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碎碎念
🍎 一图展示 iPhone 17 系列新品 & 简单聊聊
* 一图展示晚些时候由主编 JJ 制作并更换,N8r 先去睡觉了
看点一览 | 系统升级
今年基本是无死角爆料的一年,但发布会之后,我们得以窥见这次「设计换代」的具体细节
① iPhone 17 系列
- 数字款继续大胜利,去年我说 16 会是钉子户,今年 17 更是
- 下放了许多 Pro 功能到数字款:高刷、AOD,存储 256GB 起步,能用好几年了
- 数字款配色依然能打,有一种回到 iPhone 15 系列的感觉
- 大吹特吹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但我感觉没多少人会用这个玩意拍自己
- Pro 重新用回铝合金,为了减重以及配合 VC 均热板实现更好的散热。为了无线充电,只能在背面塞玻璃做成拼接了,真有你的阿果
- Pro 从 5x 跃升至 8x,需要重新适应新 4x、8x 构图了(对我来讲甚至 2x 也要适应)
- 侧边拍摄按钮被吐槽了一年,原封不动地到了 17 系列,我很不喜欢这个东西
- Pro 系列配色太丑,只能买白色了,去年的钛原色多好看,今年的后摄和配色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 Air 和数字版的设计我都挺喜欢,但正如 Apple 所说,Air 追求极致设计、但在我这里实用性不足(续航、双卡等),比较适合喜欢尝鲜新潮的朋友去体验
- 从今年 Air 的超薄设计、材料运用,到 Pro 系列的大 Deco,都可能暗示了明年折叠设备的元素,一起期待
- 本以为 eSIM 会是今年的一道坎,没想到国行还是保留了双 SIM 卡的设计(Air 是双 eSIM),买 Air 的朋友要等待 国内 eSIM 审核通过了。此外,外版中港版采用 1 SIM 卡槽 + 1 eSIM 的配置,而日版则直接变成双 eSIM,不可谓不激进
- 配件方面,也是全面文艺复兴。iPhone 早期的镂空保护壳,iPod 的斜跨编织带,一一回归。Bumpers are back, baby.
今年依然很推荐大家购买数字款,Pro 除了拍照、续航之外,新功能并不多,且许多都面向专业需求。而数字款则被下放了许多功能,诚意满满,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钉子户
我本人决定购入 512GB 白色 iPhone 17 Pro Max,应该够我用上好几年了。第一次买白色 iPhone,也是第一次享受一下比较高的配置,希望我可以适应大手机
② Apple Watch
- 今年的数字款挺没有诚意,还是用了去年的 S10 处理器,可以说好几年没有什么大进步了
- 5G 和高血压检测是最大卖点,但前者需求小众,后者还需要观察其准确性
- 续航是增加了一些,但是国行依然没有快充。即便国内对无线频率进行了限制,两年了依然毫无动作
- 宁可轻薄也不愿意增加电池续航,也证明了苹果对它的策略就是一天一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 Ultra 3 的提升卖点很一般,但总比去年 Ultra 2 换配色强一些
- SE 3 挺有诚意,用上了同款 S10 处理器,还有 AOD。我觉得是入门 Apple Watch 很好的选择
又等了一年,Apple Watch 依然没太多起色,也证明来到了瓶颈期。我先观望一阵子,等买了新 iPhone 给 Series 7 升级一下,看看表现,再决定是否购入新表
③ AirPods Pro 3
- 基本上和爆料一致,今年的爆料还是很可靠的
- Pro 系列终于更新,等死了,买买买
- 海绵耳塞是很好的东西,更加贴合耳朵,隔音效果也更好。今年还细分了耳塞尺寸,对我这样的小耳孔很友好
- 除了健身等少数场景,心率传感器对我们有 Apple Watch 的人,感知不太强。应该可以关闭它,增加一下续航
- 对实时翻译功能 by Apple Intelligence 毫无期待,看看究竟会跳票到哪年的「秋季」晚些时候
👀 今年是设计大变革的一年,Pro 功能继续下放,也出现了像 Air 这样的「偏科生」。我没办法说今年是很妙的一年,Pro 的设计就摆在那里,Air 目前也远远谈不上很「实用」。如果你不急着尝鲜,可以再等等
😛 从 21 年到现在,我的一套设备也逐渐过时了,今年是时候把它们更新了。即便还有许多牢骚要发,也等拿到手之后再和大家慢慢聊吧。我们下次 Mac 或 iPad 发布会再见,晚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一图展示 iPhone 17 系列新品 & 简单聊聊
* 一图展示晚些时候由主编 JJ 制作并更换,N8r 先去睡觉了
看点一览 | 系统升级
今年基本是无死角爆料的一年,但发布会之后,我们得以窥见这次「设计换代」的具体细节
① iPhone 17 系列
- 数字款继续大胜利,去年我说 16 会是钉子户,今年 17 更是
- 下放了许多 Pro 功能到数字款:高刷、AOD,存储 256GB 起步,能用好几年了
- 数字款配色依然能打,有一种回到 iPhone 15 系列的感觉
- 大吹特吹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但我感觉没多少人会用这个玩意拍自己
- Pro 重新用回铝合金,为了减重以及配合 VC 均热板实现更好的散热。为了无线充电,只能在背面塞玻璃做成拼接了,真有你的阿果
- Pro 从 5x 跃升至 8x,需要重新适应新 4x、8x 构图了(对我来讲甚至 2x 也要适应)
- 侧边拍摄按钮被吐槽了一年,原封不动地到了 17 系列,我很不喜欢这个东西
- Pro 系列配色太丑,只能买白色了,去年的钛原色多好看,今年的后摄和配色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 Air 和数字版的设计我都挺喜欢,但正如 Apple 所说,Air 追求极致设计、但在我这里实用性不足(续航、双卡等),比较适合喜欢尝鲜新潮的朋友去体验
- 从今年 Air 的超薄设计、材料运用,到 Pro 系列的大 Deco,都可能暗示了明年折叠设备的元素,一起期待
- 本以为 eSIM 会是今年的一道坎,没想到国行还是保留了双 SIM 卡的设计(Air 是双 eSIM),买 Air 的朋友要等待 国内 eSIM 审核通过了。此外,外版中港版采用 1 SIM 卡槽 + 1 eSIM 的配置,而日版则直接变成双 eSIM,不可谓不激进
- 配件方面,也是全面文艺复兴。iPhone 早期的镂空保护壳,iPod 的斜跨编织带,一一回归。Bumpers are back, baby.
今年依然很推荐大家购买数字款,Pro 除了拍照、续航之外,新功能并不多,且许多都面向专业需求。而数字款则被下放了许多功能,诚意满满,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钉子户
我本人决定购入 512GB 白色 iPhone 17 Pro Max,应该够我用上好几年了。第一次买白色 iPhone,也是第一次享受一下比较高的配置,希望我可以适应大手机
② Apple Watch
- 今年的数字款挺没有诚意,还是用了去年的 S10 处理器,可以说好几年没有什么大进步了
- 5G 和高血压检测是最大卖点,但前者需求小众,后者还需要观察其准确性
- 续航是增加了一些,但是国行依然没有快充。即便国内对无线频率进行了限制,两年了依然毫无动作
- 宁可轻薄也不愿意增加电池续航,也证明了苹果对它的策略就是一天一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 Ultra 3 的提升卖点很一般,但总比去年 Ultra 2 换配色强一些
- SE 3 挺有诚意,用上了同款 S10 处理器,还有 AOD。我觉得是入门 Apple Watch 很好的选择
又等了一年,Apple Watch 依然没太多起色,也证明来到了瓶颈期。我先观望一阵子,等买了新 iPhone 给 Series 7 升级一下,看看表现,再决定是否购入新表
③ AirPods Pro 3
- 基本上和爆料一致,今年的爆料还是很可靠的
- Pro 系列终于更新,等死了,买买买
- 海绵耳塞是很好的东西,更加贴合耳朵,隔音效果也更好。今年还细分了耳塞尺寸,对我这样的小耳孔很友好
- 除了健身等少数场景,心率传感器对我们有 Apple Watch 的人,感知不太强。应该可以关闭它,增加一下续航
- 对实时翻译功能 by Apple Intelligence 毫无期待,看看究竟会跳票到哪年的「秋季」晚些时候
👀 今年是设计大变革的一年,Pro 功能继续下放,也出现了像 Air 这样的「偏科生」。我没办法说今年是很妙的一年,Pro 的设计就摆在那里,Air 目前也远远谈不上很「实用」。如果你不急着尝鲜,可以再等等
😛 从 21 年到现在,我的一套设备也逐渐过时了,今年是时候把它们更新了。即便还有许多牢骚要发,也等拿到手之后再和大家慢慢聊吧。我们下次 Mac 或 iPad 发布会再见,晚安!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38👍3🤯2
#iPhone #buybuybuy #碎碎念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购买并使用 iPhone Air 的一些个人感受
📱 购入 iPhone Air(澳版)后的体验和思考
1️⃣ 换机前的我:明确的需求与挣扎
在分享Air的体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这样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后续的一系列选择。
我的主力机是首发购入的 iPhone 14 Pro,至今已服役三年。性能对我来说还完全足够,但内存问题已经让使用体验变差了。最严重的是和朋友微信通话时偶尔会直接闪退,重新打开微信时会经常看到“大地球” 加载界面更是家常便饭。加上电池健康度已经低于 80%,所以就考虑更新当前的主力设备了。
我的日常使用场景其实非常简单:开车导航、听音乐、刷刷资讯、聊聊天,偶尔看看视频。唯一的游戏,也只是轻度的《荒野乱斗》。所以我自认为对手机的需求非常低。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之初,我其实是在标准版和 Pro 之间摇摆,Air 对我而言,只是 Apple Fold 产品出来的试验品。结果前几周有一天去商场洗车,没什么事情就去 Apple Store 逛了逛,本只是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上手了 Air 以后,把它也加入到了待定清单中。
其实今年的标准版也很让我心动,颜色和 Air 一样选择多又都很好,还上了 Promotion,对我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内存只有8GB。但我的 14 Pro 就是因为内存不够了想换掉,所以没有太纠结就排除了标准版。
Pro 什么都好,性能、相机、续航、屏幕……但唯一的缺点就是「重」,尤其是 Pro Max,所以往年我一直都只买小号的 Pro。
iPhone Air 拥有和 Pro 同级别的 12GB 内存,同时它的手感真的太好了而且重量很轻。我真的很喜欢把它拿在手上,一直使用它。就像把玩一个很喜欢的小物件。
我特别喜欢今年的配色,尤其是蓝色,太好看了。当然一些缺点比如续航、单扬声器、单摄这些问题也让我犹豫过,而且纯 eSIM 设计在回国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麻烦,但是没办法,我拿起 Air 的时候就冲动下单了。
2️⃣ 一周体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我拿到 Air 使用了大概一周,单扬声器确实能听出区别,但对我影响不大。相机用得很少,似乎也无伤大雅。然而,两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续航和发热。
① 续航:意料之中,但仍显不足
客观地说,对于一款电池容量在 3000mAh 左右、屏幕 6.5 英寸的手机,Air 的续航表现已经非常优秀了了。但也仅仅是勉强够用。在开启 AOD 的情况下一晚上待机也要来到 6% 左右的消耗,白天刷刷视频,聊聊天一个小时的消耗也在 10%,和我健康度在 80% 以下的 iPhone 14 Pro 差不多,所以一天两充是基本的。如果和同系列的Pro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② 发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续航的不如意是意料之中,那么发热问题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这个问题成为我最终退货的决定性因素。
问题主要出现在视频通话时。仅仅是不到 10 分钟的 FaceTime,就能明显感觉到摄像头模组下方区域的热量聚集,甚至有些烫手。有一次我将它架在无线充电器上进行视频通话,手机甚至因为过热而触发了保护机制,暂停了充电。我在澳洲的悉尼,还处在春夏交替之际,完全谈不上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就想到再过一个月之后夏天到了,出门如果要打个视频电话,或者把手机放在车里的无线充上,发热情况有多严重。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低估了对相机的需求。我之前以为,一个主摄像头「能拍就行」,出门玩带上专业相机就好了。但现实是,很多随手记录的瞬间,你身边只有手机。在使用 14 Pro 时,超广角和长焦镜头在很多场景下默默满足了我的「隐性需求」,比如拍摄一张壮阔的风景,或是在不方便靠近时拉近远处的物体。直到失去了它们,在某些场景下想用却用不了时,我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最后还有 eSIM 的问题。考虑到我偶尔需要回国,而国内的 eSIM 政策尚不明确(需要实际验证),拥有实体 SIM 卡槽的选项显然更稳妥。
3️⃣ 总结:谁才适合 iPhone Air?
我选择 iPhone Air 的初衷,就一点:它极致的轻薄手感。我以为我可以妥协续航、相机。但最终,发热这个「意料之外」的短板,以及那些我曾以为「不重要」的功能缺失,共同促使我最后换回 Pro。
所以我认为它适合那些将轻薄手感视为第一优先级的轻度使用者,对相机没有多样的需求,对续航有便捷的充电条件,并且不经常进行高负载操作。如果你满足这些条件,那么 iPhone Air 无与伦比的握持感,会给你带来独一无二的愉悦体验。
但是很多情况下也许我们忽视了当前设备满足了的一些隐形需求,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哦, 我需要它。
没有完美的手机,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希望我的一点经历能为正在纠结的你提供一点参考。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 接读者来稿,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购买并使用 iPhone Air 的一些个人感受
📱 购入 iPhone Air(澳版)后的体验和思考
1️⃣ 换机前的我:明确的需求与挣扎
在分享Air的体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这样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后续的一系列选择。
我的主力机是首发购入的 iPhone 14 Pro,至今已服役三年。性能对我来说还完全足够,但内存问题已经让使用体验变差了。最严重的是和朋友微信通话时偶尔会直接闪退,重新打开微信时会经常看到“大地球” 加载界面更是家常便饭。加上电池健康度已经低于 80%,所以就考虑更新当前的主力设备了。
我的日常使用场景其实非常简单:开车导航、听音乐、刷刷资讯、聊聊天,偶尔看看视频。唯一的游戏,也只是轻度的《荒野乱斗》。所以我自认为对手机的需求非常低。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之初,我其实是在标准版和 Pro 之间摇摆,Air 对我而言,只是 Apple Fold 产品出来的试验品。结果前几周有一天去商场洗车,没什么事情就去 Apple Store 逛了逛,本只是想随便看看,没想到上手了 Air 以后,把它也加入到了待定清单中。
其实今年的标准版也很让我心动,颜色和 Air 一样选择多又都很好,还上了 Promotion,对我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内存只有8GB。但我的 14 Pro 就是因为内存不够了想换掉,所以没有太纠结就排除了标准版。
Pro 什么都好,性能、相机、续航、屏幕……但唯一的缺点就是「重」,尤其是 Pro Max,所以往年我一直都只买小号的 Pro。
iPhone Air 拥有和 Pro 同级别的 12GB 内存,同时它的手感真的太好了而且重量很轻。我真的很喜欢把它拿在手上,一直使用它。就像把玩一个很喜欢的小物件。
我特别喜欢今年的配色,尤其是蓝色,太好看了。当然一些缺点比如续航、单扬声器、单摄这些问题也让我犹豫过,而且纯 eSIM 设计在回国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麻烦,但是没办法,我拿起 Air 的时候就冲动下单了。
2️⃣ 一周体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我拿到 Air 使用了大概一周,单扬声器确实能听出区别,但对我影响不大。相机用得很少,似乎也无伤大雅。然而,两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续航和发热。
① 续航:意料之中,但仍显不足
客观地说,对于一款电池容量在 3000mAh 左右、屏幕 6.5 英寸的手机,Air 的续航表现已经非常优秀了了。但也仅仅是勉强够用。在开启 AOD 的情况下一晚上待机也要来到 6% 左右的消耗,白天刷刷视频,聊聊天一个小时的消耗也在 10%,和我健康度在 80% 以下的 iPhone 14 Pro 差不多,所以一天两充是基本的。如果和同系列的Pro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② 发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续航的不如意是意料之中,那么发热问题是我完全没想到的,这个问题成为我最终退货的决定性因素。
问题主要出现在视频通话时。仅仅是不到 10 分钟的 FaceTime,就能明显感觉到摄像头模组下方区域的热量聚集,甚至有些烫手。有一次我将它架在无线充电器上进行视频通话,手机甚至因为过热而触发了保护机制,暂停了充电。我在澳洲的悉尼,还处在春夏交替之际,完全谈不上很热。所以我很容易就想到再过一个月之后夏天到了,出门如果要打个视频电话,或者把手机放在车里的无线充上,发热情况有多严重。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低估了对相机的需求。我之前以为,一个主摄像头「能拍就行」,出门玩带上专业相机就好了。但现实是,很多随手记录的瞬间,你身边只有手机。在使用 14 Pro 时,超广角和长焦镜头在很多场景下默默满足了我的「隐性需求」,比如拍摄一张壮阔的风景,或是在不方便靠近时拉近远处的物体。直到失去了它们,在某些场景下想用却用不了时,我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最后还有 eSIM 的问题。考虑到我偶尔需要回国,而国内的 eSIM 政策尚不明确(需要实际验证),拥有实体 SIM 卡槽的选项显然更稳妥。
3️⃣ 总结:谁才适合 iPhone Air?
我选择 iPhone Air 的初衷,就一点:它极致的轻薄手感。我以为我可以妥协续航、相机。但最终,发热这个「意料之外」的短板,以及那些我曾以为「不重要」的功能缺失,共同促使我最后换回 Pro。
所以我认为它适合那些将轻薄手感视为第一优先级的轻度使用者,对相机没有多样的需求,对续航有便捷的充电条件,并且不经常进行高负载操作。如果你满足这些条件,那么 iPhone Air 无与伦比的握持感,会给你带来独一无二的愉悦体验。
但是很多情况下也许我们忽视了当前设备满足了的一些隐形需求,当你失去它们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哦, 我需要它。
没有完美的手机,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希望我的一点经历能为正在纠结的你提供一点参考。
频道:@NewlearnerChannel
❤30👍4