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碎碎念
🍎 一图展示 iPhone 16 系列新品 & 简单聊聊
* 一图展示晚些时候由主编 JJ 制作并更换,N8r 先去睡觉了
看点一览 | 系统升级
虽然之前做了盘点,内心有了一些预期,但是相比去年今年我还是感到了一些欣喜的地方
① iPhone 16 系列
- 数字款大胜利,处理器从 A16 直接到 A18,iPhone 16 可能成为新的钉子户
- 下放了许多 Pro 功能到数字款:微距、同样的拍摄侧边操作按钮、4800 万四合一像素灯
- 改进了散热,然后随手掏出 25W MagSafe 快充,看了一下国行也是支持 Qi2 的,以实测为准了
- Pro 还是把 3x 长焦换成了 5x,习惯了 3x 的朋友可能需要重新练习 2x 构图了
- 个人对拍摄侧边操作按钮很感兴趣,如果说灵动岛是通过软件层面改变了交互,那么这个按钮就是以硬件层面改变了我们拍照的交互、习惯和体感
- Apple Intelligence 不断被植入,但目前离我们还是有点远,看看后续正式版更新能做到什么样的完成度吧
- 金色复兴的一年,今年 Pro 系列主打的「沙漠色」梦回「土豪金」时代
- 支持了 Wi-Fi 7,但受国内频段限制,聊胜于无
- 空间音视频制作更加容易,但 Apple Vision Pro 依然是小众的玩具,需要一个 SE 进行普及
- 去年取消皮革配件我就表达不满,今年又停产了备受批评的精织斜纹(FineWoven)产品,好吧
今年真的很推荐大家购买数字款了,Pro 除了拍照、高刷、续航之外,新功能并不多,且许多都面向专业需求。而数字款则被下放了许多功能,诚意满满,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钉子户
② Apple Watch
- 数字款是继 Series 7 之后,再一次改变外观和尺寸,钉子户可以考虑换代了
-「亮黑色」梦回 iPhone 7 时代,金色也很好看,可以配合 iPhone 买一套金色组合
- 从不锈钢到钛金属,兜兜转转又用回了钛,更轻更薄,遗憾的是陶瓷还是没有回归
- 宁可轻薄也不愿意增加电池续航,也证明了苹果对它的策略就是一天一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 充电又变快了,但是国行商店上了「不支持快充」的新款充电线
- 呼吸暂停检测很有必要,尤其是会打鼾的朋友们,一定要多加关注
- 新米兰尼斯表带不错,买买买
- Ultra 2 换了个配色再次证明了这类产品主打垂类,既然没有什么大更新,索性不更了
今年的 Series 10 我觉得还可以吧,有当年看到 Series 7 想买的冲动了。但是今年不换手机,还是明年再说吧
③ AirPods
- 此前看过爆料,所以不算很意外
- 半入耳数字款加入降噪阵营,还有许多 Pro 下放功能,拯救了接受不了 Pro 佩戴感的人
- 听力损失检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其实我之前也介绍过 Mimi Hearing Test 这样的第三方工具,等官方功能出来后将继续体验
- USB-C 趋势不可阻挡,新品全面拥抱
- AirPods Max 时隔 1000 多天就换了个配色和接口,硬件和功能还是没有新东西,这让我不是很想买
👀 去年发了很多牢骚,今年一方面看淡了,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 Apple 的销售思路转变:从数字和 Pro 系列等级森严、存在「功能隔离」,到如今的「功能互通」、硬件逐步下放,确实能够让人花更少的钱体验到更好的产品
😛 今年我也不打算更新换代,所以又可以开心地看大家开箱了,欢迎聊聊你想买的新品。我们下次 Mac 或 iPad 发布会再见,晚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一图展示 iPhone 16 系列新品 & 简单聊聊
* 一图展示晚些时候由主编 JJ 制作并更换,N8r 先去睡觉了
看点一览 | 系统升级
虽然之前做了盘点,内心有了一些预期,但是相比去年今年我还是感到了一些欣喜的地方
① iPhone 16 系列
- 数字款大胜利,处理器从 A16 直接到 A18,iPhone 16 可能成为新的钉子户
- 下放了许多 Pro 功能到数字款:微距、同样的拍摄侧边操作按钮、4800 万四合一像素灯
- 改进了散热,然后随手掏出 25W MagSafe 快充,看了一下国行也是支持 Qi2 的,以实测为准了
- Pro 还是把 3x 长焦换成了 5x,习惯了 3x 的朋友可能需要重新练习 2x 构图了
- 个人对拍摄侧边操作按钮很感兴趣,如果说灵动岛是通过软件层面改变了交互,那么这个按钮就是以硬件层面改变了我们拍照的交互、习惯和体感
- Apple Intelligence 不断被植入,但目前离我们还是有点远,看看后续正式版更新能做到什么样的完成度吧
- 金色复兴的一年,今年 Pro 系列主打的「沙漠色」梦回「土豪金」时代
- 支持了 Wi-Fi 7,但受国内频段限制,聊胜于无
- 空间音视频制作更加容易,但 Apple Vision Pro 依然是小众的玩具,需要一个 SE 进行普及
- 去年取消皮革配件我就表达不满,今年又停产了备受批评的精织斜纹(FineWoven)产品,好吧
今年真的很推荐大家购买数字款了,Pro 除了拍照、高刷、续航之外,新功能并不多,且许多都面向专业需求。而数字款则被下放了许多功能,诚意满满,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钉子户
② Apple Watch
- 数字款是继 Series 7 之后,再一次改变外观和尺寸,钉子户可以考虑换代了
-「亮黑色」梦回 iPhone 7 时代,金色也很好看,可以配合 iPhone 买一套金色组合
- 从不锈钢到钛金属,兜兜转转又用回了钛,更轻更薄,遗憾的是陶瓷还是没有回归
- 宁可轻薄也不愿意增加电池续航,也证明了苹果对它的策略就是一天一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 充电又变快了,但是国行商店上了「不支持快充」的新款充电线
- 呼吸暂停检测很有必要,尤其是会打鼾的朋友们,一定要多加关注
- 新米兰尼斯表带不错,买买买
- Ultra 2 换了个配色再次证明了这类产品主打垂类,既然没有什么大更新,索性不更了
今年的 Series 10 我觉得还可以吧,有当年看到 Series 7 想买的冲动了。但是今年不换手机,还是明年再说吧
③ AirPods
- 此前看过爆料,所以不算很意外
- 半入耳数字款加入降噪阵营,还有许多 Pro 下放功能,拯救了接受不了 Pro 佩戴感的人
- 听力损失检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功能,其实我之前也介绍过 Mimi Hearing Test 这样的第三方工具,等官方功能出来后将继续体验
- USB-C 趋势不可阻挡,新品全面拥抱
- AirPods Max 时隔 1000 多天就换了个配色和接口,硬件和功能还是没有新东西,这让我不是很想买
👀 去年发了很多牢骚,今年一方面看淡了,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 Apple 的销售思路转变:从数字和 Pro 系列等级森严、存在「功能隔离」,到如今的「功能互通」、硬件逐步下放,确实能够让人花更少的钱体验到更好的产品
😛 今年我也不打算更新换代,所以又可以开心地看大家开箱了,欢迎聊聊你想买的新品。我们下次 Mac 或 iPad 发布会再见,晚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34😁2😴2
#Music #APPLE #years #碎碎念
🎵 Apple Music 发布 Replay 2024,聊聊我的 2024 音乐之旅
🔗 2024 个人歌单剪藏:Apple Music
2024 已近尾声,国外音乐流媒体网站即将开始推出「年终盘点」,Apple Music 今年也进入了第一批。和去年相比,今年的 Replay 在 UI 上做了一定调整,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统计维度和对比信息。一起聊聊我的这一年吧
👀 简单回顾
2024 我主力使用的音乐流媒体软件是 Apple Music,总共聆听 67965 分钟(约 47 天),收听了 1532 位艺人、5039 首歌曲,最爱的歌手是赵雷、最常听的专辑是赵雷的《没有信号 LIVE》、最爱歌曲是赵雷的《玛丽》
这一年,我常听的而音乐风格有国语流行、另类音乐、摇滚、流行乐、民谣等。我的每月最爱艺人有赵雷、Taylor Swift、声音碎片、声音玩具、万能青年旅店、陈奕迅等
此外,我最常听的歌单 / 电台前三名分别是:《我的最爱电台》(27969 分钟)、《2024 剪藏》(5518 分钟)、《不要停止我的旅行》(3932 分钟)
🎧 听音设备的变化
今年倒是没有新购入什么新的、属于自己的听音设备,想要给真力 G One 配一个 F One 低音炮的计划也没有实施
但这一切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我今年下班后晚上外出太频繁,无论是看演出还是社交,都有更加专业的设备满足我的听歌需要。即今年新增了主要的听音场景,介绍一下我今年的场景:
① 愉快宅家:使用真力 G One 配合 MacBook Pro 或宝碟黑胶唱机放歌
② 办公室摸鱼:使用 AirPods Pro + EarPods 放歌
③ 坐车:今年除了自己的车外,也坐了不少别的车,体验了如蔚来、特斯拉、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车型的音响。主观认为奔驰柏林之声和蔚来杜比全景声拔得头筹
④ 演出现场:今年是我疯狂看演出的一年,常常去音乐节和 Livehouse 面对面感受音乐。最爱的是 1701 LIVEHOUSE,他们的设备清单见 这里
⑤ 酒吧(民谣、爵士等):音乐酒吧是我没有演出看的时候,和朋友们聚会的根据地。在这里,我们通常使用 Bose 或 JBL 音响来聆听音乐。偶尔也会去朋友的工作室相聚,但忘记看设备型号了
可以看到,今年我的听音场景更加多样,听歌感受也更为丰富。同时,晚上宅家的时间远不如去年,因而没有选择继续升级书房的听音设备
🎼 聊聊印象深刻的专辑
1️⃣ Mount Matsu / YĪN YĪN
我和 YĪN YĪN 的缘分,比想象中更加妙不可言,从第一次听他们的歌到与他们面对面用英文交流,只用了不到一年
知道 YĪN YĪN 是因为在 HOPICO 的一期节目中,周杨推荐了乐队今年发行的新专辑 Mount Matsu,他着重推荐了其中的一首歌 Pia Dance,它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这张专辑中我最爱的歌曲
后来我把 Pia Dance 放在了自己的旅行歌单,在每次旅行回程最难熬的深夜高速上,这首歌都会陪伴我们,给我打一针鸡血。年中 Fuji Rock,自己只能看看 Amazon 的直播,结果刚好看到 YĪN YĪN 绝赞的演出、致敬了坂本龙一,以及他们通过「注音」发言稿用日语和观众交流的画面
他们真的很用心,无论是做音乐还是办演出,于是我买了一张 Mount Matsu 的黑胶唱片,没事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听听。通过这样的方式,身边的人也喜欢上了 YĪN YĪN,知道了器乐摇滚的好
再后来,夏天过去了,得知 YĪN YĪN 要来南京巡演了,当即拿下两张预售票。没想到因为场地太大 + 好演出撞车,预售票一直卖不完,让我有些担心。好在一切顺利,我没想到能够这么快看到他们的演出;更加没想到因为喜欢收藏唱片,获得了和他们面对面签名聊天的机会
YĪN YĪN 的音乐以合成器和放克为主,乐队还配上鼓、吉他和贝斯,为我们带来了充满了东(南)亚元素的音乐风格。听他们的音乐,你会感到 chill、发自内心的快乐、甚至想 Swing Dance
他们的现场有多好,我会在未来流媒体周报和大家详聊。Mount Matsu 除了带来无与伦比的音乐震撼之外,它还告诉我:你热爱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当时机成熟、缘分到来,我们注定会相见!
2️⃣《没有信号 LIVE》/ 赵雷
虽然这两年听了很多独立、前卫的音乐,但赵雷对我而言是 Bug 一般的存在:每年都觉得自己没怎么听,但一到年底看榜单,这个男人就会出现在 TOP 1 的位置
而上个月周五发行的《没有信号 LIVE》彻底助推并巩固了这一地位,它是赵雷今年巡演「没有信号」的官方现场录音专辑。第一首歌《开往北京的火车》响起的时候,我想到了今年春天的郑州,自己在现场
「没有信号」是我们今年看的第一场演出,没有抢到南京场一度让我很失落,还好在郑州圆梦。买到票后,毅然决然地自驾前往郑州,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明年就是我听赵雷十周年,十年来他的每首歌,发行的没发行的,我都如数家珍。《南方姑娘》是我最早听的一批民谣,《理想》让我走出最黑暗的时期、重拾勇气,《少年锦时》是这十年最诗意的写照。今年美好到不真实的时刻太多,而「没有信号」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这张现场专辑发布后,很多朋友问我,演唱会只唱了这些歌吗?我说当然不是,专辑只是收录了一部分,其中缺失了我觉得弦乐和笛子编得相当不错的《玛丽》和《少年锦时》。但好在,《不能自主》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发布了
还有朋友和我交流的时候说,LIVE 专收录现场环境声和观众声太大,以至于影响了听感。但对于去过现场的人来讲,正是这些环境音让我们回想起了现场面对面的感觉,而这些记忆将伴随着这张 LIVE 专被永久珍藏
3️⃣ 不展开聊
今年的好专辑太多了,以至于我只能挑选一些对我意义重大的来讲。当然,以下没有展开讲的部分专辑,会在《摇滚过载》这篇回顾我今年观演的文章中详细体现,敬请期待
《太阳光芒照我心》/ 文兆杰、《间冰期》/ 孤独的利里、Malaka / Ali、《空中飞人》/ 窦靖童、《枯萎颂》/ 王艺灵、《才二十三》/ 方大同、《盆地》/ 郑兴、《蓝心》/ 亚细亚报童、No,no!/ 张醒婵、Charm / Clairo、Now I See the Light / toe、Radical Optimism / Dua Lipa、LUNCH / Billie Eilish、Quattro / Paris Match、《海马森林》/ 表情银行、Pretty Penny Hitomi Tohyama The Best & Rare / 當山瞳、SCIENCE FICTION / 宇多田光、東京と香港の夜 / Science Noodles、Tyla / Tyla
对了,24 年没有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国摇专辑,因为今年是演出大年,乐队都在忙着巡演。看现场到过瘾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慢下脚步,继续创作
🎼 一些自制歌单
前三张歌单的形式还是和去年一样,有些今年又新增了一些歌曲
① 年度歌单:2024 剪藏
② 出游歌单:不要停止我的旅行
③ 圣诞歌单:Merry Christmas
④ 后朋(阴暗摇滚)歌单:后马厂在下坠
⑤ 后摇歌单:器乐、放克与后摇
后两张是今年刚做的摇滚歌单,比较个人口味,可以听听看我在情绪波动的时候都会听些什么。它们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受今年的两个音乐节的影响 —— 河流音乐节和越位音乐节,详见 这里
看完 YĪN YĪN 出场,朋友们纷纷表示感谢,因为我的坚持让大家看到了今年最棒的现场。我说,要谢就谢周杨吧;又思索了一会,我说,明年的越位音乐节大家也一定要一起去看,开两辆车
今年的音乐旅程快要告一段落,明年我们还会继续和大家分享一路上的经历和那些难忘的时刻。今年收官!
👀 最后,欢迎分享你的歌单,欢迎聊聊今年给你印象深刻的歌曲是什么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Apple Music 发布 Replay 2024,聊聊我的 2024 音乐之旅
🔗 2024 个人歌单剪藏:Apple Music
2024 已近尾声,国外音乐流媒体网站即将开始推出「年终盘点」,Apple Music 今年也进入了第一批。和去年相比,今年的 Replay 在 UI 上做了一定调整,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统计维度和对比信息。一起聊聊我的这一年吧
👀 简单回顾
2024 我主力使用的音乐流媒体软件是 Apple Music,总共聆听 67965 分钟(约 47 天),收听了 1532 位艺人、5039 首歌曲,最爱的歌手是赵雷、最常听的专辑是赵雷的《没有信号 LIVE》、最爱歌曲是赵雷的《玛丽》
这一年,我常听的而音乐风格有国语流行、另类音乐、摇滚、流行乐、民谣等。我的每月最爱艺人有赵雷、Taylor Swift、声音碎片、声音玩具、万能青年旅店、陈奕迅等
此外,我最常听的歌单 / 电台前三名分别是:《我的最爱电台》(27969 分钟)、《2024 剪藏》(5518 分钟)、《不要停止我的旅行》(3932 分钟)
🎧 听音设备的变化
今年倒是没有新购入什么新的、属于自己的听音设备,想要给真力 G One 配一个 F One 低音炮的计划也没有实施
但这一切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我今年下班后晚上外出太频繁,无论是看演出还是社交,都有更加专业的设备满足我的听歌需要。即今年新增了主要的听音场景,介绍一下我今年的场景:
① 愉快宅家:使用真力 G One 配合 MacBook Pro 或宝碟黑胶唱机放歌
② 办公室摸鱼:使用 AirPods Pro + EarPods 放歌
③ 坐车:今年除了自己的车外,也坐了不少别的车,体验了如蔚来、特斯拉、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车型的音响。主观认为奔驰柏林之声和蔚来杜比全景声拔得头筹
④ 演出现场:今年是我疯狂看演出的一年,常常去音乐节和 Livehouse 面对面感受音乐。最爱的是 1701 LIVEHOUSE,他们的设备清单见 这里
⑤ 酒吧(民谣、爵士等):音乐酒吧是我没有演出看的时候,和朋友们聚会的根据地。在这里,我们通常使用 Bose 或 JBL 音响来聆听音乐。偶尔也会去朋友的工作室相聚,但忘记看设备型号了
可以看到,今年我的听音场景更加多样,听歌感受也更为丰富。同时,晚上宅家的时间远不如去年,因而没有选择继续升级书房的听音设备
🎼 聊聊印象深刻的专辑
1️⃣ Mount Matsu / YĪN YĪN
我和 YĪN YĪN 的缘分,比想象中更加妙不可言,从第一次听他们的歌到与他们面对面用英文交流,只用了不到一年
知道 YĪN YĪN 是因为在 HOPICO 的一期节目中,周杨推荐了乐队今年发行的新专辑 Mount Matsu,他着重推荐了其中的一首歌 Pia Dance,它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这张专辑中我最爱的歌曲
后来我把 Pia Dance 放在了自己的旅行歌单,在每次旅行回程最难熬的深夜高速上,这首歌都会陪伴我们,给我打一针鸡血。年中 Fuji Rock,自己只能看看 Amazon 的直播,结果刚好看到 YĪN YĪN 绝赞的演出、致敬了坂本龙一,以及他们通过「注音」发言稿用日语和观众交流的画面
他们真的很用心,无论是做音乐还是办演出,于是我买了一张 Mount Matsu 的黑胶唱片,没事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听听。通过这样的方式,身边的人也喜欢上了 YĪN YĪN,知道了器乐摇滚的好
再后来,夏天过去了,得知 YĪN YĪN 要来南京巡演了,当即拿下两张预售票。没想到因为场地太大 + 好演出撞车,预售票一直卖不完,让我有些担心。好在一切顺利,我没想到能够这么快看到他们的演出;更加没想到因为喜欢收藏唱片,获得了和他们面对面签名聊天的机会
YĪN YĪN 的音乐以合成器和放克为主,乐队还配上鼓、吉他和贝斯,为我们带来了充满了东(南)亚元素的音乐风格。听他们的音乐,你会感到 chill、发自内心的快乐、甚至想 Swing Dance
他们的现场有多好,我会在未来流媒体周报和大家详聊。Mount Matsu 除了带来无与伦比的音乐震撼之外,它还告诉我:你热爱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当时机成熟、缘分到来,我们注定会相见!
2️⃣《没有信号 LIVE》/ 赵雷
虽然这两年听了很多独立、前卫的音乐,但赵雷对我而言是 Bug 一般的存在:每年都觉得自己没怎么听,但一到年底看榜单,这个男人就会出现在 TOP 1 的位置
而上个月周五发行的《没有信号 LIVE》彻底助推并巩固了这一地位,它是赵雷今年巡演「没有信号」的官方现场录音专辑。第一首歌《开往北京的火车》响起的时候,我想到了今年春天的郑州,自己在现场
「没有信号」是我们今年看的第一场演出,没有抢到南京场一度让我很失落,还好在郑州圆梦。买到票后,毅然决然地自驾前往郑州,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明年就是我听赵雷十周年,十年来他的每首歌,发行的没发行的,我都如数家珍。《南方姑娘》是我最早听的一批民谣,《理想》让我走出最黑暗的时期、重拾勇气,《少年锦时》是这十年最诗意的写照。今年美好到不真实的时刻太多,而「没有信号」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这张现场专辑发布后,很多朋友问我,演唱会只唱了这些歌吗?我说当然不是,专辑只是收录了一部分,其中缺失了我觉得弦乐和笛子编得相当不错的《玛丽》和《少年锦时》。但好在,《不能自主》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发布了
还有朋友和我交流的时候说,LIVE 专收录现场环境声和观众声太大,以至于影响了听感。但对于去过现场的人来讲,正是这些环境音让我们回想起了现场面对面的感觉,而这些记忆将伴随着这张 LIVE 专被永久珍藏
3️⃣ 不展开聊
今年的好专辑太多了,以至于我只能挑选一些对我意义重大的来讲。当然,以下没有展开讲的部分专辑,会在《摇滚过载》这篇回顾我今年观演的文章中详细体现,敬请期待
《太阳光芒照我心》/ 文兆杰、《间冰期》/ 孤独的利里、Malaka / Ali、《空中飞人》/ 窦靖童、《枯萎颂》/ 王艺灵、《才二十三》/ 方大同、《盆地》/ 郑兴、《蓝心》/ 亚细亚报童、No,no!/ 张醒婵、Charm / Clairo、Now I See the Light / toe、Radical Optimism / Dua Lipa、LUNCH / Billie Eilish、Quattro / Paris Match、《海马森林》/ 表情银行、Pretty Penny Hitomi Tohyama The Best & Rare / 當山瞳、SCIENCE FICTION / 宇多田光、東京と香港の夜 / Science Noodles、Tyla / Tyla
对了,24 年没有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国摇专辑,因为今年是演出大年,乐队都在忙着巡演。看现场到过瘾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慢下脚步,继续创作
🎼 一些自制歌单
前三张歌单的形式还是和去年一样,有些今年又新增了一些歌曲
① 年度歌单:2024 剪藏
② 出游歌单:不要停止我的旅行
③ 圣诞歌单:Merry Christmas
④ 后朋(阴暗摇滚)歌单:后马厂在下坠
⑤ 后摇歌单:器乐、放克与后摇
后两张是今年刚做的摇滚歌单,比较个人口味,可以听听看我在情绪波动的时候都会听些什么。它们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受今年的两个音乐节的影响 —— 河流音乐节和越位音乐节,详见 这里
看完 YĪN YĪN 出场,朋友们纷纷表示感谢,因为我的坚持让大家看到了今年最棒的现场。我说,要谢就谢周杨吧;又思索了一会,我说,明年的越位音乐节大家也一定要一起去看,开两辆车
今年的音乐旅程快要告一段落,明年我们还会继续和大家分享一路上的经历和那些难忘的时刻。今年收官!
👀 最后,欢迎分享你的歌单,欢迎聊聊今年给你印象深刻的歌曲是什么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22❤9🎅3
#macOS #APP #碎碎念 #years
🧠 Setapp 发布 Mac Apps 2024 年度报告
🔗:Web
🧑💻 不同于去年十月中旬就发布,今年 Setapp 的「年度报告」来了晚了一些。和之前不太一样的是,他们抽样的对象从用户变为全体参与 Setapp 的 Developer。共有来自 32 个国家的 419 位开发者参与了调查,大多为男性、一人公司
📃 这份报告调研的内容主要有:
🔹 开发者们的基本信息和开发方向
🔹 对 App Store、第三方侧载、visionOS 开发的看法
🔹 在当前分发渠道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和挑战是什么
🔹 软件营销后的利润率和增长率如何
🔹 常用的开发套件以及开发感受
🔹 对 AI / ML 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
💬 最后报告统计出了这些结果:
🔸 开发者大多为 30 岁以上男性,一人公司。生产力、开发、创意方向位居前三
🔸 只有 2 成开发者仅上架 Mac App Store / 有适配 visionOS 的打算,约 1/3 的开发者对第三方侧载感兴趣
🔸 在分发过程中,应用发现、市场营销和获客是开发者们公认的三大难题
🔸 据统计,非 Mac App Store 分发的应用,在营收方面更有优势
🔸 常用的三大开发套件为 AppKit、SwiftUI 和 Electron,SwiftUl 体验大多良好,且广泛用于跨平台开发
🔸 超过半数开发者正在或有意为应用加入 AI / ML 支持,旨在实现自动化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大家热情高涨
🔸 展望未来,大多开发者计划继续改善软件体验、推出大版本更新、发布新应用等
🧑🏻💻 根据调查样本,这份报告也可以称为「不完全独立开发者」统计报告。阅读这份报告,让我和开发者们站在同一视角,看到了他们眼中关注的事情
🤖 可以看到,随着 AI 尤其是生成式应用的飞速发展,开发者们十分重视引入 AI 改善用户体验这件事。一年前我们很难想象,借助 Cursor 这样的工具,即便你没有太多编程经验,也可以开发出自己的工作流
👓 而 Apple Vision Pro 和 visionOS 发布许久,却并没有获得开发市场的青睐。一方面该产品定位过高,导致开发和获客都有一定的门槛;另一方面,目前生态体系不健全,用户也没有不得不买的「杀手级场景」
💡 开发者一直是自留地高度重视的读者群体,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免费为国内外开发者提供宣传平台,也把更好的产品介绍给大家。我们建立了以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为主的伙伴群聊,还在 Apptisan 和 独立开发者故事 两个专栏持续跟进独立开发者和他们的故事
💬 最后,如果你有不错的产品想要被更多人发现,欢迎通过 @newlearner_pm_bot 联系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女性独立开发者的身影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Setapp 发布 Mac Apps 2024 年度报告
🔗:Web
📃 这份报告调研的内容主要有:
💬 最后报告统计出了这些结果:
🧑🏻💻 根据调查样本,这份报告也可以称为「不完全独立开发者」统计报告。阅读这份报告,让我和开发者们站在同一视角,看到了他们眼中关注的事情
🤖 可以看到,随着 AI 尤其是生成式应用的飞速发展,开发者们十分重视引入 AI 改善用户体验这件事。一年前我们很难想象,借助 Cursor 这样的工具,即便你没有太多编程经验,也可以开发出自己的工作流
👓 而 Apple Vision Pro 和 visionOS 发布许久,却并没有获得开发市场的青睐。一方面该产品定位过高,导致开发和获客都有一定的门槛;另一方面,目前生态体系不健全,用户也没有不得不买的「杀手级场景」
💡 开发者一直是自留地高度重视的读者群体,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免费为国内外开发者提供宣传平台,也把更好的产品介绍给大家。我们建立了以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为主的伙伴群聊,还在 Apptisan 和 独立开发者故事 两个专栏持续跟进独立开发者和他们的故事
💬 最后,如果你有不错的产品想要被更多人发现,欢迎通过 @newlearner_pm_bot 联系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女性独立开发者的身影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6👍2
#years #Music #碎碎念
🎸 摇滚过载 —— 记我的 2024 观演之旅
🔗:Web
📝 文章概述
- 缘起
- 三月:赵雷、缺省
- 四月:徐州「上口游樂会」
- 五月:泰州芒禾音乐节
- 六月:疯医、椿、连岛音乐节
- 七月:声音碎片、发光曲线、秘密行动、MYY.
- 八月:小霞、Nova Heart
- 九月:扬州瓜州音乐节、犬儒、声无哀乐
- 十月:本能实业、丢莱卡、河流音乐节
- 十一月:景德镇文艺复兴、陶喆
- 十二月:YĪN YĪN、周云蓬
- 过载之后
💪🏻 2024 年快要过完了,11 月初我从河流音乐节回来的时候,有许多感慨。当时和大家约定好,年底写一篇文章聊聊我今年的观演经历,名字就叫《摇滚过载》
数不清今年去了多少音乐现场,可以说我们今年的旅行计划,几乎都是围绕「看演出」来制定的。自己的年度精神「顺流而下」,也是在一次 Livehouse 观演中感悟。「看演出」是我和世界建立新联系的渠道,是点亮心中思考的镜子,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快乐源泉
📷 今年也用许多文字、照片、视频及时记录下了这些时刻,自留地流媒体周报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平台。我给这篇文章的定位,是把过去写下的东西「连点成线」,适当加以延伸,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我的「24 音乐之旅」
即便每周都会在流媒体周报记录,但将它们串联起来的难度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是一篇「流水账」,也是我写给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看的文字,因而不奢求各位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我的心情
💡 去年我说:摇滚乐是让我支棱起来的重要力量,今年我就通过真金实银支持演出现场这样的方式,让「摇滚过载」,让 24 年成为「丰盛」的一年。通过音乐,我们与乐队、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我们试图通过矫枉过正的方式疗愈伤口、抵抗虚无。过载之后,我想我做到了这一切
这一年,我变得更加自信,精进了自己的美学理念、生活方式和其他价值观。我不再害怕做出决策,而且有很强的执行力去完成它。我向身边的朋友们兜售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家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一同成长。这些都是音乐在精神世界之外,带给我的实质性的东西
👀 年初的时候我说:2023 年过得很充实,但同时也很辛苦。希望自己在 2024 年不断「向外探索」的同时,也可以慢下脚步「向内生长」。但是我并没有做到放慢脚步,而是用一种「过载」的方式,加速并强化了这一切
我不后悔今年度过了这些「过载」的时刻,当我将来走了很远回头看时,一定会感谢有这些时刻、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自己
* 全文共 37K 字,有较多图片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摇滚过载 —— 记我的 2024 观演之旅
🔗:Web
📝 文章概述
- 缘起
- 三月:赵雷、缺省
- 四月:徐州「上口游樂会」
- 五月:泰州芒禾音乐节
- 六月:疯医、椿、连岛音乐节
- 七月:声音碎片、发光曲线、秘密行动、MYY.
- 八月:小霞、Nova Heart
- 九月:扬州瓜州音乐节、犬儒、声无哀乐
- 十月:本能实业、丢莱卡、河流音乐节
- 十一月:景德镇文艺复兴、陶喆
- 十二月:YĪN YĪN、周云蓬
- 过载之后
💪🏻 2024 年快要过完了,11 月初我从河流音乐节回来的时候,有许多感慨。当时和大家约定好,年底写一篇文章聊聊我今年的观演经历,名字就叫《摇滚过载》
数不清今年去了多少音乐现场,可以说我们今年的旅行计划,几乎都是围绕「看演出」来制定的。自己的年度精神「顺流而下」,也是在一次 Livehouse 观演中感悟。「看演出」是我和世界建立新联系的渠道,是点亮心中思考的镜子,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快乐源泉
📷 今年也用许多文字、照片、视频及时记录下了这些时刻,自留地流媒体周报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平台。我给这篇文章的定位,是把过去写下的东西「连点成线」,适当加以延伸,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我的「24 音乐之旅」
即便每周都会在流媒体周报记录,但将它们串联起来的难度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是一篇「流水账」,也是我写给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看的文字,因而不奢求各位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我的心情
💡 去年我说:摇滚乐是让我支棱起来的重要力量,今年我就通过真金实银支持演出现场这样的方式,让「摇滚过载」,让 24 年成为「丰盛」的一年。通过音乐,我们与乐队、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我们试图通过矫枉过正的方式疗愈伤口、抵抗虚无。过载之后,我想我做到了这一切
这一年,我变得更加自信,精进了自己的美学理念、生活方式和其他价值观。我不再害怕做出决策,而且有很强的执行力去完成它。我向身边的朋友们兜售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家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一同成长。这些都是音乐在精神世界之外,带给我的实质性的东西
👀 年初的时候我说:2023 年过得很充实,但同时也很辛苦。希望自己在 2024 年不断「向外探索」的同时,也可以慢下脚步「向内生长」。但是我并没有做到放慢脚步,而是用一种「过载」的方式,加速并强化了这一切
我不后悔今年度过了这些「过载」的时刻,当我将来走了很远回头看时,一定会感谢有这些时刻、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自己
* 全文共 37K 字,有较多图片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6
#years #碎碎念 #buybuybuy #APP
👨🏻💻 个人向 2024 年新购好物 & 软件 / 服务订阅情况盘点
2024 年就要过去,我也通过「摇滚过载」从生活的角度,回顾了一年来的点滴。但我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基还在于消费电子数码相关题材,趁此机会,依然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一年买的好玩意和软件 / 服务订阅情况
📱 新购好物
大多在频道发过,请善用搜索查看详情
- SONY 35mm GM 大师镜头
- PeakDesign 巅峰设计 SLIDE Lite V2 肩带 / CUFF II 腕带
- 若干 Jellycat 玩偶
- 麦当劳 X 富士联名一次性胶片相机 / 2025 月历 / 麦麦对讲机 / 限定玻璃杯 / 限量款联名 Bob 公仔
- 柯达 Daylight 一次性胶片相机
- SONY ECM-B10 枪型麦克风
- Lego 圣诞树 / 千年隼 / 拍立得积木
- Popeye、Magazine B、BRUTUS 等杂志,Links 冰岛摄影集
- 喜爱的黑胶唱片若干张
- 精酿若干,推荐麒麟一番榨秋味和西班牙艾帝达姆
- 文莱沉香手串
- 铝合金画框,装上了万能青年旅店的新海报
不同于去年,今年即便我翻遍了购物软件和相册,也没有找到太多值得一说的好物。回顾这一年的消费,除了外出、观演、吃吃喝喝外,其余大部分都花在了摄影和其他让我获得情绪价值的小玩具上。这一年是「丰盛」的一年,是自我疗愈的一年,也是我消费数码电子产品的小年
23 年基本构建起自己的数码产品基石后,今年我用它们与世界建立连接,写下了自己的摇滚故事,用「顺流而下」的态度和「过载」的精神抵抗了虚无。我做到了 去年 承诺的事情
回头看,我们曾经那么痴迷折腾手机和电脑,如今也都释然了。随着边际效益递减,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再也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因为我们的人生在不断丰富。之前在群里我和 Harvey 讲:事实上,用什么样的工具,只是一个门槛;重要的是拿它做什么事情,和什么样的人建立联系,传递什么样的情感,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Exactly.
今年没有什么新的爱好,主要还是在去年的那些领域不断精进。如果非要说的话,今年我很享受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刻。我们参与了「不插电聚会」,后来又一起在冬天吃火锅唱歌;临近年末,我邀请大家来自己办的「唱片分享会」一起交流,这些都是我的年度时刻。观演之外,音乐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的年度好物还是和摄影有关,它就是今年春天购入的麦当劳 X 富士联名一次性胶片相机,此前 已经详细分享过。我很享受这样开盲盒的倒带体验,在年底又跑到金陵银盐馆和店员交流,买了一个柯达 Daylight 一次性胶片相机,准备用它来记录我的 2025。对了,摄影集今年也还会再做的,我也会单独印一些照片,用来和朋友们交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丰富,作为 J 人的我越来越难以被「种草」,超出我认知和未来规划的好产品并不多见。但可以预见的是,25 年将会是一个游戏大年,我在认真考虑要不要买一个游戏机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此外,我的手机、手表和耳机都到了要换代的时候了,看看 Apple 明年表现如何
去年的愿望单只实现了大师镜头,Genelec F1 低音炮和 Apple Vision Pro 没有能够来到我的身边。前者我在 这里 解释过原因,而 Apple 的头显我也做过很详细的 体验说明,最终决定不买。最后,简单列举一下明年的心愿单:
- Nintendo Switch 2 代和诸多游戏卡带
- iPhone 17 Pro 或 Pro Max
- Apple Watch Series 11
- AirPods Pro 3 代
- 一只可换胶卷的胶片相机(还没考虑好)
如果你对我已经购买的好物有兴趣,欢迎找我咨询~
⚙️ 软件 / 服务订阅
我在 22 年夏天开始用 Notion 统计订阅开销情况,这个数值今年还在不断上涨,主要花在 iCloud 空间以及 ZEABUR(频道 RSS)上了
看到新数值有些吃惊,因为今年我们解散了许多家庭车,包括 Disney Plus、YouTube Premium、Spotify 等等,还被迫把 Netflix 转移到了港区。今年是各大流媒体服务政策收紧的一年,且看且珍惜
由于照片太多,之前的 iCloud 200GB 空间不够用了,只能咬牙上 2TB,支出不小。此外,今年 Telegram 频道网页预览被官方制裁,导致我们的 RSS 也不可用了,还好在 pseudoyu 的帮助下曲线救国,只是对应的 PaaS 服务需要每个月支付一笔费用
今年我的软件和服务订阅存在许多变数,有些是被迫订阅,有些是想要订阅而不能,觉得最值得的一笔依然是 Setapp(甚至有一个位置还没有用,留给未来的 Mac)。我的「赛博家庭」成员大多数是自留地主编,大家也可以寻找熟人一同组队。除了 Notion,大家还可以用 Bobby 等软件管理订阅项
👀 最后,欢迎大家和我分享你今年买的年度好物 / 软件订阅情况,我会在评论区请三位朋友看新年的第一场电影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个人向 2024 年新购好物 & 软件 / 服务订阅情况盘点
2024 年就要过去,我也通过「摇滚过载」从生活的角度,回顾了一年来的点滴。但我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基还在于消费电子数码相关题材,趁此机会,依然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一年买的好玩意和软件 / 服务订阅情况
📱 新购好物
大多在频道发过,请善用搜索查看详情
- SONY 35mm GM 大师镜头
- PeakDesign 巅峰设计 SLIDE Lite V2 肩带 / CUFF II 腕带
- 若干 Jellycat 玩偶
- 麦当劳 X 富士联名一次性胶片相机 / 2025 月历 / 麦麦对讲机 / 限定玻璃杯 / 限量款联名 Bob 公仔
- 柯达 Daylight 一次性胶片相机
- SONY ECM-B10 枪型麦克风
- Lego 圣诞树 / 千年隼 / 拍立得积木
- Popeye、Magazine B、BRUTUS 等杂志,Links 冰岛摄影集
- 喜爱的黑胶唱片若干张
- 精酿若干,推荐麒麟一番榨秋味和西班牙艾帝达姆
- 文莱沉香手串
- 铝合金画框,装上了万能青年旅店的新海报
不同于去年,今年即便我翻遍了购物软件和相册,也没有找到太多值得一说的好物。回顾这一年的消费,除了外出、观演、吃吃喝喝外,其余大部分都花在了摄影和其他让我获得情绪价值的小玩具上。这一年是「丰盛」的一年,是自我疗愈的一年,也是我消费数码电子产品的小年
23 年基本构建起自己的数码产品基石后,今年我用它们与世界建立连接,写下了自己的摇滚故事,用「顺流而下」的态度和「过载」的精神抵抗了虚无。我做到了 去年 承诺的事情
回头看,我们曾经那么痴迷折腾手机和电脑,如今也都释然了。随着边际效益递减,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再也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因为我们的人生在不断丰富。之前在群里我和 Harvey 讲:事实上,用什么样的工具,只是一个门槛;重要的是拿它做什么事情,和什么样的人建立联系,传递什么样的情感,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Exactly.
今年没有什么新的爱好,主要还是在去年的那些领域不断精进。如果非要说的话,今年我很享受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刻。我们参与了「不插电聚会」,后来又一起在冬天吃火锅唱歌;临近年末,我邀请大家来自己办的「唱片分享会」一起交流,这些都是我的年度时刻。观演之外,音乐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
今年的年度好物还是和摄影有关,它就是今年春天购入的麦当劳 X 富士联名一次性胶片相机,此前 已经详细分享过。我很享受这样开盲盒的倒带体验,在年底又跑到金陵银盐馆和店员交流,买了一个柯达 Daylight 一次性胶片相机,准备用它来记录我的 2025。对了,摄影集今年也还会再做的,我也会单独印一些照片,用来和朋友们交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丰富,作为 J 人的我越来越难以被「种草」,超出我认知和未来规划的好产品并不多见。但可以预见的是,25 年将会是一个游戏大年,我在认真考虑要不要买一个游戏机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此外,我的手机、手表和耳机都到了要换代的时候了,看看 Apple 明年表现如何
去年的愿望单只实现了大师镜头,Genelec F1 低音炮和 Apple Vision Pro 没有能够来到我的身边。前者我在 这里 解释过原因,而 Apple 的头显我也做过很详细的 体验说明,最终决定不买。最后,简单列举一下明年的心愿单:
- Nintendo Switch 2 代和诸多游戏卡带
- iPhone 17 Pro 或 Pro Max
- Apple Watch Series 11
- AirPods Pro 3 代
- 一只可换胶卷的胶片相机(还没考虑好)
如果你对我已经购买的好物有兴趣,欢迎找我咨询~
⚙️ 软件 / 服务订阅
我在 22 年夏天开始用 Notion 统计订阅开销情况,这个数值今年还在不断上涨,主要花在 iCloud 空间以及 ZEABUR(频道 RSS)上了
看到新数值有些吃惊,因为今年我们解散了许多家庭车,包括 Disney Plus、YouTube Premium、Spotify 等等,还被迫把 Netflix 转移到了港区。今年是各大流媒体服务政策收紧的一年,且看且珍惜
由于照片太多,之前的 iCloud 200GB 空间不够用了,只能咬牙上 2TB,支出不小。此外,今年 Telegram 频道网页预览被官方制裁,导致我们的 RSS 也不可用了,还好在 pseudoyu 的帮助下曲线救国,只是对应的 PaaS 服务需要每个月支付一笔费用
今年我的软件和服务订阅存在许多变数,有些是被迫订阅,有些是想要订阅而不能,觉得最值得的一笔依然是 Setapp(甚至有一个位置还没有用,留给未来的 Mac)。我的「赛博家庭」成员大多数是自留地主编,大家也可以寻找熟人一同组队。除了 Notion,大家还可以用 Bobby 等软件管理订阅项
👀 最后,欢迎大家和我分享你今年买的年度好物 / 软件订阅情况,我会在评论区请三位朋友看新年的第一场电影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28👍9
#macOS #APP #碎碎念
🕵🏻♂️ 记一次 istat Menus 天气订阅故障及其解决过程
近期肠胃不适,在家中躺了几天,有些好转之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 istat Menus 天气订阅到期不能用了,可我前不久刚刚 renew
🔍 起因
在本月 19 号那一天,我和群友均发现自己的 istat Menus 天气刷新不出来了,打开软件显示软件账号异常。我猜测是他们官方的系统出现了问题,但想了一个坏主意:如果我 renew 试试呢?
结果付钱之后天气还是不可用,也无法在账号哪里看见自己的订阅是不是增加了时长。又过了一两天,天气恢复了正常使用,我也就没再多管
❓ 发现问题
身体恢复了大半后,我在昨天早上发现天气信息再一次无法显示,这次提示我「订阅已到期」。这让我非常气愤,感觉自己的钱打了水漂,于是着手找客服发工单
💬 工单与一连串神奇事件
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① 前往 Bjango 官网发送了工单,说明了自己续费且目前无法使用的情况
② 回复了其收款代理商 Paddle 给我发送的收据邮件,同样说明了情况
结果 Paddle 赶在 Bjango 之前回复了,并发送给我一个 查询网址。在验证邮件后我顺利查到了自己在 19 号支付的那笔订单,并点击了「Get help」和客服机器人反馈了目前的情况
没想到机器人直接给我 refund 了,Paddle 甚至也没有找 Bjango 确认情况,这让我大感意外。退款到手后,我单方面认为 istat Menus 的系统应该恢复正常了,于是又购买了一次天气包,没想到扣款后依然不能成功续期!
于是我又申请了退款
💡 戏剧性的解决
在申请退款后,我决定把这一切都放下,再等一段时间看看,但心里还是堵得慌。这个时候我终于收到了 Bjango 官方的回复,对方说:我们已经帮你恢复了服务,你现在能看到天气信息了吗?
我一刷新,果然好了,让我再次大跌眼镜。istat Menus 你们的自动化究竟是怎么做的,最后居然要靠人工给我恢复;以及我都已经退款了,你们也没有和 Paddle 确认情况,就慷慨地给我恢复了订阅
这两家服务商都好有意思!奉劝国内外的软件经销商和开发者们,千万不要学习他们。我当然也不会做「白嫖怪」,当即进行了付费并回复了 Bjango 的邮件详细说明了前因后果
👀 一些想法
用 istat Menus 好多年了,这个天气也不是非买不可,它就是我的 Menu Bar 上一个偶尔看看的装饰品。但平心而论,一年 15 元并不贵,它也能够调用 Apple 天气等三四家天气供应商的数据,数据汇总让人赏心悦目
由于系统一直没升级,我还在用 istat Menus 6,这一代依然用着他们最为经典的 UI,让我们能够一窥 macOS Big Sur 之前的系统设计语言,这也是我开始接触 macOS 的第一代 UI 设计语言
而 istat Menus 7 大改了 UI,让我一时间有些接受不能。和圆角无关,各种滥用的圆圈设计、别扭的字间行距和其他元素,都让我无法大声赞美这次更新
目前我依然无法知道是不是官方忙于新版本的维护和开发,才造成了这次诡异的订阅不可用事件。但问题最后顺利解决了,就这样吧
📘 关联阅读:
1️⃣ iStat Menu 7:老牌性能监视器更新了
2️⃣ MBP ASS 聊聊系列(三):我如何排布 macOS 顶部菜单栏图标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记一次 istat Menus 天气订阅故障及其解决过程
近期肠胃不适,在家中躺了几天,有些好转之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 istat Menus 天气订阅到期不能用了,可我前不久刚刚 renew
🔍 起因
在本月 19 号那一天,我和群友均发现自己的 istat Menus 天气刷新不出来了,打开软件显示软件账号异常。我猜测是他们官方的系统出现了问题,但想了一个坏主意:如果我 renew 试试呢?
结果付钱之后天气还是不可用,也无法在账号哪里看见自己的订阅是不是增加了时长。又过了一两天,天气恢复了正常使用,我也就没再多管
❓ 发现问题
身体恢复了大半后,我在昨天早上发现天气信息再一次无法显示,这次提示我「订阅已到期」。这让我非常气愤,感觉自己的钱打了水漂,于是着手找客服发工单
💬 工单与一连串神奇事件
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① 前往 Bjango 官网发送了工单,说明了自己续费且目前无法使用的情况
② 回复了其收款代理商 Paddle 给我发送的收据邮件,同样说明了情况
结果 Paddle 赶在 Bjango 之前回复了,并发送给我一个 查询网址。在验证邮件后我顺利查到了自己在 19 号支付的那笔订单,并点击了「Get help」和客服机器人反馈了目前的情况
没想到机器人直接给我 refund 了,Paddle 甚至也没有找 Bjango 确认情况,这让我大感意外。退款到手后,我单方面认为 istat Menus 的系统应该恢复正常了,于是又购买了一次天气包,没想到扣款后依然不能成功续期!
于是我又申请了退款
💡 戏剧性的解决
在申请退款后,我决定把这一切都放下,再等一段时间看看,但心里还是堵得慌。这个时候我终于收到了 Bjango 官方的回复,对方说:我们已经帮你恢复了服务,你现在能看到天气信息了吗?
我一刷新,果然好了,让我再次大跌眼镜。istat Menus 你们的自动化究竟是怎么做的,最后居然要靠人工给我恢复;以及我都已经退款了,你们也没有和 Paddle 确认情况,就慷慨地给我恢复了订阅
这两家服务商都好有意思!奉劝国内外的软件经销商和开发者们,千万不要学习他们。我当然也不会做「白嫖怪」,当即进行了付费并回复了 Bjango 的邮件详细说明了前因后果
👀 一些想法
用 istat Menus 好多年了,这个天气也不是非买不可,它就是我的 Menu Bar 上一个偶尔看看的装饰品。但平心而论,一年 15 元并不贵,它也能够调用 Apple 天气等三四家天气供应商的数据,数据汇总让人赏心悦目
由于系统一直没升级,我还在用 istat Menus 6,这一代依然用着他们最为经典的 UI,让我们能够一窥 macOS Big Sur 之前的系统设计语言,这也是我开始接触 macOS 的第一代 UI 设计语言
而 istat Menus 7 大改了 UI,让我一时间有些接受不能。和圆角无关,各种滥用的圆圈设计、别扭的字间行距和其他元素,都让我无法大声赞美这次更新
目前我依然无法知道是不是官方忙于新版本的维护和开发,才造成了这次诡异的订阅不可用事件。但问题最后顺利解决了,就这样吧
📘 关联阅读:
1️⃣ iStat Menu 7:老牌性能监视器更新了
2️⃣ MBP ASS 聊聊系列(三):我如何排布 macOS 顶部菜单栏图标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2❤2
#Chrome #Browsers #碎碎念
😿 聊聊近期对 Chrome 失望的地方
我用 Chrome 也有一些年了,自从 17 年「独立冲浪」以来,它就一直陪伴我浏览网页。这么多年以来,它一直无功无过,虽然没有各种炫酷的新功能和 AI,但胜在万金油不出错,除了每次更新偷偷加 flag 选项让人防不胜防
但自从今年以来,Chrome 无论在产品还是发展路线方面,都让人感到意外。在和群友和自留地伙伴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有类似的感受,于是决定写一篇推送简单聊聊
😡 失望的地方
1️⃣ 偷偷安装 macOS PWA 应用
不知道哪个版本更新后,我的 macOS 启动台中多了一连串 PWA 应用,有 Twitter(真的叫这个)、Spotify 等等。需要在 Chrome 手动前往
2️⃣ 打开您的个人资料时出了点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多次在关闭全部 Chrome 窗口、但未退出 Chrome 的情况下,再新建浏览器窗口,遇到了「打开您的个人资料时出了点问题,部分功能可能无法使用」的弹窗
我的做法是重启 Chrome,否则 Google 账号等将不会保持登录状态。虽然不是每次都会触发,但是遇到了之后十分烦扰。欢迎大家和我分享一下对应的解决方法
3️⃣ 从 6 月开始,移除对 Manifest V2 扩展程序的支持
可以从 官方公告 进一步了解这一点,在某次更新中,官方首次在稳定版开始禁用不受支持的插件,诸如 Tampermonkey、uBlock Origin、Proxy SwitchyOmega 等常用插件都受到了一些影响
目前,你可以在扩展程序页面手动选择启用这些不受支持的插件,并延长使用时间至 6 月。此后,官方会强制下载和禁用这些 V2 插件。虽然到时候大概率有一些旁门左道可以绕开这个限制,但切切实实影响到了我的日常使用
4️⃣ 大家的说法
自留地伙伴表示,自己做的插件扩展因为没有使用 Manifest V3 而不再被优先推荐; V2EX 的网友在「本地网络」中发现 Chrome 大量残留设置;网友 Rob Isaac 控诉 Google 偷偷为他的 Chromebook 安装了屏幕内容训练机器视觉模型的扩展,导致电脑发热无比......
无论事实到底是什么,不好的体验和负面的情绪已经摆在台面上,或许是时候要找一个替代品了
💡 寻找替代品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因此大概率会在 V3 全面启用前夕再更换浏览器。大致想了想,比较麻烦的地方主要在于个人信息、密码和书签的迁移,欢迎大家和我分享你跨浏览器平台迁移的方法
Chromium 系暂时应该不会考虑了,Arc 未来维护也是个问题,Dia 因为系统版本低暂时还不能用。鉴于此,希望得到大家心目中好用的浏览器推荐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聊聊近期对 Chrome 失望的地方
我用 Chrome 也有一些年了,自从 17 年「独立冲浪」以来,它就一直陪伴我浏览网页。这么多年以来,它一直无功无过,虽然没有各种炫酷的新功能和 AI,但胜在万金油不出错,除了每次更新偷偷加 flag 选项让人防不胜防
但自从今年以来,Chrome 无论在产品还是发展路线方面,都让人感到意外。在和群友和自留地伙伴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有类似的感受,于是决定写一篇推送简单聊聊
😡 失望的地方
1️⃣ 偷偷安装 macOS PWA 应用
不知道哪个版本更新后,我的 macOS 启动台中多了一连串 PWA 应用,有 Twitter(真的叫这个)、Spotify 等等。需要在 Chrome 手动前往
chrome://apps
去将它们卸载2️⃣ 打开您的个人资料时出了点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多次在关闭全部 Chrome 窗口、但未退出 Chrome 的情况下,再新建浏览器窗口,遇到了「打开您的个人资料时出了点问题,部分功能可能无法使用」的弹窗
我的做法是重启 Chrome,否则 Google 账号等将不会保持登录状态。虽然不是每次都会触发,但是遇到了之后十分烦扰。欢迎大家和我分享一下对应的解决方法
3️⃣ 从 6 月开始,移除对 Manifest V2 扩展程序的支持
可以从 官方公告 进一步了解这一点,在某次更新中,官方首次在稳定版开始禁用不受支持的插件,诸如 Tampermonkey、uBlock Origin、Proxy SwitchyOmega 等常用插件都受到了一些影响
目前,你可以在扩展程序页面手动选择启用这些不受支持的插件,并延长使用时间至 6 月。此后,官方会强制下载和禁用这些 V2 插件。虽然到时候大概率有一些旁门左道可以绕开这个限制,但切切实实影响到了我的日常使用
4️⃣ 大家的说法
自留地伙伴表示,自己做的插件扩展因为没有使用 Manifest V3 而不再被优先推荐; V2EX 的网友在「本地网络」中发现 Chrome 大量残留设置;网友 Rob Isaac 控诉 Google 偷偷为他的 Chromebook 安装了屏幕内容训练机器视觉模型的扩展,导致电脑发热无比......
无论事实到底是什么,不好的体验和负面的情绪已经摆在台面上,或许是时候要找一个替代品了
💡 寻找替代品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因此大概率会在 V3 全面启用前夕再更换浏览器。大致想了想,比较麻烦的地方主要在于个人信息、密码和书签的迁移,欢迎大家和我分享你跨浏览器平台迁移的方法
Chromium 系暂时应该不会考虑了,Arc 未来维护也是个问题,Dia 因为系统版本低暂时还不能用。鉴于此,希望得到大家心目中好用的浏览器推荐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3❤7👍3
#months #days
早上好☀️,今天是 2025 年 6 月的第一天,儿童节快乐 xD(for 所有主编和读者)
🎉 转眼间频道已经五年又九个半月了,喜迎近 58300+ 订阅,感谢各位的关注和转发!
六月值得关注的日子: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 芒种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6月8日:世界海洋日
6月15日:父亲节
6月21日:夏至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
👨🏻💻 上个月是媒体的忙季,国内手机厂商发布会接二连三,微软、Google 相继召开盛会,台北电脑展顺利举办,相机圈新品层出不穷,Nintendo Switch 2 也正式开启预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富士的半格胶片味数码相机和 DJI Mavic 4 Pro
🛒 今年的 618 没有具体想买的东西,倒是为接下来的夏天安排好了几场演出和旅行的计划。去年设立的 愿望清单 ,在 618 已经实现了第一个 —— 一台 Nintendo Switch 2。没有畅玩游戏的人生,在我看来差了点意思,所以在这个年纪想要弥补这一点
🍎 每年六月都和大家一起观看 WWDC 大会,我对今年的大会不抱有任何期待,但它大概率和我息息相关,因为今年是我的「设备大更新年」。Apple 究竟能否走出尾大不掉的困局,还是任其浮沉,让我们拭目以待
🚗 五月也是近几年我最为舒适的一个月:在自驾南太行的几天仿佛回到了高考后那个无忧无虑、心中不装任何事的暑假;在我的二十多岁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越位」,恰好也去杭州感受了 Offside 越位音乐节;安溥、1701 节相继定档,2025 年美好的夏天正拉开帷幕,一切恰如其时
金色五月终会逝去,但优雅的诗句却能让这束阳光存续。诗歌长在,生命不朽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早上好☀️,今天是 2025 年 6 月的第一天,儿童节快乐 xD(for 所有主编和读者)
🎉 转眼间频道已经五年又九个半月了,喜迎近 58300+ 订阅,感谢各位的关注和转发!
六月值得关注的日子: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 芒种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6月8日:世界海洋日
6月15日:父亲节
6月21日:夏至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
👨🏻💻 上个月是媒体的忙季,国内手机厂商发布会接二连三,微软、Google 相继召开盛会,台北电脑展顺利举办,相机圈新品层出不穷,Nintendo Switch 2 也正式开启预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富士的半格胶片味数码相机和 DJI Mavic 4 Pro
🛒 今年的 618 没有具体想买的东西,倒是为接下来的夏天安排好了几场演出和旅行的计划。去年设立的 愿望清单 ,在 618 已经实现了第一个 —— 一台 Nintendo Switch 2。没有畅玩游戏的人生,在我看来差了点意思,所以在这个年纪想要弥补这一点
🍎 每年六月都和大家一起观看 WWDC 大会,我对今年的大会不抱有任何期待,但它大概率和我息息相关,因为今年是我的「设备大更新年」。Apple 究竟能否走出尾大不掉的困局,还是任其浮沉,让我们拭目以待
🚗 五月也是近几年我最为舒适的一个月:在自驾南太行的几天仿佛回到了高考后那个无忧无虑、心中不装任何事的暑假;在我的二十多岁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越位」,恰好也去杭州感受了 Offside 越位音乐节;安溥、1701 节相继定档,2025 年美好的夏天正拉开帷幕,一切恰如其时
我怎能够把你来比拟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金色五月终会逝去,但优雅的诗句却能让这束阳光存续。诗歌长在,生命不朽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1👍5
#APP #碎碎念
📖 前辈 Pocket 一路走好,本地稍后读「正年轻」
▎ 告别 Pocket,并不是纪念终结,而是迎接一个更可控、更私密、更贴合自我需求的本地化稍后读时代。
✍️ 序
这是一篇迟了好久的文章,用来「缅怀」稍后读类产品的前辈 -- Pocket。
Pocket 是今年第二个关停的在线稍后读服务,作为一个类稍后读产品的开发者,借此机会聊聊在线稍后读的一些问题。
❇️ 开篇
如果你熟悉稍后读(Read It Later)服务,那么一定绕不开 Pocket 这个名字,作为稍后读的鼻祖级产品,它也是我在开发简悦之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稍后读工具。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Pocket 将于 2025 年 7 月 8 日关停。
从我开发简悦 2.0 的稍后读功能开始,就预见了这种在线服务最终会走向终结。Pocket 的退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只是早晚而已。
这一次,我们先从 Pocket 的前世今生谈起。
📘 Read It Later:你可能不熟悉的老朋友
「Read It Later」这个术语,在 IT 圈里几乎就是「稍后读」的代名词。但你可能不知道,Read It Later 正是 Pocket 的前身。
没错,大名鼎鼎的稍后读本尊就是 Pocket,就像电动车之于特斯拉,智能手机之于 iPhone 一样,它定义了一个时代。
🕰 Pocket 简史
2007 年,Nate Weiner 发布 Read It Later,最初仅限电脑使用,允许用户保存网页离线阅读。
2012 年 4 月,Read It Later 更名为 Pocket,同时将原本的付费服务转为免费,用户数量激增。
2012 年 11 月,Pocket 开放新版 API,极大地方便了第三方应用的整合,用户可更流畅地通过其他应用保存内容至 Pocket,开发者也能更轻松地在 iOS 和 Mac 环境下开发相关功能。
2013 年,Pocket 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 50 个最佳 Android 应用之一,声名鹊起。
2015 年,Pocket 累计拥有 2000 万注册用户,保存了 20 亿篇文章和视频,仅靠 20 人的团队支撑,展现了惊人的高效运营能力。
2017 年 2 月,被 Mozilla 收购,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2025 年 5 月,Mozilla 宣布 Pocket 将于 2025 年 7 月 8 日 正式关闭服务。
❓ 在线稍后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Pocket 并不是第一个关停的在线稍后读产品,甚至在 2025 年,它都不是第一个,在此之前是 Omnivore(一个主打开源的在线稍后读产品)
无论是 Pocket、之前的 Omnivore,甚至再之前的某绿色产品(此产品目前尚未关停),无不揭示了一个事实:在线稍后读并非一门「好生意」。
前几年「逃离」某绿色产品的事件起因:它不断地诠释着 VIP、VVIP、VVVIP 的付费模式。
而这次关停的 Pocket,也在官方声明中隐晦地说明了关停原因之一:
这段话无疑暗示了资金与资源投入的困境。
🧱 本质上,在线稍后读只是「仓储服务」
在线稍后读,本质上就是一个内容仓储服务,和网盘没有本质区别。问题在于:网盘这类产品,从来都不是小公司能玩的。
随着用户量增加,服务方需要不断扩大存储容量和带宽支出 → 成本上升 → 涨价 → 用户流失 → 盈利困难 → 恶性循环。
某绿色产品正是这个路线的活教材。
❓ 稍后读 = 稍后不读?
自从 Pocket 宣布关停之后,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关于「稍后读 = 稍后不读」的讨论,甚至「稍后读消亡论」一度甚嚣尘上。
但在我看来,稍后读并不会消亡。真正面临终局的,可能只是「在线稍后读」这类集中式的、依赖平台存续的形态。
借用某位大佬的一句名言,接下来会是「稍后读的下半场」。
🧠 稍后读,其实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当你持续使用稍后读工具进行收集时,时间一长,就会逐渐构建出一个以你兴趣和需求为核心的内容集合。这个集合,其实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我并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概念。早在 2021 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本地存储 + 线上获取:我的个人数据库建构路径》,其中详细介绍了我的实践方法(这里就不再展开赘述)。
🔮 稍后读的下一站:AI 驱动的本地个人知识库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遇到问题时,不再打开搜索引擎,而是查询你自己的知识库。它不仅能更快地返回答案,还能提供与你语境高度契合的信息——因为这些内容,本来就是你选中的、你构建的。
进一步想象,如果你的搜索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关键词检索,而是像 ChatGPT 一样,以自然语言对话的形式提问:「请帮我归纳一下我收藏的关于 xxx 的观点。」
这时,你的个人大模型就会在你自己的数据库中完成语义检索,并用你熟悉的语言,整理出答案。
简悦这几年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联动」,比如第一个下载量超过 10K 的阅读助手、方便将简悦稍后读(标注)合并导出的 RAG 插件、基于简悦零代码打造你的个人专属 AI 本地 LLM 知识库、支持 MCP 协议 等诸多尝试。
🧩 为什么是「本地」稍后读 + AI?
确实,在线稍后读服务也可以接入 AI。但当我们从长期性与可控性的视角来看,本地的优势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1️⃣ 更强的数据主权与隐私控制
在线服务的数据结构、内容处理、甚至 AI 调用,全部运行在对方的服务端,天然不透明,且长期受制于服务方意志。
而本地方案的数据完全由用户掌控,无论是存储格式、模型部署,甚至是否联网,用户都可以自由定义。
2️⃣ 可持续、不受限的长期可用性
线上服务一旦停止(就像 Pocket、Omnivore),用户构建的知识系统瞬间断裂,AI 也随之失效。
但本地稍后读结合本地大模型,不依赖任何第三方平台,具备天然的长期可用性,特别适合想构建「数字花园」或「知识资产」的用户。
3️⃣ 无平台锁定,避免数据孤岛
在线服务通常封闭数据结构或强制使用专属 API,而简悦等本地工具强调 Markdown / HTML 等开放格式,可轻松导入到 Notion / Obsidian / Logseq 等工具,进而与 AI 工具更高效协同。
4️⃣ 更高效的模型定制能力
在线 AI 模型无法真正了解你的偏好与数据上下文。
而当你使用本地 LLM 搭配你自己构建的本地数据库(如含标注的内容、沉淀的笔记等),可以进一步训练 / 微调成真正的「你自己的 GPT」。
📍 写在最后
稍后读的时代远未结束,它只是脱离了中心化平台的路径,回归到了每一位用户真正的掌控中。
告别 Pocket,并不是纪念终结,而是迎接一个更可控、更私密、更贴合自我需求的本地化稍后读时代。
当我们将注意力从平台转向个人,从工具转向体系——你会发现,真正值得保存的,从来不是文章本身,而是你筛选、标注、整理、吸收的整个过程。
愿每一位构建本地知识库的你,都能成为自己信息世界的主宰。正年轻的我们,本地(稍后读)继续读。
原文首发于 简悦 - SimpRead,简悦于 2017年6月1日 发布,八周年,现特价 8 元,截至到 6月20日(最后三天),目前在 Newlearnerの自留地 促销。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前辈 Pocket 一路走好,本地稍后读「正年轻」
▎ 告别 Pocket,并不是纪念终结,而是迎接一个更可控、更私密、更贴合自我需求的本地化稍后读时代。
✍️ 序
这是一篇迟了好久的文章,用来「缅怀」稍后读类产品的前辈 -- Pocket。
Pocket 是今年第二个关停的在线稍后读服务,作为一个类稍后读产品的开发者,借此机会聊聊在线稍后读的一些问题。
❇️ 开篇
如果你熟悉稍后读(Read It Later)服务,那么一定绕不开 Pocket 这个名字,作为稍后读的鼻祖级产品,它也是我在开发简悦之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稍后读工具。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Pocket 将于 2025 年 7 月 8 日关停。
从我开发简悦 2.0 的稍后读功能开始,就预见了这种在线服务最终会走向终结。Pocket 的退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只是早晚而已。
这一次,我们先从 Pocket 的前世今生谈起。
📘 Read It Later:你可能不熟悉的老朋友
「Read It Later」这个术语,在 IT 圈里几乎就是「稍后读」的代名词。但你可能不知道,Read It Later 正是 Pocket 的前身。
没错,大名鼎鼎的稍后读本尊就是 Pocket,就像电动车之于特斯拉,智能手机之于 iPhone 一样,它定义了一个时代。
🕰 Pocket 简史
2007 年,Nate Weiner 发布 Read It Later,最初仅限电脑使用,允许用户保存网页离线阅读。
2012 年 4 月,Read It Later 更名为 Pocket,同时将原本的付费服务转为免费,用户数量激增。
2012 年 11 月,Pocket 开放新版 API,极大地方便了第三方应用的整合,用户可更流畅地通过其他应用保存内容至 Pocket,开发者也能更轻松地在 iOS 和 Mac 环境下开发相关功能。
2013 年,Pocket 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 50 个最佳 Android 应用之一,声名鹊起。
2015 年,Pocket 累计拥有 2000 万注册用户,保存了 20 亿篇文章和视频,仅靠 20 人的团队支撑,展现了惊人的高效运营能力。
2017 年 2 月,被 Mozilla 收购,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2025 年 5 月,Mozilla 宣布 Pocket 将于 2025 年 7 月 8 日 正式关闭服务。
❓ 在线稍后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Pocket 并不是第一个关停的在线稍后读产品,甚至在 2025 年,它都不是第一个,在此之前是 Omnivore(一个主打开源的在线稍后读产品)
无论是 Pocket、之前的 Omnivore,甚至再之前的某绿色产品(此产品目前尚未关停),无不揭示了一个事实:在线稍后读并非一门「好生意」。
前几年「逃离」某绿色产品的事件起因:它不断地诠释着 VIP、VVIP、VVVIP 的付费模式。
而这次关停的 Pocket,也在官方声明中隐晦地说明了关停原因之一:
Firefox is the only major browser not backed by a billionaire and our independence shapes everything we build. This independence allows us to prioritize building products and tools, which shape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better. And it means we have to be intentional about where we invest our time and resources so we can make the biggest impact.
这段话无疑暗示了资金与资源投入的困境。
🧱 本质上,在线稍后读只是「仓储服务」
在线稍后读,本质上就是一个内容仓储服务,和网盘没有本质区别。问题在于:网盘这类产品,从来都不是小公司能玩的。
随着用户量增加,服务方需要不断扩大存储容量和带宽支出 → 成本上升 → 涨价 → 用户流失 → 盈利困难 → 恶性循环。
某绿色产品正是这个路线的活教材。
❓ 稍后读 = 稍后不读?
自从 Pocket 宣布关停之后,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关于「稍后读 = 稍后不读」的讨论,甚至「稍后读消亡论」一度甚嚣尘上。
但在我看来,稍后读并不会消亡。真正面临终局的,可能只是「在线稍后读」这类集中式的、依赖平台存续的形态。
借用某位大佬的一句名言,接下来会是「稍后读的下半场」。
🧠 稍后读,其实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当你持续使用稍后读工具进行收集时,时间一长,就会逐渐构建出一个以你兴趣和需求为核心的内容集合。这个集合,其实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我并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概念。早在 2021 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本地存储 + 线上获取:我的个人数据库建构路径》,其中详细介绍了我的实践方法(这里就不再展开赘述)。
🔮 稍后读的下一站:AI 驱动的本地个人知识库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你遇到问题时,不再打开搜索引擎,而是查询你自己的知识库。它不仅能更快地返回答案,还能提供与你语境高度契合的信息——因为这些内容,本来就是你选中的、你构建的。
进一步想象,如果你的搜索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关键词检索,而是像 ChatGPT 一样,以自然语言对话的形式提问:「请帮我归纳一下我收藏的关于 xxx 的观点。」
这时,你的个人大模型就会在你自己的数据库中完成语义检索,并用你熟悉的语言,整理出答案。
简悦这几年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联动」,比如第一个下载量超过 10K 的阅读助手、方便将简悦稍后读(标注)合并导出的 RAG 插件、基于简悦零代码打造你的个人专属 AI 本地 LLM 知识库、支持 MCP 协议 等诸多尝试。
🧩 为什么是「本地」稍后读 + AI?
确实,在线稍后读服务也可以接入 AI。但当我们从长期性与可控性的视角来看,本地的优势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1️⃣ 更强的数据主权与隐私控制
在线服务的数据结构、内容处理、甚至 AI 调用,全部运行在对方的服务端,天然不透明,且长期受制于服务方意志。
而本地方案的数据完全由用户掌控,无论是存储格式、模型部署,甚至是否联网,用户都可以自由定义。
2️⃣ 可持续、不受限的长期可用性
线上服务一旦停止(就像 Pocket、Omnivore),用户构建的知识系统瞬间断裂,AI 也随之失效。
但本地稍后读结合本地大模型,不依赖任何第三方平台,具备天然的长期可用性,特别适合想构建「数字花园」或「知识资产」的用户。
3️⃣ 无平台锁定,避免数据孤岛
在线服务通常封闭数据结构或强制使用专属 API,而简悦等本地工具强调 Markdown / HTML 等开放格式,可轻松导入到 Notion / Obsidian / Logseq 等工具,进而与 AI 工具更高效协同。
4️⃣ 更高效的模型定制能力
在线 AI 模型无法真正了解你的偏好与数据上下文。
而当你使用本地 LLM 搭配你自己构建的本地数据库(如含标注的内容、沉淀的笔记等),可以进一步训练 / 微调成真正的「你自己的 GPT」。
📍 写在最后
稍后读的时代远未结束,它只是脱离了中心化平台的路径,回归到了每一位用户真正的掌控中。
告别 Pocket,并不是纪念终结,而是迎接一个更可控、更私密、更贴合自我需求的本地化稍后读时代。
当我们将注意力从平台转向个人,从工具转向体系——你会发现,真正值得保存的,从来不是文章本身,而是你筛选、标注、整理、吸收的整个过程。
愿每一位构建本地知识库的你,都能成为自己信息世界的主宰。正年轻的我们,本地(稍后读)继续读。
原文首发于 简悦 - SimpRead,简悦于 2017年6月1日 发布,八周年,现特价 8 元,截至到 6月20日(最后三天),目前在 Newlearnerの自留地 促销。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14👍2
#APPLE #碎碎念
🍎 一图展示 iPhone 17 系列新品 & 简单聊聊
* 一图展示晚些时候由主编 JJ 制作并更换,N8r 先去睡觉了
看点一览 | 系统升级
今年基本是无死角爆料的一年,但发布会之后,我们得以窥见这次「设计换代」的具体细节
① iPhone 17 系列
- 数字款继续大胜利,去年我说 16 会是钉子户,今年 17 更是
- 下放了许多 Pro 功能到数字款:高刷、AOD,存储 256GB 起步,能用好几年了
- 数字款配色依然能打,有一种回到 iPhone 15 系列的感觉
- 大吹特吹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但我感觉没多少人会用这个玩意拍自己
- Pro 重新用回铝合金,为了减重以及配合 VC 均热板实现更好的散热。为了无线充电,只能在背面塞玻璃做成拼接了,真有你的阿果
- Pro 从 5x 跃升至 8x,需要重新适应新 4x、8x 构图了(对我来讲甚至 2x 也要适应)
- 侧边拍摄按钮被吐槽了一年,原封不动地到了 17 系列,我很不喜欢这个东西
- Pro 系列配色太丑,只能买白色了,去年的钛原色多好看,今年的后摄和配色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 Air 和数字版的设计我都挺喜欢,但正如 Apple 所说,Air 追求极致设计、但在我这里实用性不足(续航、双卡等),比较适合喜欢尝鲜新潮的朋友去体验
- 从今年 Air 的超薄设计、材料运用,到 Pro 系列的大 Deco,都可能暗示了明年折叠设备的元素,一起期待
- 本以为 eSIM 会是今年的一道坎,没想到国行还是保留了双 SIM 卡的设计(Air 是双 eSIM),买 Air 的朋友要等待 国内 eSIM 审核通过了。此外,外版中港版采用 1 SIM 卡槽 + 1 eSIM 的配置,而日版则直接变成双 eSIM,不可谓不激进
- 配件方面,也是全面文艺复兴。iPhone 早期的镂空保护壳,iPod 的斜跨编织带,一一回归。Bumpers are back, baby.
今年依然很推荐大家购买数字款,Pro 除了拍照、续航之外,新功能并不多,且许多都面向专业需求。而数字款则被下放了许多功能,诚意满满,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钉子户
我本人决定购入 512GB 白色 iPhone 17 Pro Max,应该够我用上好几年了。第一次买白色 iPhone,也是第一次享受一下比较高的配置,希望我可以适应大手机
② Apple Watch
- 今年的数字款挺没有诚意,还是用了去年的 S10 处理器,可以说好几年没有什么大进步了
- 5G 和高血压检测是最大卖点,但前者需求小众,后者还需要观察其准确性
- 续航是增加了一些,但是国行依然没有快充。即便国内对无线频率进行了限制,两年了依然毫无动作
- 宁可轻薄也不愿意增加电池续航,也证明了苹果对它的策略就是一天一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 Ultra 3 的提升卖点很一般,但总比去年 Ultra 2 换配色强一些
- SE 3 挺有诚意,用上了同款 S10 处理器,还有 AOD。我觉得是入门 Apple Watch 很好的选择
又等了一年,Apple Watch 依然没太多起色,也证明来到了瓶颈期。我先观望一阵子,等买了新 iPhone 给 Series 7 升级一下,看看表现,再决定是否购入新表
③ AirPods Pro 3
- 基本上和爆料一致,今年的爆料还是很可靠的
- Pro 系列终于更新,等死了,买买买
- 海绵耳塞是很好的东西,更加贴合耳朵,隔音效果也更好。今年还细分了耳塞尺寸,对我这样的小耳孔很友好
- 除了健身等少数场景,心率传感器对我们有 Apple Watch 的人,感知不太强。应该可以关闭它,增加一下续航
- 对实时翻译功能 by Apple Intelligence 毫无期待,看看究竟会跳票到哪年的「秋季」晚些时候
👀 今年是设计大变革的一年,Pro 功能继续下放,也出现了像 Air 这样的「偏科生」。我没办法说今年是很妙的一年,Pro 的设计就摆在那里,Air 目前也远远谈不上很「实用」。如果你不急着尝鲜,可以再等等
😛 从 21 年到现在,我的一套设备也逐渐过时了,今年是时候把它们更新了。即便还有许多牢骚要发,也等拿到手之后再和大家慢慢聊吧。我们下次 Mac 或 iPad 发布会再见,晚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一图展示 iPhone 17 系列新品 & 简单聊聊
* 一图展示晚些时候由主编 JJ 制作并更换,N8r 先去睡觉了
看点一览 | 系统升级
今年基本是无死角爆料的一年,但发布会之后,我们得以窥见这次「设计换代」的具体细节
① iPhone 17 系列
- 数字款继续大胜利,去年我说 16 会是钉子户,今年 17 更是
- 下放了许多 Pro 功能到数字款:高刷、AOD,存储 256GB 起步,能用好几年了
- 数字款配色依然能打,有一种回到 iPhone 15 系列的感觉
- 大吹特吹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但我感觉没多少人会用这个玩意拍自己
- Pro 重新用回铝合金,为了减重以及配合 VC 均热板实现更好的散热。为了无线充电,只能在背面塞玻璃做成拼接了,真有你的阿果
- Pro 从 5x 跃升至 8x,需要重新适应新 4x、8x 构图了(对我来讲甚至 2x 也要适应)
- 侧边拍摄按钮被吐槽了一年,原封不动地到了 17 系列,我很不喜欢这个东西
- Pro 系列配色太丑,只能买白色了,去年的钛原色多好看,今年的后摄和配色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 Air 和数字版的设计我都挺喜欢,但正如 Apple 所说,Air 追求极致设计、但在我这里实用性不足(续航、双卡等),比较适合喜欢尝鲜新潮的朋友去体验
- 从今年 Air 的超薄设计、材料运用,到 Pro 系列的大 Deco,都可能暗示了明年折叠设备的元素,一起期待
- 本以为 eSIM 会是今年的一道坎,没想到国行还是保留了双 SIM 卡的设计(Air 是双 eSIM),买 Air 的朋友要等待 国内 eSIM 审核通过了。此外,外版中港版采用 1 SIM 卡槽 + 1 eSIM 的配置,而日版则直接变成双 eSIM,不可谓不激进
- 配件方面,也是全面文艺复兴。iPhone 早期的镂空保护壳,iPod 的斜跨编织带,一一回归。Bumpers are back, baby.
今年依然很推荐大家购买数字款,Pro 除了拍照、续航之外,新功能并不多,且许多都面向专业需求。而数字款则被下放了许多功能,诚意满满,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钉子户
我本人决定购入 512GB 白色 iPhone 17 Pro Max,应该够我用上好几年了。第一次买白色 iPhone,也是第一次享受一下比较高的配置,希望我可以适应大手机
② Apple Watch
- 今年的数字款挺没有诚意,还是用了去年的 S10 处理器,可以说好几年没有什么大进步了
- 5G 和高血压检测是最大卖点,但前者需求小众,后者还需要观察其准确性
- 续航是增加了一些,但是国行依然没有快充。即便国内对无线频率进行了限制,两年了依然毫无动作
- 宁可轻薄也不愿意增加电池续航,也证明了苹果对它的策略就是一天一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 Ultra 3 的提升卖点很一般,但总比去年 Ultra 2 换配色强一些
- SE 3 挺有诚意,用上了同款 S10 处理器,还有 AOD。我觉得是入门 Apple Watch 很好的选择
又等了一年,Apple Watch 依然没太多起色,也证明来到了瓶颈期。我先观望一阵子,等买了新 iPhone 给 Series 7 升级一下,看看表现,再决定是否购入新表
③ AirPods Pro 3
- 基本上和爆料一致,今年的爆料还是很可靠的
- Pro 系列终于更新,等死了,买买买
- 海绵耳塞是很好的东西,更加贴合耳朵,隔音效果也更好。今年还细分了耳塞尺寸,对我这样的小耳孔很友好
- 除了健身等少数场景,心率传感器对我们有 Apple Watch 的人,感知不太强。应该可以关闭它,增加一下续航
- 对实时翻译功能 by Apple Intelligence 毫无期待,看看究竟会跳票到哪年的「秋季」晚些时候
👀 今年是设计大变革的一年,Pro 功能继续下放,也出现了像 Air 这样的「偏科生」。我没办法说今年是很妙的一年,Pro 的设计就摆在那里,Air 目前也远远谈不上很「实用」。如果你不急着尝鲜,可以再等等
😛 从 21 年到现在,我的一套设备也逐渐过时了,今年是时候把它们更新了。即便还有许多牢骚要发,也等拿到手之后再和大家慢慢聊吧。我们下次 Mac 或 iPad 发布会再见,晚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38👍3🤯2
#iPhone #buybuybuy #碎碎念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购买并使用 iPhone Air 的一些个人感受
📱 购入 iPhone Air(澳版)后的体验和思考
1️⃣ 换机前的我:明确的需求与挣扎
在分享Air的体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这样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后续的一系列选择。
我的主力机是首发购入的 iPhone 14 Pro,至今已服役三年。性能对我来说还完全足够,但内存问题已经让使用体验变差了。最严重的是和朋友微信通话时偶尔会直接闪退,重新打开微信时会经常看到“大地球” 加载界面更是家常便饭。加上电池健康度已经低于 80%,所以就考虑更新当前的主力设备了。
我的日常使用场景其实非常简单:开车导航、听音乐、刷刷资讯、聊聊天,偶尔看看视频。唯一的游戏,也只是轻度的《荒野乱斗》。所以我自认为对手机的需求非常低。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之初,我其实是在标准版和 Pro 之间摇摆,Air 对我而言,只是 Apple Fold 产品出来的试验品。结果前几周有一天去商场洗车,没什么事情就去 Apple Store 逛了逛,本只是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上手了 Air 以后,把它也加入到了待定清单中。
其实今年的标准版也很让我心动,颜色和 Air 一样选择多又都很好,还上了 Promotion,对我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内存只有8GB。但我的 14 Pro 就是因为内存不够了想换掉,所以没有太纠结就排除了标准版。
Pro 什么都好,性能、相机、续航、屏幕……但唯一的缺点就是「重」,尤其是 Pro Max,所以往年我一直都只买小号的 Pro。
iPhone Air 拥有和 Pro 同级别的 12GB 内存,同时它的手感真的太好了而且重量很轻。我真的很喜欢把它拿在手上,一直使用它。就像把玩一个很喜欢的小物件。
我特别喜欢今年的配色,尤其是蓝色,太好看了。当然一些缺点比如续航、单扬声器、单摄这些问题也让我犹豫过,而且纯 eSIM 设计在回国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麻烦,但是没办法,我拿起 Air 的时候就冲动下单了。
2️⃣ 一周体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我拿到 Air 使用了大概一周,单扬声器确实能听出区别,但对我影响不大。相机用得很少,似乎也无伤大雅。然而,两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续航和发热。
① 续航:意料之中,但仍显不足
客观地说,对于一款电池容量在 3000mAh 左右、屏幕 6.5 英寸的手机,Air 的续航表现已经非常优秀了了。但也仅仅是勉强够用。在开启 AOD 的情况下一晚上待机也要来到 6% 左右的消耗,白天刷刷视频,聊聊天一个小时的消耗也在 10%,和我健康度在 80% 以下的 iPhone 14 Pro 差不多,所以一天两充是基本的。如果和同系列的Pro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② 发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续航的不如意是意料之中,那么发热问题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这个问题成为我最终退货的决定性因素。
问题主要出现在视频通话时。仅仅是不到 10 分钟的 FaceTime,就能明显感觉到摄像头模组下方区域的热量聚集,甚至有些烫手。有一次我将它架在无线充电器上进行视频通话,手机甚至因为过热而触发了保护机制,暂停了充电。我在澳洲的悉尼,还处在春夏交替之际,完全谈不上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就想到再过一个月之后夏天到了,出门如果要打个视频电话,或者把手机放在车里的无线充上,发热情况有多严重。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低估了对相机的需求。我之前以为,一个主摄像头「能拍就行」,出门玩带上专业相机就好了。但现实是,很多随手记录的瞬间,你身边只有手机。在使用 14 Pro 时,超广角和长焦镜头在很多场景下默默满足了我的「隐性需求」,比如拍摄一张壮阔的风景,或是在不方便靠近时拉近远处的物体。直到失去了它们,在某些场景下想用却用不了时,我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最后还有 eSIM 的问题。考虑到我偶尔需要回国,而国内的 eSIM 政策尚不明确(需要实际验证),拥有实体 SIM 卡槽的选项显然更稳妥。
3️⃣ 总结:谁才适合 iPhone Air?
我选择 iPhone Air 的初衷,就一点:它极致的轻薄手感。我以为我可以妥协续航、相机。但最终,发热这个「意料之外」的短板,以及那些我曾以为「不重要」的功能缺失,共同促使我最后换回 Pro。
所以我认为它适合那些将轻薄手感视为第一优先级的轻度使用者,对相机没有多样的需求,对续航有便捷的充电条件,并且不经常进行高负载操作。如果你满足这些条件,那么 iPhone Air 无与伦比的握持感,会给你带来独一无二的愉悦体验。
但是很多情况下也许我们忽视了当前设备满足了的一些隐形需求,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哦, 我需要它。
没有完美的手机,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希望我的一点经历能为正在纠结的你提供一点参考。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购买并使用 iPhone Air 的一些个人感受
📱 购入 iPhone Air(澳版)后的体验和思考
1️⃣ 换机前的我:明确的需求与挣扎
在分享Air的体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这样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后续的一系列选择。
我的主力机是首发购入的 iPhone 14 Pro,至今已服役三年。性能对我来说还完全足够,但内存问题已经让使用体验变差了。最严重的是和朋友微信通话时偶尔会直接闪退,重新打开微信时会经常看到“大地球” 加载界面更是家常便饭。加上电池健康度已经低于 80%,所以就考虑更新当前的主力设备了。
我的日常使用场景其实非常简单:开车导航、听音乐、刷刷资讯、聊聊天,偶尔看看视频。唯一的游戏,也只是轻度的《荒野乱斗》。所以我自认为对手机的需求非常低。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之初,我其实是在标准版和 Pro 之间摇摆,Air 对我而言,只是 Apple Fold 产品出来的试验品。结果前几周有一天去商场洗车,没什么事情就去 Apple Store 逛了逛,本只是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上手了 Air 以后,把它也加入到了待定清单中。
其实今年的标准版也很让我心动,颜色和 Air 一样选择多又都很好,还上了 Promotion,对我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内存只有8GB。但我的 14 Pro 就是因为内存不够了想换掉,所以没有太纠结就排除了标准版。
Pro 什么都好,性能、相机、续航、屏幕……但唯一的缺点就是「重」,尤其是 Pro Max,所以往年我一直都只买小号的 Pro。
iPhone Air 拥有和 Pro 同级别的 12GB 内存,同时它的手感真的太好了而且重量很轻。我真的很喜欢把它拿在手上,一直使用它。就像把玩一个很喜欢的小物件。
我特别喜欢今年的配色,尤其是蓝色,太好看了。当然一些缺点比如续航、单扬声器、单摄这些问题也让我犹豫过,而且纯 eSIM 设计在回国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麻烦,但是没办法,我拿起 Air 的时候就冲动下单了。
2️⃣ 一周体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我拿到 Air 使用了大概一周,单扬声器确实能听出区别,但对我影响不大。相机用得很少,似乎也无伤大雅。然而,两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续航和发热。
① 续航:意料之中,但仍显不足
客观地说,对于一款电池容量在 3000mAh 左右、屏幕 6.5 英寸的手机,Air 的续航表现已经非常优秀了了。但也仅仅是勉强够用。在开启 AOD 的情况下一晚上待机也要来到 6% 左右的消耗,白天刷刷视频,聊聊天一个小时的消耗也在 10%,和我健康度在 80% 以下的 iPhone 14 Pro 差不多,所以一天两充是基本的。如果和同系列的Pro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② 发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续航的不如意是意料之中,那么发热问题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这个问题成为我最终退货的决定性因素。
问题主要出现在视频通话时。仅仅是不到 10 分钟的 FaceTime,就能明显感觉到摄像头模组下方区域的热量聚集,甚至有些烫手。有一次我将它架在无线充电器上进行视频通话,手机甚至因为过热而触发了保护机制,暂停了充电。我在澳洲的悉尼,还处在春夏交替之际,完全谈不上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就想到再过一个月之后夏天到了,出门如果要打个视频电话,或者把手机放在车里的无线充上,发热情况有多严重。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低估了对相机的需求。我之前以为,一个主摄像头「能拍就行」,出门玩带上专业相机就好了。但现实是,很多随手记录的瞬间,你身边只有手机。在使用 14 Pro 时,超广角和长焦镜头在很多场景下默默满足了我的「隐性需求」,比如拍摄一张壮阔的风景,或是在不方便靠近时拉近远处的物体。直到失去了它们,在某些场景下想用却用不了时,我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最后还有 eSIM 的问题。考虑到我偶尔需要回国,而国内的 eSIM 政策尚不明确(需要实际验证),拥有实体 SIM 卡槽的选项显然更稳妥。
3️⃣ 总结:谁才适合 iPhone Air?
我选择 iPhone Air 的初衷,就一点:它极致的轻薄手感。我以为我可以妥协续航、相机。但最终,发热这个「意料之外」的短板,以及那些我曾以为「不重要」的功能缺失,共同促使我最后换回 Pro。
所以我认为它适合那些将轻薄手感视为第一优先级的轻度使用者,对相机没有多样的需求,对续航有便捷的充电条件,并且不经常进行高负载操作。如果你满足这些条件,那么 iPhone Air 无与伦比的握持感,会给你带来独一无二的愉悦体验。
但是很多情况下也许我们忽视了当前设备满足了的一些隐形需求,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哦, 我需要它。
没有完美的手机,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希望我的一点经历能为正在纠结的你提供一点参考。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