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争议的砷基生命论文在发表 15 年后撤下
2025-07-27 00:07 by 图书馆员与遗失的神灯
《科学》期刊撤下了受争议的砷基生命论文。2010 年《科学》期刊发表了 F. Wolfe-Simon 等人的论文《A bacterium that can grow by using arsenic instead of phosphorus》,声称在加州湖泊中发现了一种砷基细菌 GFAJ-1,它利用砷而不是磷生长。论文发表之后引发了很多争议,2012 年《科学》发表了两篇未能复制这一发现的论文。《科学》期刊主编 Holden Thorp 在声明中称,他们没有在 2012 年撤回论文是因为当时的政策主要针对存在科学不端行为,而这篇论文的作者没有故意欺骗或犯有不端行为。《科学》后来扩大了撤稿的政策:如果一篇论文报告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其核心结论,撤下是合适的。
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325-z?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8b260718-f126-4f0b-b46e-81dfee699a2d
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5488
#科学
2025-07-27 00:07 by 图书馆员与遗失的神灯
《科学》期刊撤下了受争议的砷基生命论文。2010 年《科学》期刊发表了 F. Wolfe-Simon 等人的论文《A bacterium that can grow by using arsenic instead of phosphorus》,声称在加州湖泊中发现了一种砷基细菌 GFAJ-1,它利用砷而不是磷生长。论文发表之后引发了很多争议,2012 年《科学》发表了两篇未能复制这一发现的论文。《科学》期刊主编 Holden Thorp 在声明中称,他们没有在 2012 年撤回论文是因为当时的政策主要针对存在科学不端行为,而这篇论文的作者没有故意欺骗或犯有不端行为。《科学》后来扩大了撤稿的政策:如果一篇论文报告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其核心结论,撤下是合适的。
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325-z?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8b260718-f126-4f0b-b46e-81dfee699a2d
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5488
#科学
🔥16🌚3❤2
今天的环法自行车选手已经超越了当年的阿姆斯特朗
2025-07-27 00:53 by 神间失格
分析显示,今天的环法自行车选手已经超越了兴奋剂时代的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去年环法自行车赛的一个山地赛段中 Tadej Pogacar 在近 40 分钟内的功率输出约 7瓦/千克。Jonas Vingegaard 曾在近 15 分钟内功率输出超过 7瓦/千克。相比下,阿姆斯特朗在 20 年前靠兴奋剂实现了 6瓦/千克的功率输出,他完成路段的时间比今天的顶尖选手慢。阿姆斯特朗靠服用兴奋剂从 1999 年到 2005 年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于 2012年 被取消自 1998 年 8 月之后的所有成绩,被终身禁赛。今天的选手表现更出色源于技术进步:每位选手都使用提供实时性能数据的功率计;营养摄入使用精确测量的食物摄入量持续补充热量;自行车使用风洞测试以降低阻力系数,等等。
science.slashdot.org/story/25/07/25/1756232/clean-cyclists-now-outperform-doped-champions-of-tour-de-frances-past
#科学
2025-07-27 00:53 by 神间失格
分析显示,今天的环法自行车选手已经超越了兴奋剂时代的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去年环法自行车赛的一个山地赛段中 Tadej Pogacar 在近 40 分钟内的功率输出约 7瓦/千克。Jonas Vingegaard 曾在近 15 分钟内功率输出超过 7瓦/千克。相比下,阿姆斯特朗在 20 年前靠兴奋剂实现了 6瓦/千克的功率输出,他完成路段的时间比今天的顶尖选手慢。阿姆斯特朗靠服用兴奋剂从 1999 年到 2005 年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于 2012年 被取消自 1998 年 8 月之后的所有成绩,被终身禁赛。今天的选手表现更出色源于技术进步:每位选手都使用提供实时性能数据的功率计;营养摄入使用精确测量的食物摄入量持续补充热量;自行车使用风洞测试以降低阻力系数,等等。
science.slashdot.org/story/25/07/25/1756232/clean-cyclists-now-outperform-doped-champions-of-tour-de-frances-past
#科学
👍46🔥3❤2🤡2
人类组织蛋白质在 50 岁左右加速衰老
2025-07-29 14:37 by 致命的发动机
中科院研究团队对人体组织蛋白质的分析发现,早期衰老发生在 30 岁左右,45-55 岁之间衰老加速。蛋白质稳态的失衡是衰老进程中标志性的分子特征之一。深度分析发现,30 岁左右为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提示内分泌稳态失衡或为早期驱动力;同期主动脉亦出现稳态偏移,进一步印证了它作为“衰老哨兵”的先锋定位。45 岁至 55 岁被确认为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激增,标志其成为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关键生物学转变窗口。主动脉蛋白质组在此过程中的重塑最为剧烈,其分泌组与循环血浆蛋白质组动态谱呈现强共演变特征,提示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可能是介导衰老信号系统性传播的枢纽机制。
doi.org/10.1016/j.cell.2025.06.047
www.cas.cn/syky/202507/t20250725_5077743.shtml
#科学
2025-07-29 14:37 by 致命的发动机
中科院研究团队对人体组织蛋白质的分析发现,早期衰老发生在 30 岁左右,45-55 岁之间衰老加速。蛋白质稳态的失衡是衰老进程中标志性的分子特征之一。深度分析发现,30 岁左右为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提示内分泌稳态失衡或为早期驱动力;同期主动脉亦出现稳态偏移,进一步印证了它作为“衰老哨兵”的先锋定位。45 岁至 55 岁被确认为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激增,标志其成为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关键生物学转变窗口。主动脉蛋白质组在此过程中的重塑最为剧烈,其分泌组与循环血浆蛋白质组动态谱呈现强共演变特征,提示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可能是介导衰老信号系统性传播的枢纽机制。
doi.org/10.1016/j.cell.2025.06.047
www.cas.cn/syky/202507/t20250725_5077743.shtml
#科学
😭25😨5😐3✍1💊1
教育能否延缓认知衰退?
2025-07-29 15:34 by 精灵王之女
根据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教育并不能延缓认知衰退。对 170,795 名 50 岁以上参与者的 407,356 份情景记忆评分和 6,472 人的 15,157 次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数据分析发现,教育程度与更好的记忆功能、更大的颅内体积相关,但并不能阻挡岁月对大脑的侵蚀。无论学历高低,大脑都会以相似的节奏慢慢萎缩,认知能力也会同步下滑。教育给了你一个更好的起跑线,但并不能改变衰老这场马拉松的节奏。虽然读书不能让你永葆青春,但至少能让你在变老的路上保持更清晰的头脑。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828-y
ebiotrade:教育对认知衰退与大脑老化的影响:一项横跨33个西方国家的纵向队列研究再评估
#科学
2025-07-29 15:34 by 精灵王之女
根据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教育并不能延缓认知衰退。对 170,795 名 50 岁以上参与者的 407,356 份情景记忆评分和 6,472 人的 15,157 次脑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数据分析发现,教育程度与更好的记忆功能、更大的颅内体积相关,但并不能阻挡岁月对大脑的侵蚀。无论学历高低,大脑都会以相似的节奏慢慢萎缩,认知能力也会同步下滑。教育给了你一个更好的起跑线,但并不能改变衰老这场马拉松的节奏。虽然读书不能让你永葆青春,但至少能让你在变老的路上保持更清晰的头脑。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828-y
ebiotrade:教育对认知衰退与大脑老化的影响:一项横跨33个西方国家的纵向队列研究再评估
#科学
😢28✍3
人类每天在室内环境吸入逾 7 万个微塑料
2025-07-31 19:37 by 灵魂骑士
根据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人类每天在室内环境吸入逾 7 万个微塑料。塑料是当代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纳米大小的颗粒能吸入肺部。法国图卢兹大学的科学家量化了每天可能吸入的塑料粉尘量。研究小组从自家公寓和汽车中采集了 16 个室内空气样本,使用拉曼光谱学(Raman Spectroscopy)测量微塑料浓度。结果显示我们每天的塑料颗粒吸入量非常大。公寓空气样本的中值浓度为每立方米 528 个微塑料颗粒,汽车内微塑料颗粒浓度则高达每立方米 2238 个。这些颗粒 94% 直径小于 10 微米,足以吸入后深入肺组织。研究团队估计,成年人每天从室内环境中吸入大约 7.1 万个微塑料颗粒,其中 6.8 万个小于 10 微米。人类平均 90% 的时间处于室内,包括家、工作场所、商店、交通工具等,会在不自觉中吸入微塑料污染物。
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28011
www.sciencealert.com/study-reveals-the-shocking-amount-of-plastic-we-breathe-in-every-day
#科学
2025-07-31 19:37 by 灵魂骑士
根据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人类每天在室内环境吸入逾 7 万个微塑料。塑料是当代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纳米大小的颗粒能吸入肺部。法国图卢兹大学的科学家量化了每天可能吸入的塑料粉尘量。研究小组从自家公寓和汽车中采集了 16 个室内空气样本,使用拉曼光谱学(Raman Spectroscopy)测量微塑料浓度。结果显示我们每天的塑料颗粒吸入量非常大。公寓空气样本的中值浓度为每立方米 528 个微塑料颗粒,汽车内微塑料颗粒浓度则高达每立方米 2238 个。这些颗粒 94% 直径小于 10 微米,足以吸入后深入肺组织。研究团队估计,成年人每天从室内环境中吸入大约 7.1 万个微塑料颗粒,其中 6.8 万个小于 10 微米。人类平均 90% 的时间处于室内,包括家、工作场所、商店、交通工具等,会在不自觉中吸入微塑料污染物。
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28011
www.sciencealert.com/study-reveals-the-shocking-amount-of-plastic-we-breathe-in-every-day
#科学
💊49🤯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