💬 你外出旅行,会带哪一款键盘呢?为什么?
頻道:@NewlearnerChannel
❤4
#Games #DIY #硬件图赏
🎮 Retroid Pocket 3+ 开源掌机使用体验
🔗:完整全文
自从苹果调整了 App Store 对经典游戏模拟器的限制之后,一些火热的模拟器得以重新上架 App Store,但是个人在体验过了之后发现虚拟按键的形式玩一些老游戏体验实在有点差,于是打算淘一个开源掌机,在做了一些功课之后选择了基于 Android 系统的 Retroid Pocket 3+。
💻 外观
Retroid Pocket 3+ 的外壳材质是塑料的,但有一点亲肤材质的感觉,因此手感很不错。前一任主人自费升级了一些配件,替换了导电胶的十字键,加上霍尔摇杆,让机器按键质感有了保障,日常玩一些格斗类游戏,手指也更加舒适,不容易疲劳。体型上 RP3+ 比较像小一号的 Switch,重量 235 克,比较适中,双手握持舒适,长时间游戏也不会感觉坠手。
🤖 硬件
Retroid Pocket 3+ 支持 TF 卡扩容,有先进的 3.5 毫米耳机孔,底部双扬声器,而且采用的是 USB Type-C 接口。虽然是双扬声器,但实际的音效很一般,而且扬声器在底部,容易被握持遮挡,效果就又要打折扣。显示屏采用了 iPhone 同规格的 4.7 英寸 LCD 屏幕,显示效果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不适感。值得一提的是 Retroid Pocket 3+ 顶部还有 MicroHDMI 接口,可以输出 720P 画质到显示器上,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 软件
开源掌机最重要的还是游戏体验,Retroid Pocket 3+ 的系统基于 Android 11 定制,做了横版操作的优化,可以通过按键和触碰进行操作,几乎没有学习成本,很容易上手。Retroid Pocket 3+ 也做了一个自己的掌机桌面,会展示常用的模拟器,界面设计也比较美观。你也可以选择第三方的游戏前端桌面,比较有名的有大水杯、天马、ES-DE 等。开源掌机的乐趣之一也在于此,不停的折腾界面和内容,就像中年男人折腾 NAS 一样。
📖 总结
拿到掌机这段时间已经重温了不少儿时的经典游戏,像重装机兵、炎龙骑士团、仙剑奇侠传、超级机器人大战,对我来说这台开源掌机我个人是十分满意,而且现在的开源掌机圈也是非常的热闹,有非常多的新机器源源不断,期待新人的加入,不过还是要理性购物避免被割韭菜,毕竟开源掌机的硬件性能都很一般,售价相对虚高,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理性消费。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Retroid Pocket 3+ 开源掌机使用体验
🔗:完整全文
自从苹果调整了 App Store 对经典游戏模拟器的限制之后,一些火热的模拟器得以重新上架 App Store,但是个人在体验过了之后发现虚拟按键的形式玩一些老游戏体验实在有点差,于是打算淘一个开源掌机,在做了一些功课之后选择了基于 Android 系统的 Retroid Pocket 3+。
💻 外观
Retroid Pocket 3+ 的外壳材质是塑料的,但有一点亲肤材质的感觉,因此手感很不错。前一任主人自费升级了一些配件,替换了导电胶的十字键,加上霍尔摇杆,让机器按键质感有了保障,日常玩一些格斗类游戏,手指也更加舒适,不容易疲劳。体型上 RP3+ 比较像小一号的 Switch,重量 235 克,比较适中,双手握持舒适,长时间游戏也不会感觉坠手。
🤖 硬件
Retroid Pocket 3+ 支持 TF 卡扩容,有先进的 3.5 毫米耳机孔,底部双扬声器,而且采用的是 USB Type-C 接口。虽然是双扬声器,但实际的音效很一般,而且扬声器在底部,容易被握持遮挡,效果就又要打折扣。显示屏采用了 iPhone 同规格的 4.7 英寸 LCD 屏幕,显示效果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不适感。值得一提的是 Retroid Pocket 3+ 顶部还有 MicroHDMI 接口,可以输出 720P 画质到显示器上,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 软件
开源掌机最重要的还是游戏体验,Retroid Pocket 3+ 的系统基于 Android 11 定制,做了横版操作的优化,可以通过按键和触碰进行操作,几乎没有学习成本,很容易上手。Retroid Pocket 3+ 也做了一个自己的掌机桌面,会展示常用的模拟器,界面设计也比较美观。你也可以选择第三方的游戏前端桌面,比较有名的有大水杯、天马、ES-DE 等。开源掌机的乐趣之一也在于此,不停的折腾界面和内容,就像中年男人折腾 NAS 一样。
📖 总结
拿到掌机这段时间已经重温了不少儿时的经典游戏,像重装机兵、炎龙骑士团、仙剑奇侠传、超级机器人大战,对我来说这台开源掌机我个人是十分满意,而且现在的开源掌机圈也是非常的热闹,有非常多的新机器源源不断,期待新人的加入,不过还是要理性购物避免被割韭菜,毕竟开源掌机的硬件性能都很一般,售价相对虚高,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理性消费。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4
#硬件图赏 #Blog #DIY #iPhone
📱 How I Designed a Dieter Rams inspired iPhone Dock
🔗:Blog | Gumroad
iPhone 的 Standby 功能出现后,各家 MagSafe 充电支架都积极跟进适配。但在作者看来,它们在体积较大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需求:
• 便于查看时间
• 为自己的 iPhone 充电
• 放置助听器、耳机、手表等物品的托盘
💡 恰好作者自己对于 Braun 和 Dieter Rams 的设计作品和风格十分入迷,同时受到 网络视频 的影响,于是模仿 Braun DN 40 的设计 3D 打印了一个床头充电器。但它没有托盘,也需要粘合 MagSafe 充电器,不够优雅
🔍 恰好作者又想到了 Braun BC21,它的设计更加现代、更加实用。作者将 MagSafe 充电器直接嵌入其中,并设计了托盘和 iPhone 卡口,用一种优雅的方式解决了自己的痛点需求
🎉 对应的 3D 打印图纸可以在上面的 Gumroad 中免费获取,但需要注意它 Made for iPhone 16 Pro, compatible with iPhone 14 Pro, 15 Pro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How I Designed a Dieter Rams inspired iPhone Dock
🔗:Blog | Gumroad
iPhone 的 Standby 功能出现后,各家 MagSafe 充电支架都积极跟进适配。但在作者看来,它们在体积较大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需求:
• 便于查看时间
• 为自己的 iPhone 充电
• 放置助听器、耳机、手表等物品的托盘
💡 恰好作者自己对于 Braun 和 Dieter Rams 的设计作品和风格十分入迷,同时受到 网络视频 的影响,于是模仿 Braun DN 40 的设计 3D 打印了一个床头充电器。但它没有托盘,也需要粘合 MagSafe 充电器,不够优雅
🔍 恰好作者又想到了 Braun BC21,它的设计更加现代、更加实用。作者将 MagSafe 充电器直接嵌入其中,并设计了托盘和 iPhone 卡口,用一种优雅的方式解决了自己的痛点需求
🎉 对应的 3D 打印图纸可以在上面的 Gumroad 中免费获取,但需要注意它 Made for iPhone 16 Pro, compatible with iPhone 14 Pro, 15 Pro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2❤1
#Photos #Life #years #buybuybuy #硬件图赏
📷 记一次 2024 年胶片相机拍摄、冲洗历程:开「时间盲盒」真快乐!
我清楚地记得三月底的时候看了今年的第一场 Livehouse 演出,之后没过几天,得知了麦当劳要和富士联名推出一款限量的「一次性胶片相机」。作为麦当劳周边全收集爱好者,自己当然不能错过
虽然今年有许多抢不到演出门票的不愉快经历,但麦麦似乎特别眷顾我,每次买它的周边都异常顺利。于是这个橘色的一次性相机就来到了我的手上,我也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把这个含有 27 张照片的胶卷拍完
冲洗之后看到照片,兴奋之余也有许多回忆和情感,和大家一起分享
⚙️ 一次性胶片相机参数
• 相机型号:富士 1976 一次性胶片相机
• 拍摄张数:一卷 27 张
• 镜头 32mm f/10
• ISO:400
• 是否有闪光灯:有,建议 1-3m 内使用
• 胶片型号:C400 135
• 冲洗工艺:C41 彩色负片
📸 使用方法
① 过片:准备拍摄前,先将位于右侧的拨轮向右波动,直到无法拨动为止
② 判断是否需要打开闪光灯:由于 ISO 为 400,在昏暗环境下,尤其是需要人像拍摄的场景下,建议开启闪光灯;户外等存在高光的场景一般不需要
③ 看取景器:从取景器可以观察到大致的取片范围,但根据客服的说法,它不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需要大家大致评估
④ 按下快门:按下后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反馈,但可以看到剩余张数的数字变化了
拍摄下一张胶片时,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由于是第一次拍摄胶片相机,我对于构图本身也把握地不够好,尤其是不清楚是否「所见即所得」,让人有些担心成片效果
🎞 冲洗流程
作为一个还没有入门胶片的外行,我当然没有条件自己冲洗。考虑到是富士的胶片相机,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富士自家的冲洗服务。也有一些好朋友推荐我去线下冲洗,比如金陵银盐馆,为了稳妥我还是选择了官方
于是最终花费 100 元左右,通过淘宝购买了一个官方的冲洗套餐,并把一次性相机寄了过去。套餐包含了冲洗 + 数字化 + 打印成实体 + 寄回,大概等了 2-3 天,胶片和照片就分批次寄回了
虽然小时候在家里见过许多胶片(一般叫底片),但这是我第一次摸到自己按下快门的胶片,也第一次看到胶卷外壳。C400 135 冲洗出来之后,底片颜色淡淡的,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浓烈,更无法和「反转片」相比
但实体照片给我的感觉很惊艳,拍摄风光有着自己很浓烈的色彩风格,会稍微偏绿一些;拍摄人像(配合闪光灯)的效果让我们十分惊讶,真是好到无法形容
☺️ 一些感受
拿到这个相机后,初春时节,我带着它去常州开会。忙里偷闲从张国荣展走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就是一家麦当劳,于是拍下了第一张照片
后来它随我辗转了许多地方,淮安、扬州、无锡、徐州、合肥......当然,大部分照片都是在南京拍摄的。实话实说,在这些照片冲洗出来后,除了人像的部分,我已经不太能够想起当时拿起相机的视角和心情了
原来去年所说的「我讲起每张照片的故事如数家珍,甚至能回想起拿起相机时的气温和心情」,是自己旅行回来之后花费精力调色,后来又反复回看、分享,才得以实现的。一张照片,如果你拍完后不去翻看、不去与它建立连接,会很快将它遗忘
但这也给了我们「开盲盒」的喜悦感:我们看到了坐在咖啡店里请路人帮忙拍摄的人像照片,看到了中山陵音乐台充满活力的夏天,看到了别人帮我拍摄的、但被手指头挡住的「独特人像」,还有一些过曝的和在记忆中被抹除的画面
胶片的魅力就在于:当你完成一次拍摄,需要小心按捺住立即查看的喜悦冲动;只有当一卷拍摄完成,打开归档大门的钥匙才交到你手上;忘记的、铭记的,美好的、难过的、完美的、遗憾的一切向你奔来,用一张张底片证明这些瞬间真实存在过
去合肥看陶喆演唱会的时候,相机怎么也过不了安检,自己感到十分遗憾。好在还带着这只一次性胶片相机,通过手检的方式让我进去了。我们用除手机外,这个唯一带进场的「拍照」设备,记录下了一些难忘的演唱会现场瞬间,也让这卷胶卷圆满地画上了它的句号
当拨轮再也无法拨动,我脑海里第一次有了「今年快要过完了吧,是时候做个倒带重映了」的想法。这个小相机已经完成了它为期一年的记录使命,我也应该好好回顾 2024 这个「丰盛」的一年,给它进行冲洗、归档了
❤️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写下了这些文字,并用 #years 来标记它们。自己到底会不会继续深入玩胶片?我也不知道。但正是迈出的这一小步,在年底到来之前,馈赠了我们如此特别的「复古」回忆,这样就足够了
📘 关联阅读:
1️⃣ 记一次 2023 年摄影集制作历程:总体顺利,但也有许多小烦恼
2️⃣ 记人生第一台微单相机 —— Sony A7M4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记一次 2024 年胶片相机拍摄、冲洗历程:开「时间盲盒」真快乐!
我清楚地记得三月底的时候看了今年的第一场 Livehouse 演出,之后没过几天,得知了麦当劳要和富士联名推出一款限量的「一次性胶片相机」。作为麦当劳周边全收集爱好者,自己当然不能错过
虽然今年有许多抢不到演出门票的不愉快经历,但麦麦似乎特别眷顾我,每次买它的周边都异常顺利。于是这个橘色的一次性相机就来到了我的手上,我也足足花了一年时间,才把这个含有 27 张照片的胶卷拍完
冲洗之后看到照片,兴奋之余也有许多回忆和情感,和大家一起分享
⚙️ 一次性胶片相机参数
• 相机型号:富士 1976 一次性胶片相机
• 拍摄张数:一卷 27 张
• 镜头 32mm f/10
• ISO:400
• 是否有闪光灯:有,建议 1-3m 内使用
• 胶片型号:C400 135
• 冲洗工艺:C41 彩色负片
📸 使用方法
① 过片:准备拍摄前,先将位于右侧的拨轮向右波动,直到无法拨动为止
② 判断是否需要打开闪光灯:由于 ISO 为 400,在昏暗环境下,尤其是需要人像拍摄的场景下,建议开启闪光灯;户外等存在高光的场景一般不需要
③ 看取景器:从取景器可以观察到大致的取片范围,但根据客服的说法,它不是完全的「所见即所得」,需要大家大致评估
④ 按下快门:按下后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反馈,但可以看到剩余张数的数字变化了
拍摄下一张胶片时,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由于是第一次拍摄胶片相机,我对于构图本身也把握地不够好,尤其是不清楚是否「所见即所得」,让人有些担心成片效果
🎞 冲洗流程
作为一个还没有入门胶片的外行,我当然没有条件自己冲洗。考虑到是富士的胶片相机,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富士自家的冲洗服务。也有一些好朋友推荐我去线下冲洗,比如金陵银盐馆,为了稳妥我还是选择了官方
于是最终花费 100 元左右,通过淘宝购买了一个官方的冲洗套餐,并把一次性相机寄了过去。套餐包含了冲洗 + 数字化 + 打印成实体 + 寄回,大概等了 2-3 天,胶片和照片就分批次寄回了
虽然小时候在家里见过许多胶片(一般叫底片),但这是我第一次摸到自己按下快门的胶片,也第一次看到胶卷外壳。C400 135 冲洗出来之后,底片颜色淡淡的,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浓烈,更无法和「反转片」相比
但实体照片给我的感觉很惊艳,拍摄风光有着自己很浓烈的色彩风格,会稍微偏绿一些;拍摄人像(配合闪光灯)的效果让我们十分惊讶,真是好到无法形容
☺️ 一些感受
拿到这个相机后,初春时节,我带着它去常州开会。忙里偷闲从张国荣展走出来的时候,看到旁边就是一家麦当劳,于是拍下了第一张照片
后来它随我辗转了许多地方,淮安、扬州、无锡、徐州、合肥......当然,大部分照片都是在南京拍摄的。实话实说,在这些照片冲洗出来后,除了人像的部分,我已经不太能够想起当时拿起相机的视角和心情了
原来去年所说的「我讲起每张照片的故事如数家珍,甚至能回想起拿起相机时的气温和心情」,是自己旅行回来之后花费精力调色,后来又反复回看、分享,才得以实现的。一张照片,如果你拍完后不去翻看、不去与它建立连接,会很快将它遗忘
但这也给了我们「开盲盒」的喜悦感:我们看到了坐在咖啡店里请路人帮忙拍摄的人像照片,看到了中山陵音乐台充满活力的夏天,看到了别人帮我拍摄的、但被手指头挡住的「独特人像」,还有一些过曝的和在记忆中被抹除的画面
胶片的魅力就在于:当你完成一次拍摄,需要小心按捺住立即查看的喜悦冲动;只有当一卷拍摄完成,打开归档大门的钥匙才交到你手上;忘记的、铭记的,美好的、难过的、完美的、遗憾的一切向你奔来,用一张张底片证明这些瞬间真实存在过
去合肥看陶喆演唱会的时候,相机怎么也过不了安检,自己感到十分遗憾。好在还带着这只一次性胶片相机,通过手检的方式让我进去了。我们用除手机外,这个唯一带进场的「拍照」设备,记录下了一些难忘的演唱会现场瞬间,也让这卷胶卷圆满地画上了它的句号
当拨轮再也无法拨动,我脑海里第一次有了「今年快要过完了吧,是时候做个倒带重映了」的想法。这个小相机已经完成了它为期一年的记录使命,我也应该好好回顾 2024 这个「丰盛」的一年,给它进行冲洗、归档了
❤️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写下了这些文字,并用 #years 来标记它们。自己到底会不会继续深入玩胶片?我也不知道。但正是迈出的这一小步,在年底到来之前,馈赠了我们如此特别的「复古」回忆,这样就足够了
📘 关联阅读:
1️⃣ 记一次 2023 年摄影集制作历程:总体顺利,但也有许多小烦恼
2️⃣ 记人生第一台微单相机 —— Sony A7M4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3👍6🤯1
#硬件图赏 #Life #Photos #Phone #Android
📱 记一次 vivo X200 Pro 手机租赁 & 使用(拍照)感受
鉴于抢到了前不久上海演唱会的门票,我们在年后就着手考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为这次观演留下一些影像记录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尝试和心得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 方案选择
在咨询群友荔枝,并结合我们此前的演唱会观演经验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共有三种方案:
1️⃣ 偷偷携带长焦相机进入
这无疑是画质最好的一种方案,身经百战后我本人对于演出的拍摄也可谓是得心应手。但演唱会都是明令禁止携带专业设备进入的,这就意味着携带相机进入,需要通过物理安检和心理道德的双重考验
在我以往的观演中,有两次将相机藏在身上成功带入,但有一次安检太严只能寄存,十分麻烦。这次来到上海,本着文明和不惹事、怕麻烦的原则,我决定还是使用手机进行拍摄
2️⃣ 买「物理望远镜」装在 iPhone 镜头上
上次去看陶喆,对 iPhone 的表现可谓十分失望,它在暗光下的成像可以说一塌糊涂。后来看到网上有卖可以固定在长焦镜头上的物理望远镜,靠谱一点的价格大概在 100-200 左右
但我对此存在许多疑问,比如这样的转接真的能保证成像质量吗?再比如 iPhone 孱弱的夜景功能依然是最大的掣肘,似乎不是用一个物理透镜就能改善的。考虑到价格和租一次手机相当,我们决定不踏入这条未知的河流
3️⃣ 租一台 Android 长焦旗舰手机
这就是剩下来最靠谱的方案了,但依然有两个问题:租什么以及去哪儿租?前者很好解决,在咨询荔枝和其他硬核群友后,大家给我的推荐是 vivo X200 Pro,我对 vivo 也颇有好感
至于后者,在网上很难看到靠谱的经验分享,大多都是「踩坑避雷」贴,看得人心惊肉跳,我只能硬着头皮来到支付宝的「芝麻租赁」自己研究。首先看到了「人人租」平台 3 天 1 元的骨折价,再一调查发现该平台会在收货后在细微之处做文章,讨要高昂的损伤费用,原来是这样的赚钱模式
我意识到租手机这件事远远没有我想的那样单纯,又来到了「探物租赁」平台,在这里 X200 Pro 租 3 天的价格是 240 元,看起来正常了很多。在多方调研后(其实也没有确定 100% 靠谱),决定下水试试深浅。下单后由于芝麻分较高,支付宝帮我垫付了 5000 多元的押金,免押租赁
📦 收货与开箱设置
平台从上海给我发了顺丰,一天时间就寄到了(使用期为周五 - 周日,周四到手)。我将它拿到办公室,全程手持录像并开箱,结果发现手机确实和描述的一样,是 99 新:屏幕贴膜的一角有明显损伤、贴膜上有一些明显的划痕、机身侧边有两处掉漆
心猛地一沉,感觉不太妙,庆幸自己全程拍了视频并当场发现了这些瑕疵处。于是立即拿着照片找到了线上客服,对方表示手机发出之前已经做过详细的瑕疵登记,让我放心使用。但我还是不放心,于是又致电客服,向她说明了这个情况并全程录音。虽然对方业务不太熟练,但是依然宽慰我,说他们有做过登记,不会赖在我的头上
保存录音、照片、视频和截图后,我想反正寄都寄来了,开始用吧。打开手机,系统已经帮我设置好了,是全新使用的。如果你对此存在疑问,可以手动恢复出厂设置一遍。把桌面布局调整到位、关闭和卸载了一些我不想看到的东西后,我下载了一些常用软件:有 Apple Music、bilibili、百度地图、百度网盘(传照片用)、微信
📸 系统与拍照体验
刚拿到手的时候,感觉滑动起来有些不跟手,一种「流畅的卡顿感」。后来经过群友提醒,我把设置当中的「自适应刷新率」改为「强制 120Hz」,感觉好了不少,长期使用下来可以媲美 iOS
再说说握持,用惯了 6.1 英寸的小手机,一下子切换到 6.8 英寸的大屏让我一时有些无法适应。尤其是背后那个硕大的摄影模组,横屏使用的时候让我的左手不知道往哪儿放,或许自己能接受的最大尺寸还是在 6.3 英寸左右
安装了上述常用应用后,感觉使用起来和目前在用的 iPhone 没什么区别,都很流畅好用,这里特别要夸赞一下 Apple Music 的 Android 版本。vivo 这个系统的返回、权限控制、相机设置都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但 bilibili 线性马达的反馈依然差点意思
另外要夸赞的就是 X200 Pro 的续航,在每天高强度导航和随手拍下,想要把它的电量用到 50% 以下不是个容易的事,而 iPhone 则完全不能相比。带着 X200 Pro 出门,完全没有充电焦虑,也不需要随身带着充电宝应急
我还带了一根 Type-C 的有线耳机,机缘巧合让我们再次走进地铁,用白色的有线耳机听歌。我想起无数个在南京地铁里的大学时光,原来它离我已经那么远了。此刻我在上海地铁获得了同样的体验,它是那么精确,那么动人
-
聊聊拍照吧,毕竟就是为了这个租的。拿到手我就关闭了 HDR 和 Live Photo 的功能,避免将来跨平台观看的麻烦。vivo 的 RAW 格式似乎不能默认开启,需要使用专业模式拍摄,还是有些遗憾的
我用到 vivo 进行拍摄的场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不方便拿出相机的时候作为替补,比如行驶的列车上或者电影院大堂;另一个就是演唱会现场。蔡司滤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它直出也能拍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画面,色彩对味
多个焦段的设计,天生是为演唱会而生的。在咨询荔枝后,我决定用相机自带的「舞台」模式进行拍摄,没想到进场对着舞台后,系统自动推荐我「舞台」模式了,体验很好
位于最贵看台的中间,这次演出我主要使用了 3.7x、10x 和 20x 进行拍摄,其中 20x 是 4K 裁切到 1080P。总的来讲,3.7x 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成像清晰、白平衡正确、暗部有质感,而 10x 和 20x 会通过计算对演员的面部进行一些涂抹(猜测是受低光影响),色彩和白平衡也比较一般,这让想要拍摄大幅演员照片的我感到失望
后续在电脑查看这些照片时,我接受了 vivo 的不完美,因为涂抹后它还是比 iPhone 强上太多。另外不得不提的是,vivo 拍摄的体验也非常丝滑,录像、拍照的切换很快,而且一边录像一边抓拍反应也很灵敏
我相信 vivo 的几个焦段在光线充足的时候,会拍出许多不错的照片,它就是目前 Android 旗舰拍照的第一梯队,以后看演唱会可以长期和它合作了。但想要拍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照片,还是非相机不可
📪 照片处理和归还
受激光等因素限制,其实也没有拍摄太多,能拍到就已经很满足了。演出结束回到酒店,开始着手处理照片。由于我们这次出来没有开车,所以也就没有携带电脑,而是打算通过百度网盘全部上传
我先上传了一张照片试试水,结果发现在 iPhone 端下载原图后,和在 vivo 上的观感并不一样,具体表现为暗部变得高亮、缺失该有的质感。目前尚不清楚 vivo 是否在内置的相册 App 中加入了预览优化算法,还是 CIE1931 和 CIE2015 或是 LCD 和 OLED 的区别,希望有研究的朋友来给我讲讲
最终开了一个会员,把手机的照片和视频一股脑传上去了,至此这台 X200 Pro 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不得不说给百度开了会员之后真好使,在家下载甚至跑到了 50MB/S
第二天我就通过顺丰快递将手机寄走了,使用三天下来总体很满意,也对双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一个 Android 手机最好的评价,不是大喊 Android 国产崛起,而是在使用几天后发现适应得很快、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还有一些惊喜
寄出前我仔细查看了一遍,发现屏幕贴膜和机器盒子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划痕,于是在顺丰打包前又录制了一段视频以防不备。没想到第二天没有电话、没有短信,直接告知我归还成功,至此安全下车。我删除了手机里所谓的「证据」,感觉自己把「探物租赁」想得太阴暗了
👀 这次旅行我们并没有跟着小红书打卡,而是找了一些本地的朋友做了一些推荐和陪伴,脱离了算法和千篇一律的线路,优雅的上海让我们惊喜连连。或许通过算法没有找到租赁攻略的这一刻,就是我们勇敢探索上海的开端,这份勇气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旅游的实感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记一次 vivo X200 Pro 手机租赁 & 使用(拍照)感受
鉴于抢到了前不久上海演唱会的门票,我们在年后就着手考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为这次观演留下一些影像记录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尝试和心得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 方案选择
在咨询群友荔枝,并结合我们此前的演唱会观演经验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共有三种方案:
1️⃣ 偷偷携带长焦相机进入
这无疑是画质最好的一种方案,身经百战后我本人对于演出的拍摄也可谓是得心应手。但演唱会都是明令禁止携带专业设备进入的,这就意味着携带相机进入,需要通过物理安检和心理道德的双重考验
在我以往的观演中,有两次将相机藏在身上成功带入,但有一次安检太严只能寄存,十分麻烦。这次来到上海,本着文明和不惹事、怕麻烦的原则,我决定还是使用手机进行拍摄
2️⃣ 买「物理望远镜」装在 iPhone 镜头上
上次去看陶喆,对 iPhone 的表现可谓十分失望,它在暗光下的成像可以说一塌糊涂。后来看到网上有卖可以固定在长焦镜头上的物理望远镜,靠谱一点的价格大概在 100-200 左右
但我对此存在许多疑问,比如这样的转接真的能保证成像质量吗?再比如 iPhone 孱弱的夜景功能依然是最大的掣肘,似乎不是用一个物理透镜就能改善的。考虑到价格和租一次手机相当,我们决定不踏入这条未知的河流
3️⃣ 租一台 Android 长焦旗舰手机
这就是剩下来最靠谱的方案了,但依然有两个问题:租什么以及去哪儿租?前者很好解决,在咨询荔枝和其他硬核群友后,大家给我的推荐是 vivo X200 Pro,我对 vivo 也颇有好感
至于后者,在网上很难看到靠谱的经验分享,大多都是「踩坑避雷」贴,看得人心惊肉跳,我只能硬着头皮来到支付宝的「芝麻租赁」自己研究。首先看到了「人人租」平台 3 天 1 元的骨折价,再一调查发现该平台会在收货后在细微之处做文章,讨要高昂的损伤费用,原来是这样的赚钱模式
我意识到租手机这件事远远没有我想的那样单纯,又来到了「探物租赁」平台,在这里 X200 Pro 租 3 天的价格是 240 元,看起来正常了很多。在多方调研后(其实也没有确定 100% 靠谱),决定下水试试深浅。下单后由于芝麻分较高,支付宝帮我垫付了 5000 多元的押金,免押租赁
📦 收货与开箱设置
平台从上海给我发了顺丰,一天时间就寄到了(使用期为周五 - 周日,周四到手)。我将它拿到办公室,全程手持录像并开箱,结果发现手机确实和描述的一样,是 99 新:屏幕贴膜的一角有明显损伤、贴膜上有一些明显的划痕、机身侧边有两处掉漆
心猛地一沉,感觉不太妙,庆幸自己全程拍了视频并当场发现了这些瑕疵处。于是立即拿着照片找到了线上客服,对方表示手机发出之前已经做过详细的瑕疵登记,让我放心使用。但我还是不放心,于是又致电客服,向她说明了这个情况并全程录音。虽然对方业务不太熟练,但是依然宽慰我,说他们有做过登记,不会赖在我的头上
保存录音、照片、视频和截图后,我想反正寄都寄来了,开始用吧。打开手机,系统已经帮我设置好了,是全新使用的。如果你对此存在疑问,可以手动恢复出厂设置一遍。把桌面布局调整到位、关闭和卸载了一些我不想看到的东西后,我下载了一些常用软件:有 Apple Music、bilibili、百度地图、百度网盘(传照片用)、微信
📸 系统与拍照体验
刚拿到手的时候,感觉滑动起来有些不跟手,一种「流畅的卡顿感」。后来经过群友提醒,我把设置当中的「自适应刷新率」改为「强制 120Hz」,感觉好了不少,长期使用下来可以媲美 iOS
再说说握持,用惯了 6.1 英寸的小手机,一下子切换到 6.8 英寸的大屏让我一时有些无法适应。尤其是背后那个硕大的摄影模组,横屏使用的时候让我的左手不知道往哪儿放,或许自己能接受的最大尺寸还是在 6.3 英寸左右
安装了上述常用应用后,感觉使用起来和目前在用的 iPhone 没什么区别,都很流畅好用,这里特别要夸赞一下 Apple Music 的 Android 版本。vivo 这个系统的返回、权限控制、相机设置都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但 bilibili 线性马达的反馈依然差点意思
另外要夸赞的就是 X200 Pro 的续航,在每天高强度导航和随手拍下,想要把它的电量用到 50% 以下不是个容易的事,而 iPhone 则完全不能相比。带着 X200 Pro 出门,完全没有充电焦虑,也不需要随身带着充电宝应急
我还带了一根 Type-C 的有线耳机,机缘巧合让我们再次走进地铁,用白色的有线耳机听歌。我想起无数个在南京地铁里的大学时光,原来它离我已经那么远了。此刻我在上海地铁获得了同样的体验,它是那么精确,那么动人
-
聊聊拍照吧,毕竟就是为了这个租的。拿到手我就关闭了 HDR 和 Live Photo 的功能,避免将来跨平台观看的麻烦。vivo 的 RAW 格式似乎不能默认开启,需要使用专业模式拍摄,还是有些遗憾的
我用到 vivo 进行拍摄的场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不方便拿出相机的时候作为替补,比如行驶的列车上或者电影院大堂;另一个就是演唱会现场。蔡司滤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它直出也能拍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画面,色彩对味
多个焦段的设计,天生是为演唱会而生的。在咨询荔枝后,我决定用相机自带的「舞台」模式进行拍摄,没想到进场对着舞台后,系统自动推荐我「舞台」模式了,体验很好
位于最贵看台的中间,这次演出我主要使用了 3.7x、10x 和 20x 进行拍摄,其中 20x 是 4K 裁切到 1080P。总的来讲,3.7x 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成像清晰、白平衡正确、暗部有质感,而 10x 和 20x 会通过计算对演员的面部进行一些涂抹(猜测是受低光影响),色彩和白平衡也比较一般,这让想要拍摄大幅演员照片的我感到失望
后续在电脑查看这些照片时,我接受了 vivo 的不完美,因为涂抹后它还是比 iPhone 强上太多。另外不得不提的是,vivo 拍摄的体验也非常丝滑,录像、拍照的切换很快,而且一边录像一边抓拍反应也很灵敏
我相信 vivo 的几个焦段在光线充足的时候,会拍出许多不错的照片,它就是目前 Android 旗舰拍照的第一梯队,以后看演唱会可以长期和它合作了。但想要拍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照片,还是非相机不可
📪 照片处理和归还
受激光等因素限制,其实也没有拍摄太多,能拍到就已经很满足了。演出结束回到酒店,开始着手处理照片。由于我们这次出来没有开车,所以也就没有携带电脑,而是打算通过百度网盘全部上传
我先上传了一张照片试试水,结果发现在 iPhone 端下载原图后,和在 vivo 上的观感并不一样,具体表现为暗部变得高亮、缺失该有的质感。目前尚不清楚 vivo 是否在内置的相册 App 中加入了预览优化算法,还是 CIE1931 和 CIE2015 或是 LCD 和 OLED 的区别,希望有研究的朋友来给我讲讲
最终开了一个会员,把手机的照片和视频一股脑传上去了,至此这台 X200 Pro 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不得不说给百度开了会员之后真好使,在家下载甚至跑到了 50MB/S
第二天我就通过顺丰快递将手机寄走了,使用三天下来总体很满意,也对双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一个 Android 手机最好的评价,不是大喊 Android 国产崛起,而是在使用几天后发现适应得很快、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还有一些惊喜
寄出前我仔细查看了一遍,发现屏幕贴膜和机器盒子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划痕,于是在顺丰打包前又录制了一段视频以防不备。没想到第二天没有电话、没有短信,直接告知我归还成功,至此安全下车。我删除了手机里所谓的「证据」,感觉自己把「探物租赁」想得太阴暗了
👀 这次旅行我们并没有跟着小红书打卡,而是找了一些本地的朋友做了一些推荐和陪伴,脱离了算法和千篇一律的线路,优雅的上海让我们惊喜连连。或许通过算法没有找到租赁攻略的这一刻,就是我们勇敢探索上海的开端,这份勇气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旅游的实感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20❤3
#Earphones #buybuybuy #硬件图赏 #APPLE
🎧 从一代升级到 AirPods Pro 3,聊聊我的体验与感受
耳机是手机之外,我们身边的另一个私密数码产品。对很多人来讲,它的使用频率高到几乎不会去刻意记忆,也常常紧贴我们的皮肤,陪自己度过无数个日夜。趁这次 Apple 秋季发布会,我给自己的 AirPods 也做了一次升级,这个新伙伴将陪伴我度过接下来的几年
❓ 为什么换
我最早是 EarPods 的簇拥,从 3.5mm 到 Lightning 接口,陪伴我度过了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时代。这款耳机轻便舒适,佩戴感极好,高中用的那一副 3.5mm 至今还在我的包里留存。后来推出了 USB-C 接口版本,果断买了一副
Apple 在 2019 年发布了 AirPods Pro,推出的降噪 / 通透模式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同时我们也在慢慢接受取消 3.5mm 的手机。当年凭借着消费更换电池带来的一些勇气,我第一次 走进 Apple Store,体验了 AirPods Pro 的奇妙感觉,但 1999 元的售价直接把我劝退
21 年上班之后,果断买了一副,配合 iPhone 13 Pro 使用体验 非常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续航有所下降,偶尔也会有一些电流声,于是趁着 AppleCare+ 到期之前,去 换了一副。不过好景不长,新的越南制造的耳机时隔一年就出现了一些我无法忍受的问题:
① 耳机续航时间变得极短,佩戴起来约 3h 出头就需要充电
② 耳机盒电量低,需要每天充电以防不时之需
③ 降噪效果很差,对于一些低频噪音也无法有效过滤(没有清洁网孔也是一方面原因)
④ 手指碰到降噪拾音麦克风时,会发出尖锐的鸣叫;戴耳机走路时,能感受到其中零件晃动的声音
⑤ 自动连接 iPhone 和 Mac,并在多设备自动切换的功能处于停摆状态;每次连接设备反应慢、时间长
总之,这副越南制造的 AirPods Pro 一代,让我后悔当初更换了耳机。它无论是做工还是功能,都一塌糊涂。所以我一直等待新一代 Pro 的出现,来拯救我的摸鱼随身听
🛒 购买、镌刻与开箱
发布会的凌晨,像往年一样写完一长串新闻稿之后,才想起来似乎该给自己买一副新耳机,开始纠结于镌刻什么东西。代表东京唱片精神的 NO MUSIC NO LIFE 或是那个问题及回答:这个世界会好吗 / 答案早就在你心中发芽,都因为太长遗憾落选;「他起身独立向荒原」有些中二,「若你心年轻 主角会是你」太老气,该选什么呢?
想起了去年在瓜州音乐节看到一个穿反光背心的姑娘,上面写着「不摇就滚」。于是用 ROCK OR DIE 这个简短的句子作为镌刻,也是对自己这几年最好的概括和写照。可惜的是,镌刻的符号并没有金属礼 🤘,只能用 Peace and Love 手势 🤟 来替代了
因为写发布会的频道稿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计到货时间来到了首发的第二天,当时想着应该可以提前「变态」就把邮寄地址填到了单位,没想到出仓库卡了我整整一天。所以我们在周六又来到了单位喝茶,等着快递员送货上门,再去赶高铁前往上海 pick up 新 iPhone
拿到后快递员专门和我核对了手机号等信息,估计是 Apple 要求的。开箱后包装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是耳塞多了一个超级小号。亮白色的外观,清晰的镌刻,拿在手机像握着一颗鹅卵石。为了这个镌刻,今年我专门买了一个图拉斯的清水壳,价格合适也实用。美中不足的是它还是有些偏蓝,不是真正的透明
🎵 使用体验
配备了 iOS 26 的 iPhone 17 Pro Max,AirPods Pro 3 的潜力才被真正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分点聊聊这款耳机的表现以及优缺点:
① 降噪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但耳压做得很好,并不明显。在高铁、地铁等处表现优秀,部分高频人声依然是没有办法的
② 新耳塞更换了材质和设计,导致对我来讲整体偏大一号,于是从 M 调整到了 S。需要注意这一代耳塞不太好取下,取的时候可以看看官方教程、格外小心些
③ 耳机造型有所改变,视觉来讲偏出耳朵的部分会更多些,但并不影响佩戴。个人体验下来,佩戴牢固、配合新耳塞可以连续使用 3-4h 没有不适感。耳机续航极好,预计可连续使用 7-8h
④ 音质方面,高频和低频都有增加,高频齿音偏多了一些,但低频的提升是我喜闻乐见的。总的来讲,音质直逼 USB-C 款 EarPods
⑤ 个人喜欢完全掌控的感觉,所以关闭了「个性化音量」。测试了不同场景,发现「对话感知」功能存在容易误触、对话结束判定有延迟等问题,于是也关闭。「头部动作」很实用,可以方便地做出 YES / NO 的判断
⑥ 充电盒加了扬声器,充电时有所回应,很好。充电盒和手机蓝牙连接更加紧密,无需开盖也可在手机查看电量信息。MagSafe 充电体验也很好,配合 Belkin 的三合一充电器,哪哪都能充。美中不足的是盒子续航,从体感上来讲并没有提升太多
⑦ 充满电后会在手机显示提醒,但并未说明是耳机本体还是盒子充满电(猜测是后者)。近期开通 AirPods 优化充电后,依然会提醒充满。此外,iOS 26 时耳机动画并不能正确显示镌刻,iOS 26.0.1 及8A358 固件后问题才得以解决
⑧ 听力辅助功能可帮助我们测试听力情况,具体操作步骤 此前 已经详细介绍
⑨ 连接 iPhone 和 Mac 的体验相当丝滑,连接速度很快,切换也很智能
⑩ 有极小概率,手指碰到降噪拾音麦克风时,会发出尖锐的鸣叫(经多次测试不能稳定复现)
最后聊一下心率监测,刚发布的时候我以为佩戴后会持续监测,这样太影响续航。拿到手之后才知道,只有在健康中查看或运动的时候才会开启,Apple 考虑还是比较周到的。准确性来讲,个人测试下来感觉和 Apple Watch 大差不差
综上考虑,我还加购了 AppleCare+,毕竟耳机是日常使用频率极高的产品,之前又出过了那么多问题,买个保险以备不时之需。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第三方一般要求激活最迟 36h-48h 期间内的产品,才能够购买 AC+。如果需要便宜第三方渠道,千万不要等
👀 总的来讲,AirPods Pro 3 凭借着 降噪、便捷、生态,再次捕获了我的心。没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后,AirPods Pro 3 带着全新的功能和更好的体验,再次唤醒了 19 年第一次去 Apple Store 的体感与记忆,也成为了我心目中那块「圆润的鹅卵石」应有的样子
📘 关联阅读:
1️⃣ AirPods 3 正式发布,我买了 AirPods Pro
2️⃣ 记一次 AirPods Pro 耳机返厂换新
3️⃣ EarPods with USB-C:老友重逢,喜不自胜
4️⃣ 用修改定位法,为 AirPods Pro 3 开启听力测试功能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从一代升级到 AirPods Pro 3,聊聊我的体验与感受
耳机是手机之外,我们身边的另一个私密数码产品。对很多人来讲,它的使用频率高到几乎不会去刻意记忆,也常常紧贴我们的皮肤,陪自己度过无数个日夜。趁这次 Apple 秋季发布会,我给自己的 AirPods 也做了一次升级,这个新伙伴将陪伴我度过接下来的几年
❓ 为什么换
我最早是 EarPods 的簇拥,从 3.5mm 到 Lightning 接口,陪伴我度过了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时代。这款耳机轻便舒适,佩戴感极好,高中用的那一副 3.5mm 至今还在我的包里留存。后来推出了 USB-C 接口版本,果断买了一副
Apple 在 2019 年发布了 AirPods Pro,推出的降噪 / 通透模式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同时我们也在慢慢接受取消 3.5mm 的手机。当年凭借着消费更换电池带来的一些勇气,我第一次 走进 Apple Store,体验了 AirPods Pro 的奇妙感觉,但 1999 元的售价直接把我劝退
21 年上班之后,果断买了一副,配合 iPhone 13 Pro 使用体验 非常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续航有所下降,偶尔也会有一些电流声,于是趁着 AppleCare+ 到期之前,去 换了一副。不过好景不长,新的越南制造的耳机时隔一年就出现了一些我无法忍受的问题:
① 耳机续航时间变得极短,佩戴起来约 3h 出头就需要充电
② 耳机盒电量低,需要每天充电以防不时之需
③ 降噪效果很差,对于一些低频噪音也无法有效过滤(没有清洁网孔也是一方面原因)
④ 手指碰到降噪拾音麦克风时,会发出尖锐的鸣叫;戴耳机走路时,能感受到其中零件晃动的声音
⑤ 自动连接 iPhone 和 Mac,并在多设备自动切换的功能处于停摆状态;每次连接设备反应慢、时间长
总之,这副越南制造的 AirPods Pro 一代,让我后悔当初更换了耳机。它无论是做工还是功能,都一塌糊涂。所以我一直等待新一代 Pro 的出现,来拯救我的摸鱼随身听
🛒 购买、镌刻与开箱
发布会的凌晨,像往年一样写完一长串新闻稿之后,才想起来似乎该给自己买一副新耳机,开始纠结于镌刻什么东西。代表东京唱片精神的 NO MUSIC NO LIFE 或是那个问题及回答:这个世界会好吗 / 答案早就在你心中发芽,都因为太长遗憾落选;「他起身独立向荒原」有些中二,「若你心年轻 主角会是你」太老气,该选什么呢?
想起了去年在瓜州音乐节看到一个穿反光背心的姑娘,上面写着「不摇就滚」。于是用 ROCK OR DIE 这个简短的句子作为镌刻,也是对自己这几年最好的概括和写照。可惜的是,镌刻的符号并没有金属礼 🤘,只能用 Peace and Love 手势 🤟 来替代了
因为写发布会的频道稿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计到货时间来到了首发的第二天,当时想着应该可以提前「变态」就把邮寄地址填到了单位,没想到出仓库卡了我整整一天。所以我们在周六又来到了单位喝茶,等着快递员送货上门,再去赶高铁前往上海 pick up 新 iPhone
拿到后快递员专门和我核对了手机号等信息,估计是 Apple 要求的。开箱后包装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是耳塞多了一个超级小号。亮白色的外观,清晰的镌刻,拿在手机像握着一颗鹅卵石。为了这个镌刻,今年我专门买了一个图拉斯的清水壳,价格合适也实用。美中不足的是它还是有些偏蓝,不是真正的透明
🎵 使用体验
配备了 iOS 26 的 iPhone 17 Pro Max,AirPods Pro 3 的潜力才被真正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分点聊聊这款耳机的表现以及优缺点:
① 降噪恢复到了之前的水平,但耳压做得很好,并不明显。在高铁、地铁等处表现优秀,部分高频人声依然是没有办法的
② 新耳塞更换了材质和设计,导致对我来讲整体偏大一号,于是从 M 调整到了 S。需要注意这一代耳塞不太好取下,取的时候可以看看官方教程、格外小心些
③ 耳机造型有所改变,视觉来讲偏出耳朵的部分会更多些,但并不影响佩戴。个人体验下来,佩戴牢固、配合新耳塞可以连续使用 3-4h 没有不适感。耳机续航极好,预计可连续使用 7-8h
④ 音质方面,高频和低频都有增加,高频齿音偏多了一些,但低频的提升是我喜闻乐见的。总的来讲,音质直逼 USB-C 款 EarPods
⑤ 个人喜欢完全掌控的感觉,所以关闭了「个性化音量」。测试了不同场景,发现「对话感知」功能存在容易误触、对话结束判定有延迟等问题,于是也关闭。「头部动作」很实用,可以方便地做出 YES / NO 的判断
⑥ 充电盒加了扬声器,充电时有所回应,很好。充电盒和手机蓝牙连接更加紧密,无需开盖也可在手机查看电量信息。MagSafe 充电体验也很好,配合 Belkin 的三合一充电器,哪哪都能充。美中不足的是盒子续航,从体感上来讲并没有提升太多
⑦ 充满电后会在手机显示提醒,但并未说明是耳机本体还是盒子充满电(猜测是后者)。近期开通 AirPods 优化充电后,依然会提醒充满。此外,iOS 26 时耳机动画并不能正确显示镌刻,iOS 26.0.1 及8A358 固件后问题才得以解决
⑧ 听力辅助功能可帮助我们测试听力情况,具体操作步骤 此前 已经详细介绍
⑨ 连接 iPhone 和 Mac 的体验相当丝滑,连接速度很快,切换也很智能
⑩ 有极小概率,手指碰到降噪拾音麦克风时,会发出尖锐的鸣叫(经多次测试不能稳定复现)
最后聊一下心率监测,刚发布的时候我以为佩戴后会持续监测,这样太影响续航。拿到手之后才知道,只有在健康中查看或运动的时候才会开启,Apple 考虑还是比较周到的。准确性来讲,个人测试下来感觉和 Apple Watch 大差不差
综上考虑,我还加购了 AppleCare+,毕竟耳机是日常使用频率极高的产品,之前又出过了那么多问题,买个保险以备不时之需。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第三方一般要求激活最迟 36h-48h 期间内的产品,才能够购买 AC+。如果需要便宜第三方渠道,千万不要等
👀 总的来讲,AirPods Pro 3 凭借着 降噪、便捷、生态,再次捕获了我的心。没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后,AirPods Pro 3 带着全新的功能和更好的体验,再次唤醒了 19 年第一次去 Apple Store 的体感与记忆,也成为了我心目中那块「圆润的鹅卵石」应有的样子
📘 关联阅读:
1️⃣ AirPods 3 正式发布,我买了 AirPods Pro
2️⃣ 记一次 AirPods Pro 耳机返厂换新
3️⃣ EarPods with USB-C:老友重逢,喜不自胜
4️⃣ 用修改定位法,为 AirPods Pro 3 开启听力测试功能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22💅1💊1
#Photos #buybuybuy #硬件图赏
📷 老镜头测评|苏联八羽怪 Helios‑44m 58mm f/2
💡现代镜头价格高昂,于是入手了这支经典老镜头——苏联 Helios‑44m,又称“八羽怪”。它最大的特色是旋焦效果,虚化背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柔和旋转,极具复古梦幻感。
🔧 版本与结构:
• 焦段 58mm,最大光圈 f/2。
• 完全机械手动镜头,M42 螺口,老镜感十足。
• 早期与后期版本差别不大,主要是光圈叶片略有调整,旋焦与色彩风格相差有限。
⚙️ 老镜通病:
• 对焦环可能涩滞;
• 光圈叶片可能油化或卡滞;
• 镜片有霉斑或轻微雾化。
购买二手务必试光圈、转对焦并检查镜片。
📸 成像特点与旋焦条件:
• 焦外柔和,旋转感明显,但需要主体与背景保持一定距离(2–3米以上),且背景最好杂乱、有纹理,如树叶林、散点灯光等。
• 最大光圈 f/2 下旋焦最强、虚化最梦幻;建议收一到两档光圈(f2.8–f4),可兼顾锐度和柔美焦外。
• 人像表现出色,色调偏暖,层次柔和;街景和静物同样带复古氛围。
• 中心锐度尚可,边缘画质一般,逆光抗炫光能力有限。
💰 价格与购买建议:
• 二手市场被炒作,价格多在 300–500 元甚至更高。
• 合理价格区间:200–300 元,超过 500 元不推荐,市场上有旋焦更明显、成像更锐利的替代镜头(如 Helios‑44M、Helios‑40‑2 等)。
• 旋焦效果虽迷人,但切勿被“旋焦神镜”“稀有传说版”等营销噱头诱导。
🧭 使用体验:
• 搭配 Sony,需使用转接环;手动对焦配合峰值对焦使用,毛子镜头对焦环还是很紧。
• 背景、距离、光圈的配合是发挥旋焦的关键,拍摄树叶林或灯光散点时效果最佳。
🌿 总结:
八羽怪 Helios‑44‑2 的魅力不在参数,而在它独特的风格——旋焦焦外温和、色彩偏暖、带有浓厚复古气息。它适合人像、花卉、街拍和氛围作品。300 元以内入手体验非常值得,500 元以上就属于情怀消费。
旋焦,需要距离与杂乱背景的配合,才会真正显现它的灵魂。
🌁 样片:由于最近都是拍的人像就暂不展示了😇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老镜头测评|苏联八羽怪 Helios‑44m 58mm f/2
💡现代镜头价格高昂,于是入手了这支经典老镜头——苏联 Helios‑44m,又称“八羽怪”。它最大的特色是旋焦效果,虚化背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柔和旋转,极具复古梦幻感。
🔧 版本与结构:
• 焦段 58mm,最大光圈 f/2。
• 完全机械手动镜头,M42 螺口,老镜感十足。
• 早期与后期版本差别不大,主要是光圈叶片略有调整,旋焦与色彩风格相差有限。
⚙️ 老镜通病:
• 对焦环可能涩滞;
• 光圈叶片可能油化或卡滞;
• 镜片有霉斑或轻微雾化。
购买二手务必试光圈、转对焦并检查镜片。
📸 成像特点与旋焦条件:
• 焦外柔和,旋转感明显,但需要主体与背景保持一定距离(2–3米以上),且背景最好杂乱、有纹理,如树叶林、散点灯光等。
• 最大光圈 f/2 下旋焦最强、虚化最梦幻;建议收一到两档光圈(f2.8–f4),可兼顾锐度和柔美焦外。
• 人像表现出色,色调偏暖,层次柔和;街景和静物同样带复古氛围。
• 中心锐度尚可,边缘画质一般,逆光抗炫光能力有限。
💰 价格与购买建议:
• 二手市场被炒作,价格多在 300–500 元甚至更高。
• 合理价格区间:200–300 元,超过 500 元不推荐,市场上有旋焦更明显、成像更锐利的替代镜头(如 Helios‑44M、Helios‑40‑2 等)。
• 旋焦效果虽迷人,但切勿被“旋焦神镜”“稀有传说版”等营销噱头诱导。
🧭 使用体验:
• 搭配 Sony,需使用转接环;手动对焦配合峰值对焦使用,毛子镜头对焦环还是很紧。
• 背景、距离、光圈的配合是发挥旋焦的关键,拍摄树叶林或灯光散点时效果最佳。
🌿 总结:
八羽怪 Helios‑44‑2 的魅力不在参数,而在它独特的风格——旋焦焦外温和、色彩偏暖、带有浓厚复古气息。它适合人像、花卉、街拍和氛围作品。300 元以内入手体验非常值得,500 元以上就属于情怀消费。
旋焦,需要距离与杂乱背景的配合,才会真正显现它的灵魂。
🌁 样片:由于最近都是拍的人像就暂不展示了😇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