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观察
13.2K subscribers
7.28K photos
320 videos
491 files
16.6K links
不定期推送新闻和杂谈;您的订阅、投稿和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任何事宜欢迎通过 @big_crow_bot 联系,因我们知识精力有限,期盼各位多多指正;

整理不易,转发请自觉标记出处;

推荐使用浅色模式阅读,深色模式加粗重点显示不明显;

同义词检索欢迎使用:https://xn--r1a.website/bigcrowdev/11487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向收到此信息的世界致以美好的祝愿。
——地狱乌鸦
Download Telegram
乌鸦观察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Omicron #住院 #变异 #进化论 #免疫逃逸 【卫报:关于 Omicron 的三大迷思】 UCL 的 Christina Pagel 教授(她是该校临床行动研究单位的主任)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呼吁社会放下对新冠的三大常见迷思。她指出,无处不在的关于大流行病已经结束的说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政府)现在至少相信 Omicron 时代的三大迷思的一个。我们需要超越这些迷思,首先要预测未来,其次要做一些准备。 迷思一:新冠已经降级为地方病(…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Omicron

【卫报:与新冠共存的英国】
As Britain learns to live with Covid, it faces a new pandemic of disruption

随着英国学会与新冠共处,它不再面临封城或重症病房马上过载的威胁,但冠状病毒仍然在扰乱大部分社会和经济的运作,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破坏。

#医疗 #医疗资源 #住院 #医护 #手术 #呼吸机 #病床

目前这轮疫情复燃或许不会导致过去那么多人死亡,但仍会造成广泛的问题。经历了两年的取消手术、治疗延迟,筛查缺席后,医疗界原本希望今年是他们重归正轨的一年。

然而他们面临的新冠压力并没有在今年减小。在英格兰,新冠住院率目前处于 2021 年 1 月以来的最高点(20.5人 / 10 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连续第五周增加了。

新冠重症患者人数还非常少,目前仅315名患者在使用机械呼吸机,近五分之三(58%)的阳性患者主要在接受其他方面的治疗。然而,所有阳性患者都必须与医院内的其他人分开,这让前所未有的常规治疗病例积压更难解决了。在英国,现在有超过 2万名新冠患者占用医院病床,为急需护理的其他人群寻找床位,是医院每天的资源噩梦。

医护人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感染,这意味着治疗患者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少。新冠导致的医务人员缺勤人数连续第四周增加,上周平均每天有 28560 人生病或自我隔离。很多时候,卫生系统已经用上了替代方法治疗病人,如家庭服务、远程医疗等。

然而,治疗最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仍然不可避免地需要病床和身体健康的医务团队。

#教育 #教师 #缺勤 #考试

今年的复活节假期让英格兰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松了口气,至少这几天,新冠相关的人员短缺、学生缺勤和停课的损失可以消停一会儿。

对于校长来说,“与新冠共存”在今天,意味着疫情爆发以来最高的员工缺勤率。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学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3 月最后一天有 8.7% 的教师缺席。而总体上看,有五分之一的学校有超过 15% 的教师缺席。

缺勤潮正赶上学校的关键时刻。GCSE 和 A-levels (可以理解为英国的 #中考#高考)将于 5 月 16 日开始,许多学校只能让到校的老师专注于准备考试的 11 年级和 13 年级学生,并使用代课老师(如果有的话)来解决其他年级的教学需要。受影响最严重的学校已将非考试年级的学生送回家进行远程学习。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将面临全国性的评估考试(Sats),尽管学校领导提出抗议,该考试目前仍定于 5 月 9 日正常举行。

全国校长协会秘书长Paul Whiteman表示,他可以感觉到校长们“深感沮丧”。“我们都以为所谓的与新冠共存,意味着病例水平会非常低。然而显然情况并非如此,缺勤率仍然处于令人担忧的高位”。病毒在学校中持续传播,政府还于 4 月 1 日停止了免费的新冠测试,“学校领导觉得他们被抛弃了” ,怀特曼说。

尽管公立学校中的病例有所减少,但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3 月底仍有 12万人确诊。 但是,复活节假期后,还有多少学生因新冠缺席就不得而知了 — 该部本周宣布,它将停止收集有关有关数据。

#农业 #食品 #粮食 #脱欧 #屠宰 #化肥

对于农业部门来说,这是异常艰难的几年。它面临着一系列与英国脱欧和新冠相关的冲击和贸易限制,加上一个拒绝承认问题的政府。

本周,国会议员表示,新冠大流行和对招聘海外劳动力的限制导致食品和农业部门有 50 万个职位空缺,熟练的屠夫和屠宰场工人严重短缺。英国养殖业者将不得不开始在农场上扑杀动物以腾出空间。这些被扑杀的动物无法进入食物供应链。但首相Boris Johnson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会议员认为,政府对危机的冷漠反应,已经导致农作物未能及时收割而在田间腐烂,健康的动物在农场被扑杀。

此外,饲料、燃料和化肥的成本在过去两年一直在上升,而新冠也导致了高昂的运输成本。用于喂养牛、猪和鸡的有机大豆等商品价格上涨。

#服务业 #餐厅 #酒吧 #通胀

餐厅和酒吧在周末顾客满堂的景象,可能给人一种餐饮业似乎已经从新冠中恢复过来的感觉。但许多公司仍然陷在新冠的长期影响中。在不断上涨的成本和员工工资的情况下,他们还必须偿还过去两年产生的债务。

另一些公司则没有在过去两年大幅减少的消费习惯中幸存下来。行业分析师 AlixPartners 于 1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有8228 家餐饮场所倒闭,为总数的7%,其中比萨和汉堡餐厅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预订平台 OpenTable 的数据显示,今年3 月份的预订量超过了 2019 年同期的水平,因为人们涌向餐馆和酒吧,弥补过去两年错过的社交机会。

消费者注意到,外出就餐和饮酒已不像大流行之前那么便宜,而高通胀和生活成本危机意味着人们将减少奢侈消费。

对于酒馆、酒吧、餐厅和咖啡馆的老板来说,不确定性还没有结束。

#旅行 #机场 #民航

旅游业目前缺乏能力应对大流行后重新出现的假期需求,伦敦希思罗机场大排长队,而曼彻斯特机场则陷入混乱。英国政府突然取消了所有新冠限制,出国旅行的预定像洪水开闸一样。同时,这也引发了一波员工感染的浪潮。由于缺乏机组人员,easyJet、英国航空等公司不得不取消数百个航班。

尽管政府取消限制的举措符合航空业长期以来的主张,但政策突然生效让他们猝不及防。自 2020 年 3 月以来,已有数千名员工被解雇或离职,机场现在发现很难吸引他们回来。过去几年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物流或仓储等人手不足的行业可能比机场安检等更具有吸引力。

机场雇佣的新员工还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审查,目前,相关申请大量积压,而即使是平时,这个过程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虽然英国已经取消了新冠的旅行规则,但大多数其他国家都没有。英航表示,其大约三分之二的目的地仍然需要疫苗接种证书或其他需要人工检查的文件,从而增加了在办理登机手续或边境管制时的等待时间。(卫报)(翻译:那个Hawk啊)

相关新闻🔗
22-02-20 约翰逊将宣布撤销剩余新冠防疫措施
22-03-16 世卫组织:认为奥密克戎是最后一个变异株的的错误信息助长疫情抬头趋势
22-04-04 卫报:关于 Omicron 的三大迷思
22-04-04 英国 Omicron BA2 肆虐,住院人数超过此前 Omicron 变种
22-04-04 金融时报:新一波疫情令英国员工缺勤率不断上升
乌鸦观察
#英国 #群体免疫 #共存 #清零 #Omicron #住院 #变异 #进化论 #免疫逃逸 【卫报:关于 Omicron 的三大迷思】 UCL 的 Christina Pagel 教授(她是该校临床行动研究单位的主任)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呼吁社会放下对新冠的三大常见迷思。她指出,无处不在的关于大流行病已经结束的说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政府)现在至少相信 Omicron 时代的三大迷思的一个。我们需要超越这些迷思,首先要预测未来,其次要做一些准备。 迷思一:新冠已经降级为地方病(…
#新冠 #病毒 #变异 #进化论 #群体免疫 #死亡率 #疫苗 #流感 #季节性 #饶毅

【饶议科学:病毒的突变与流行】
原标题:争论新冠:不宜不顾事实、不能违反常识

【四】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核酸携带遗传信息。但核酸本身会变异,有多种原因,化学、物理、生物原因。变异的多少、具体变异的位点,人们无法预计。

病毒变异本身没有方向性,但受选择。如果变异后感染性增强,容易扩散。

病毒变异,不是为了让人生病,而是为了病毒自己的生存。

病毒变异,与感染人的症状没有相关性。不会因为流行越久,而感染性越强、或者越弱,也不会因为流行越久,人的症状越强、或越弱。

病毒的感染性、抗原性、致病性、人的症状等,没有相关性,流行过程中不同方面也没有相关性。

病毒变异也没有一定的规律。从人看来,也可以一段时间变得温和,但下一段时间变得恶劣。但病毒不是为人表演,而是它自己变自己的。人只是载体。

【五】病毒流行

一种新的病毒流行,没有人可以预计。

什么“病毒流行越广、症状越轻”是瞎说的,极具片面性,没人知道。

科技工作者只能观察、记录,事后总结,不能事先准确预计病毒的流行情况。

有人自作聪明,认为达尔文的选择学说可以起作用。那是在杀死病人的情况下,而死亡率并不高到骇人的程度,不可能通过病人去世而阻止恶性病毒株传播。新冠病毒死亡率从来只有百分之几或百分之零点几,所以人的症状强而降低传播的可能性没有出现过。

疫情早期有人号称“群体免疫”,也是没有考虑病毒变异,算出来需要免疫或自然感染的数字,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没有起到作用。

【六】疫苗

有些病原菌,特别是细菌,人类制造了很好的疫苗,用一次以后终生免疫。

病毒的疫苗,也有好的,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但有些细菌、和很多病毒,人类长期做不出好的疫苗。例如,结核菌,人类试图做疫苗的时间费了上百年,迄今还不能说有很好的疫苗。又如疟疾,也是人类长期希望有疫苗。而这些病原菌都比病毒大很多,可以攻击的点,理论上很多,但人类却长期被困扰。

在一次终生的好疫苗和做不出之间,还有其他的疫苗。没有人可以预计

只有努力做,做多种,试验之后才知道疫苗可以起多大作用,管多长时间。

一种疫苗,能够预防一种病毒,还是也可以预防它的变异株?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计。很多科技工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制造包治多种变异株、甚至包治多种病毒的疫苗,理想很好、一般比较不容易实现。

【七】与流感比较

通常我们说的流感,也是病毒导致,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的流行,每一次致病性不同,有重有轻。每一次的疫苗,对于下一次没有保护性,需要重新制造疫苗。

流感有季节性。新冠病毒迄今没有显示季节性。

流感可以制造年度疫苗,在季节早期,通过观察可能首先发生新流感变异株的地方,发现新的突变株,制造疫苗。

新冠病毒没有季节性,也没有特定区域性,所以,如果要针对每一种新突变制造疫苗,不可能在刚刚发生突变的时间和地点,而需要传播了一阵之后。以后,能否全世界监测、及时制造新的疫苗,不清楚。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
乌鸦观察
#新冠 #病毒 #变异 #进化论 #群体免疫 #死亡率 #疫苗 #流感 #季节性 #饶毅 【饶议科学:病毒的突变与流行】 原标题:争论新冠:不宜不顾事实、不能违反常识 【四】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核酸携带遗传信息。但核酸本身会变异,‌有多种原因,‌化学、物理、生物原因。变异的多少、具体变异的位点,‌人们无法预计。 病毒变异本身没有方向性,‌但受选择。如果变异后感染性增强,‌容易扩散。 病毒变异,‌不是为了让人生病,‌而是为了病毒自己的生存。 病毒变异,‌与感染人的症状没有相关性。不会因为流行越久,…
#观点 #Opinion #饶毅 #清零 #共存 #上海

【饶议科学:群体免疫、加强针接种和变异方向】
原标题:新冠与科学(及道德):答杜骏飞教授、梁建章博士

【三】经验教训 #群体免疫 #免疫逃逸

疫情早期有人推崇的“群体免疫”,指人群有足够的人因为感染或者接种疫苗后,其他可以有人不需要接种疫苗也可以获得间接的保护,因为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这些估计是60%到90%不等。

事实给这种观点的简单版本以响亮的耳光。

因为所谓群体免疫,不仅首先要让一批人牺牲,而且假定病毒的免疫原性不改变。

而事实上,新冠病毒的突变到奥密克戎突变株,已经逃逸了以前的免疫,也就是说已经感染或接种疫苗的人可以被奥密克戎所感染。

那么,所谓的屏障也就自然消失了。再让一批人牺牲,再建立屏障?可以,只是无可预计需要再牺牲多少人。不能预计还会发生多少次、多少种再度逃逸以前免疫的突变。....

【四】答杜骏飞教授 #加强针 #疫苗接种 #老人 #抗原检测 #医疗资源
...
我在此再叙述一遍我3月29日提出的观点:尽快推广第三针疫苗,老年人和婴幼儿接近(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接种,然后开放。具体而言,因为几个地方有大规模疫情,所以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下,才可能做到。也就是说,它们疫情期间,其他地方应该赶紧第三针,而这几个地方疫情控制后,也赶紧第三针。

具体第三针是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有争议。我当时提出是用国产的,因为当时香港数据出来,在第二针及其之前,国外的mRNA疫苗显著优于国产的灭活疫苗,而第三针却两者类似效果。今天新加坡的结果也是显示第二针国外疫苗优于国产疫苗。但今天新加坡的文章没有第三针的情况。

国家可以确切知道:香港数据是否造假。如果没有造假,那么就可以用国产疫苗,如果造假、或其他原因的不可靠,就不用国产的,而用进口的。

国产疫苗很少导致发烧,而mRNA疫苗导致发烧的情况很多,这是国产疫苗的优点。如果国产疫苗效果差,副作用的优点没有意义。如果国产和进口疫苗效果类似,副作用的优点就很有意义。
...
我认为现在不用检测抗原。现在上海好像有时检测抗原,挺奇怪的,它与检测核酸有重叠,但关系又不明确。对于部分人员检测抗体却有道理:可能给今后提供指导(抗体与抵抗力的关系、抗体与发病症状的关系)。
...
哲学和人道主义,肯定不是看一时的结果,而存在着对于长期和最终结果的考虑。...正是因为我不认为目前任何方案有科学或道德的绝对性,包括对于上海市民的利益来说。例如:在外地应该普遍接种第三针,但在疫情没有控制的上海立即第三针恐怕难以实施。先管控后接种在实际操作上更有可能性。如果不第三针马上放开,看上去是有助于上海市民生活,但全国传播奥密克戎,我们国家、我国医疗系统、我国人民,准备好了吗?那样带来的人道主义问题,会更小、还是更大?
...
在面临复杂问题的今天,没有人掌握一种绝对的最优解,各种意见有道理,但不掌握绝对最佳的答案,更不宜以自己自动放在道德高地,认为其他人只要不是百分之百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都是非人道的。

【五】答梁建章博士 #变异 #进化论 #突变

我从来没有说过“病毒会随机变异”。如果从没有学过统计的病人角度,可能觉得随机,但从科学角度,并非随机。病毒的变异是因为核酸序列改变。病毒(或任何DNA、RNA)序列在自然界的改变是因为核酸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核酸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核酸序列的不同部分,并非有同等的变异可能,而是经常有热点和冷点。所以,不能说变异是随机的。只是我们一般不掌握其规律,特别是还在流行期间,没有完结之前,我们没有人能够说出其规律,只能含含糊糊,连“随机”都不能说。

梁博士说:“传播性可能变强(不太可能变弱)”。这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断言。有些病毒有时传播性增加,有时减弱。2003年的SARS,可不是哪一个人控制的,而是自己消失的,不能是它因为传播性强而消失的?

梁博士为支持以上观点,说“从进化选择的角度来看,未来病毒如果要取代omicron,其传播力必定要比omicron更强”。这是对进化的误解。下一个变异的出现,不是为了取代现在的毒株,各种突变产生多种突变株,都没有目的。各种突变株之间也没有线性关系。

突变都是自己传播,不是为了替代。在长时间尺度,有些消失了,有些存在下来。

但在短时间尺度,它们可以反过来:早先慢的,以后可以传播更广,早先快的,以后却不行了。这种关系是无法确定的,更不是人可以预计的。

不能断定下一个突变株的传播力就一定比目前的omicron更强。

SARS就没有出现传播力越来越强的突变株,如果出现了,我们现在还在SARS疫情。(这里也给部分读者说明:COVID-19不是SARS演变过来的,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家族,却没有直接演变的母子关系)。

梁博士的第二点是“如果在外国传播病毒后,突变出现毒性更强的毒株,传给中国,中国人因为没有经过免疫,但外国人已经免疫过一次,新病毒可能对中国人打击更大”。这里梁博士的免疫应该是只通过自然感染omicron而产生的免疫,不是指疫苗。梁博士和我都同意应该尽快接种第三针疫苗,特别是还没有接种的人。如果接种了,通过疫苗产生免疫,我认为比感染omicron而产生免疫更好。感染后可能储蓄病毒,弱病毒在十几亿中国人身上产生突变。很快威胁我们的人生安全。而如果在外国产生,那么还需要一段时间,正如奥密克戎本身流传显示的,它在国外,给我们一定的时间。

梁博士的第三点,普及老年人的接种,与我的观点一样。是否有时间不一样?梁博士的意思是疫区、疫情流行期间也接种疫苗?那恐怕没有操作性。疫情控制后再疫苗的可操作性大很多。当然,没有疫情的地区,应该立即广泛普及疫苗。

内详👉(饶议科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